A区长7油藏剩余储量分类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2022-02-28吉少文朱陇新葛政廷
吉少文,吴 頔,朱陇新,汪 洋,肖 飞,葛政廷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600;2.陕西众盟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21)
A 区长7 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部,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纵向发育长71、长72两套油层,控制储量2.2×108t。主力含油层系为长72层,平均孔隙度8.3%,平均渗透率0.12 mD。2010 年投产以来,经历了定向井注水开发-水平井注水开发-水平井自然能量开发-多方式补能开发-细切割缝控储量体积压裂五个阶段。A 区长7 油藏已建成采油井755 口,目前油井开井数616 口,综合含水率61.9%,其中定向井开井386 口、水平井开井230 口。地质储量采油速度0.36%、采出程度2.97%。
1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在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模拟油田开发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各开发单元生产特征,总结剩余油分布特征[1]。
1.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建模范围选取目前主要开发区块,面积310 km2,垂向网格精度0.5 m,平面网格30 m×30 m。利用收回图层进行趋势面约束,建立符合地质认识的三维模型(图1)。建模过程中对隔夹层进行了重点刻画,隔夹层作为渗流屏障,影响地下流体的渗流。通过细分小层,模型内垂向分辨率为0.5 m,刻画薄夹层,选取定向井开发区、定向井与水平井过渡区验证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可以看出模型能很好的反映出储层的隔夹层分布情况。
图1 地质建模范围及各参数模型图
1.2 油藏模拟模型的建立
油藏模拟模型的建立就是将油藏数值化。根据实际情况将A 区块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主要为定向井和扩边滚动开发的水平井,南部主要为水平井开发区。北部网格大小:233×256×21=1 252 608 个,有效网格数:982 086 个;南部网格大小:206×267×21=1 155 042个,有效网格数:785 428 个。
1.3 人工裂缝处理
研究区天然裂缝发育[2],而且油藏体积压裂后,人工裂缝发育规模较大,在数值模拟时,对裂缝窜流区、井间裂缝采用等效渗透率处理,提高模型运算速度,同时保证裂缝宽度等效结果接近油藏实际状态,拟合效果显著提高。
1.4 历史拟合
历史拟合是在油藏静态地质模型和动态开发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修正不合理的油藏静态、动态参数,使两者达到匹配统一的过程[3]。在模拟拟合过程中,对相关参数进行了调整。对于近井压降大的生产井,近井区域渗透率调整为原渗透率的3~5 倍,对于裂缝性见水井渗透率赋值100 mD;另外,根据初期含水率高低调整近井网格的相渗端点。
整个区块油井采用定液拟合方法。北部日产油拟合率97.7%,累产水拟合率95%以上。南部由于水平井裂缝分布、注水井方向来源复杂,日产油拟合率92.2%,累产水拟合率90%以上,对拟合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2 剩余油分布规律
特低渗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微构造多种因素影响[4]。结合历史拟合结果,分析油藏平面、剖面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步建产有利区优选作出指导。
2.1 剩余油分布
在前期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研究区整体上动用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定向井区动用程度高于水平井区。平面上,北部定向井区压力高,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分布于注采井间;南部水平井开发区形成了两个较大的低压区,动用程度低,井间剩余油富集;纵向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区域。
结合动态生产数据及测试资料分析认为:定向井区剩余油分布较复杂,主要分布于原水驱方向弱侧,根据注水井转抽后生产纯油推测,井筒附近及井间均有较大剩余油量。水平井注水开发区注水井水驱范围较小,大量剩余油富集于注水井间。自然能量开发区剩余油受改造裂缝影响,压裂缝是渗流的主力通道,缝间剩余油富集。
2.2 剩余油分类评价
在深化油藏地质特征认识和水驱规律研究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值模拟,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筛选剩余油饱和度、油层有效厚度两个子集参数区间建立剩余油分类标准(表1),进一步对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并制定相应对策(表2)。
表1 剩余油分类标准
表2 剩余油分类评价及对策
综合分析认为,水平井开发区采出程度低,剩余储量丰富,以Ⅰ类剩余油为主,建议整体加密,优先在Ⅰ类储层AP88 东部、X46 北部、AP165 以及北部H213、A68、AP36-35 区开展加密试验,另外建议实施老井加砂吞吐、重复压裂等增产措施。定向井区以Ⅱ类剩余油为主,建议开展注水井压裂转采及无井别补能压裂试验,剩余油富集区也可零星部署加密定向井。
3 建产有利区优选
3.1 扩边储量分级原则
储量分级要素在逻辑关系上要相互独立,分级要能突出油藏储量的经济性和战略性,分级结果要有利于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未动用储量,提高区块开发效益[5]。通过有利区油层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砂体连通性、区块原始气油比等参数建立有利区分类评价标准(表3)。
表3 有利区分类评价标准
3.2 建产有利区优选
在目前水平井控制区外围滚动扩边,全区长722共筛选出12 个建产有利区,面积53.4 km2(表4)。其中,一类有利区2 个,面积10.3 km2,平均油层厚度5.7 m;二类有利区6 个,面积16.5 km2,平均油层厚度5.1 m;三类有利区4 个;主力层长722-2有一类有利区2 个,二类有利区3 个,三类有利区1 个。
表4 建产有利区分类评价结果
A134 区长722-2油层分布稳定(单砂层厚度大于4.0 m),试油产量高(试油6 口井,平均6.7 t/d),邻井开发效果好,可部署水平井6 口,建议向东北方向部署探评井,扩大油藏范围。A75 区长722-1、长722-2油层南部叠合发育,试油产量高(试油10 口井,平均12.1 t/d),预计可部署水平井14 口。
4 结论及认识
(1)三维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通过细分小层使模型内垂向分辨率达到0.5 m,刻画了薄夹层,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
(2)采用等效渗透率法对裂缝窜流区、井间裂缝进行处理,在保证裂缝宽度等效结果接近油藏实际状态的前提下提高了模型运算速度。
(3)历史拟合准确性高:北部日产油拟合率97.7%,累产水拟合率95%以上;南部日产油拟合率92.2%,累产水拟合率90%以上。
(4)研究区整体上动用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主要集中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定向井区动用程度高于水平井区。
(5)利用剩余油饱和度和油层有效厚度建立了剩余油分类标准,进一步对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并制定相应对策。水平井区以Ⅰ类剩余油为主,定向井区以Ⅱ类剩余油为主。
(6)根据有利区分类评价标准,全区长722有一类有利区2 个,二类有利区6 个,三类有利区4 个;主力层长722-2有一类有利区2 个,二类有利区3 个,三类有利区1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