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让城市留住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以万安古城墙街区为例
2022-02-28钟佐鸣
钟佐鸣
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北京老城区考察中提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强调留住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的重要性。作为“城市留住记忆”的重要抓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以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为基础,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够延续社会结构和功能结构的文化生活街区[1]。历史文化街区一般位于地理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中心区域,是展示城市发展历史,体现居民生活面貌,凝聚城市文化精神以及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开发不断加速,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逐渐引起各界重视,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核心诉求。历史文化街区集保护与开发、古建筑功能与居民现代化生活方式不符、街区风貌维持与配套实施完善等诸多矛盾于一体,其保护与开发工作时刻牵引着大众的神经,有效解决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探寻留住城市记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多数城市通过相关保护规划、古建筑测绘、加强公众参与等途径已经致力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但也仍存在部分城市急于发展,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工作中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开发强度过大,缺乏对原有建筑风貌的维护尤其是历史文化的传承。阮仪三先生[2]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标准为“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风貌真实性”,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需注重建筑物与构筑物的保护,提倡通过风貌整顿、功能植入、配套完善的方法进行小改微改,修旧如旧,留住原住居民的情感记忆,还需着眼于街区内文化的挖掘与精神的传承,尊重居民的意愿与诉求,使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得以延续。本文以江西省万安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以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为主要手段,在剖析其保护和更新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围绕“原味传承、古韵新享”的理念,探讨延续街区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旨在践行“让城市留住记忆”的城市发展要求,并为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1 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查
万安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吉安市南缘,自古是“上通两广,下接京畿”的关隘重镇以及水上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古代赣江文化的代表性城市。万安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是“赣江十八滩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赣江滨江商贸街区的典型代表,其范围北起建国路、解放巷,南至赣江,西靠仁德路,东临国电万安水力发电厂,总面积8.8hm2。街区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8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建于宋代,全长1000余米,墙体厚实,城门古朴,建筑技艺高超。街区内庙宇书院星罗棋布,文化底蕴深厚,对于传承民俗技艺具有极高的价值意义。
1.1 不重传承,保护意识不到位
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文物保护点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文藏丰富,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深厚。虽然政府耗费巨资用于街区内文物修缮,建筑改造,但街区内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居民日常生活中改建、搭建、拆除新建、建筑外墙随意增添饰件等人为破坏活动大量存在,对街区的文物保护,风貌协调造成较大的困扰。此外,经调查访问发现,街区人口流出严重,麒麟狮象灯舞、股子灯舞、船夫号子、采茶戏等民俗文化仅在老一辈人中精通,难以代代传承。
1.2 杂物堆陈,建筑风貌不协调
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内建设缺乏规划指引,明清建筑、民国建筑、现代建筑错乱布局,风格迥异,色彩斑驳,装饰效果各异,整体不协调,且部分老旧建筑常年无人居住、管理,存在倒塌的情况,废墟散乱堆陈及院落内杂草丛生,居民随意在门前屋后堆砌杂物,种植瓜果蔬菜,停放车辆,导致街区整体视觉效果脏乱差,传统风貌的延续性和协调性遭受严重毁灭。
1.3 老城新用,配套设施不完善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52%的居民仍愿意在原址居住,60%的居民希望政府改造后可以搬回原址居住,由此可知,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对原住居民的吸引力还比较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留住街区的人气与原味,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街区的建筑,更要保留街区的生活。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结构、卫生清洁设施、能源供应设施、教育医疗设施、娱乐通信设施建设等滞后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老城新用实施难度大,历史建筑的功能结构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多矛盾,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1]。
2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塑造
历史文化街区是地域文化底蕴的主要载体,是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的积淀,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方面都有独特且极富价值的特色与内涵,作为赣江流域文化发源地以及滨江商贸的典型代表充分展现了其创造性及典型性,其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以文化起点为背景的地域文化
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与赣江水运紧密关联,见证了赣江流域段的环境变迁、航运与滨江城镇墟市发展,是赣江文化的发源地。赣江自古为南北水运大动脉,在万安境内水流险急、滩险障碍,有绵延上百公里的滩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八滩号子”在此产生;“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著名词句便出自古城墙脚下,此外,辛弃疾、杨万里、苏轼、解缙等历代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诗词。
2.2 以滨江商贸为载体的文化传承
唐德宗贞元初(785年)虔州剌史开启航道疏浚,中原人陆续迁入万安,使万安成为中原至岭南的水陆交通干线的重要门户。伴随着航运的繁荣发展万安逐渐形成了芙蓉门码头、观澜门码头、五云门码头等三个主要码头,并兴起了为航运服务的商会客船、商贸、船只修造、转运仓储等产业,形成了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格局围绕河岸、码头与城墙展开,形成围绕城门布局的独特“梳齿”状街巷格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致使万安古城商贸繁荣,促进了商埠口岸的形成,而街区主要承担了航运、转运、仓储、贸易等主要职能,具有深厚的水上商贸文化底蕴[2]。
2.3 以见证史事为轴线的历史底蕴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侵,进入江西境内,追击仓促难逃的隆佑太后,至万安,隆佑太后弃舟而行,万安古城墙见证了宋朝的跌宕。宋咸淳三年(1274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率勤王义军万余人乘船北上,途径万安,赋诗《过万安》,万安古城墙见证了报过志士的英勇豪迈。相传,文天祥为抵抗元军,率兵在万安城墙下的“惶恐滩”,浴血奋战,文天祥将士血染山河,城门草木唤名“天祥草”[3]。
直至近现代,万安古城墙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见证了历史发展,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1927年,朱德与陈毅组织、曾天宇领导“万安暴动”,攻打城门,创建江西省第一个苏维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创建了赣西南最早的地方红军,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以后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国革命游击战争基本原则的形成,在中共历史上历史意义重大,载入了中共史册,自此也留下了《万安暴动攻打县城古城门遗址》[4]。
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理念
3.1 保护与更新理念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理念旨在保存街区真实性,“让城市留住记忆”,本文秉持“原味传承,古韵新享”理念加强对万安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炼思路,为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3.1.1 重视历史原味,适度融合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首要目标是重视历史原味、保护历史遗产,以“小改微改、传承原味”的实施理念,加强对原有建筑的修复与保护,同时适度植入新时代居住功能,融合现代生活需要,促进街区经济、文化的可延续性发展,既满足了当代居民的居住意愿与需求,又传承了街区内历史风貌与文化精神,打造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街区新风貌。
3.1.2 着眼历史传承,建立保障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键举措是着眼历史传承,建立保障机制,从根本上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制度、保护体制,从规划、立法、建立管理责任制等方面发力,进一步保障历史建筑、历史文化代代传承。以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为抓手,建立居民传承意识,充分发挥传承者的主观能动性。
3.1.3 提倡古韵新享,加强公众参与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施过程要“以人为本”,有效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更需维护历史文化的传承者。着眼于街区内的文化挖掘与精神传承的同时,注重居民的意愿与诉求,使原有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以公众为载体,充分发扬与传承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血亲、宗族等形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培养居民历史文化保护观念,激发公众保护意识,以便形成自发保护机制[5]。
3.2 保护与更新策略
3.2.1 景观修旧如旧
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古建筑是万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必须以维护建筑景观为前提,要保留街区原有街巷布局,留住街区内原住居民的情感记忆。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街区内的建筑进行分类,历史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保持其原有民俗特征、原有功能,在不损坏建筑结构完整及外貌协调的前提下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街区内巷道应保留其历史痕迹与韵味,例如古城墙上有近十种明清时期的砖铭,最原始的标准青砖是明正德七年烧制,砖铭记录了历史,这些环境类建筑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风貌,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加以修复[6]。
3.2.2 文化延续传承
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万安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万安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涵盖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等类别[7]。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以空间实体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植入文化创意园,适度增补人口,维护街区活力,结合市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发展。
3.2.3 设施同步改善
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万安主城内,街区在历史发展中已集聚了相关服务设施,在保护与更新中保障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应同步完善,如加强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设施,将现状倒塌的建筑废墟进行改造,用以建设公共绿地和社会停车场、垃圾收集点等公共设施。完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消防管网的布置,完善优化街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为居民和游客的生活提供便利[8]。
4 小结
在城市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持续变迁的背景下,“让城市留住记忆”是原住居民怀念历史的情感需求,是历史传承的载体需要,因此,基于“让城市留住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是留住历史原味、保障历史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举措,以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修复历史、传承原味为主要目标,营造重现历史、置身美好的城市生活,真正做到“古韵新享”,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愿景,焕发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与魅力,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有益借鉴[9]。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永存的问题,如何落实落细对街区的保护是接下来深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