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局”视野下文化自信的新向度
——论坚定红色文化自信
2022-02-28苏朋
苏朋
(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 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在“两个大局”的交互作用中,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锋、交融更为直接与便利,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挑战也愈加严峻。如何在激荡的文化思潮中保持自身定力,如何在外界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时代课题。而文化自信是我们解决好这一时代课题的“金钥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显著优势与鲜明底色,探析红色文化自信的内涵、探讨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探索实现红色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对于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心聚力、强基固本、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对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对于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力量意义重大。
一、全面把握红色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一)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有机构成及重要支撑
1.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有机构成。文化自信所指称的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三种文化形态自信的统一。在三种文化形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革命文化是最鲜明的底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前进方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创造并主动提炼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赋予民族精神、民族品格以新的时代光芒。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独特红色文化特质的部分,属于文化自信所指称的文化中的一部分,因而红色文化自信成为文化自信的有机构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2.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红色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作用主要是由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构建红色文化的领导主体,人民群众是构建红色文化的力量主体,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构建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党领导的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是构建红色文化的深厚土壤。对红色文化的自信实际上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赞同。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接续奋斗的历史,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没有对红色文化的深沉而执着的认同和信仰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在此意义上,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二)红色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红色精神的自信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红色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形态,其精神形态即红色精神集中凝结着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因而成为红色文化的核心,红色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红色精神的自信。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红色精神虽在具有内涵上有所差异,但一以贯之的却是蕴含于其中的政治性、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其中政治性是红色精神的灵魂,集中表现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人民性是红色精神的本质,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质朴情怀;实践性是红色精神的标志,集中表现为不怕牺牲、勇于奋斗、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科学性是红色精神的支撑,集中表现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精神的追求。红色文化自信在根本上是对红色精神所显现的政治性、人民性、实践性、奋斗性的清晰认知、情感认同并在实践中积极汲取其精神力量。
二、“两个大局”视野下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审视问题向来具有历史思维和战略眼光,我们把红色文化自信置于“两个大局”的宏阔背景下,放在百年大党新起点的历史征程中方能完整准确把握其重大意义。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挑战的重要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我国所面对的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威胁由来已久。一是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方面存在差异,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抱有偏见和敌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由启蒙革命和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依靠掠夺全球资源、强占全球市场走向强大,在事实上形成综合国力对其他国家的压制,由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优越性,进而把资本主义道路看作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把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鼓吹为“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销,由此形成意识形态霸权。西方敌对势力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企图动摇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实现其“分化”“西化”中国的阴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他们选择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3]二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愈加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西方敌对势力以意识形态为依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我国进行打压、遏制。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稳步推进,开辟出一条独立于西方道路之外走向现代化的新路,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又希望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选择。由此,中西方围绕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较量日益凸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西方在抗击疫情表现中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优势、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凸显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国家治理能力的巨大效能,而西方一些政客及媒体带着各种偏见和“滤镜”看待我国抗疫成就,无视事实肆意抹黑,拒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精神,并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立起来。这种无端诋毁和别有用心的攻击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惯用手段。意识形态斗争是不进则退的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不明确,或者对自己的价值观不自信,就会在交锋中败下阵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而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丰富滋养,因而也成为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重要武器。红色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如载人航天精神等;凝聚着我们不惧风险、不怕牺牲,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精神,如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与培育的生动实践。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把抗疫精神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既是总结抗疫经验凝聚奋斗力量的需要,同时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西方敌对势力旗帜鲜明的回击。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独特的优势,有了坚定的红色文化自信,就能在意识形态交锋中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二)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全体人民共同奋进的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精神力量是其中重要动力之一。强大的精神力量既是民族复兴的标志,也是民族复兴的强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4]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增加,多种矛盾交织复杂,统一全体人民共识、凝聚起共同奋斗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红色文化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文化基础,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强大的传播能力,其精神内核、价值观念与中国人民的理想与追求具有高度一致性。红色文化的演变、发展、充实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中显现,是不断克服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各种挑战和危机的生动体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在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逐渐形成了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不同时期的红色精神一以贯之的是伟大的实践精神和斗争精神,是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5]有了坚定的红色文化自信,就有了应对前进道路上种种风险和挑战的勇气,就有了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就能够汇聚全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三)涵养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营养剂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确保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党的力量和作用关键取决于党自身建设的质量,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砥砺前行,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初心使命问题关乎政党的生死存亡、关乎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关乎政党能否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代性、民族性、通俗性表达,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长期执政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初心能否延续、使命能否达到的基本问题。在夺取全国政权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把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比作是“进京赶考”,“进京赶考”问题实质上是执政考验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赶考”是合格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可以一劳永逸,并不意味着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有所减弱。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性,但先进性不是天然获得的,是通过锤炼党性获得的。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百年历程,当前党员队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底,按年龄统计,40岁及以下党员人数占35%,新中国以前入党人数只占0.12%,按入党时间计算,党的十八大以来入党人数占22.3%。年轻党员、新入党党员数量占比增多,党员队伍的年轻化给我们党带来生机活力,但当前所处的时代和条件与党建立之初的时代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使一代代新生的共产党员牢记党建立之初的初心和使命,如何使一代代共产党员牢记自己入党时的誓言,是我们必须解答好的问题。立足百年大党新征程新起点,初心使命教育尤为重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文化记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和传家宝,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承载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记载着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6]对共产党人来说,红色文化是最好的营养剂,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没有红色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三、实现红色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实现红色文化自信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党的坚强领导、政府的积极主导是形成红色文化自信的关键,红色文化教育是基本手段,红色文化宣传是重要途径。多种力量形成合力、不同方式共同推进,方能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自觉认知、高度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党的坚强领导、政府的积极主导是形成红色文化自信的关键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动形成红色文化自信同样如此。其一,党和政府肩负着红色文化建设的使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推动红色文化自信得天独厚的优势,党和政府承担着搜集、整理、整合红色资源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宁夏、重庆、山西、上海等地调研时,要求各地要把红色资源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党史中蕴藏着有待挖掘和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抽象化”“碎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也需要经有效整合、有机融合转为“形象化”“系统化”的形态。此外,红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而这只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才能落到实处。其二,实现红色文化自信需要国家意志的推动,需要法律及制度的约束和指导。近几年,红色文化成为时代热词,红色精神被激发起活力,红色基因传承成为社会共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积极倡导,有力推动。从中央层面看,近几年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国家纪念日,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将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补充入刑法,这是传承红色精神、不忘革命历史、崇尚英雄人物在国家意志中的鲜明导向。从地方层面看,多地立法保护红色精神。如山东省、安徽省、四川省、天津市、重庆市等先后出台关于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体例及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政府在红色精神研究阐发、展示利用、教育普及、传播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国家工作人员、学生等重点人物开展红色精神教育作了制度性规定。此外,临沂市、揭阳市、阳泉市等多个地级市通过了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的地方性法规。其三,党和政府对于推动红色文化自信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党风政风直接影响带动社风民风,中国共产党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熟悉不熟悉,相信不相信红色文化,有没有红色精神,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态度和看法。这也给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对于红色文化要真懂真信,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忠实践行者。
(二)红色文化教育是推动实现红色文化自信的基本手段
红色文化教育需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协调统一,方能让红色文化走实走深走心。其一,红色文化教育要持续用力。即要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强调对于个体一生中各个时期、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终身教育,以培养精神健全、人格独立、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的,红色文化教育理应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职工继续教育等教育形式中,构筑起“立体式”“贯通化”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其二,红色文化教育要讲求教育方法。既要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认知,红色文化自信概莫能外。没有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就难以实现红色文化自信。对于红色文化,包括与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奋斗史、实践史的知识灌输,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需的。同时,要实现对某一种文化形式与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仅仅有知识灌输还不够,红色文化教育不应囿于课堂与书本之中。还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红色文化“场域”之中,营造“现场感”与“体验感”,在情感上打动人。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请老红军、“五老”和军烈属言传身教。[7]2019年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更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8]。此外,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红色文化库,是红色文化教育得天独厚的场所、鲜活真实的载体。其三,红色文化教育要抓住重点人群。学生青少年和党员干部应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点人群。学生青少年代表国家未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此外还多次提出要以革命历史、红色精神教育学生青少年。对此,要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使红色文化渗入血液,引导广大学生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红色文化观。党员干部肩负着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职责,要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到党性教育、党史教育体系之中,党校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把红色精神作为检视初心、滋养初心的丰富滋养。
(三)红色文化宣传是推动实现红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9]这对新时代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红色文化也需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传播体系,把受众需求作为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宣传中既要体现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同时也传达情感的温度,增强红色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其一,红色文化宣传要找准角度。角度的选择直接关乎内容的呈现,红色文化产品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把质量作为红色文化产品的生命线。要把蕴含丰富红色文化基因的精品力作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此外,宣传方式上要接地气,用生动语言讲述红色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让人民群众听进去、看进去、走进去。其二,红色文化宣传要加强传播手段创新。除了要用好传统媒介外,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质,需要推动其向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延伸。提高互联网红色文化宣传水平,要敢于发声亮剑,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壮大正能量。着眼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综合利用好短视频平台,把微视频作为重要载体,进行全景化、立体化、延伸化展示宣传,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其三,红色文化宣传要把握时机。要紧密结合重大历史节点和时政热点进行宣传,在国家纪念日、领袖人物诞辰纪念日,重大革命事件纪念日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四、结语
如何在“两个大局”的交汇中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百年大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出发,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变化了的时代和条件中保持不变的奋斗理想,以自身的高度确定性应对外界的高度不确定性。红色文化因其特质为我们保持自身高度确定性提供了价值支撑、文化滋养。我们应当而且必须高扬红色文化自信,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