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医校合作互助发展模式构建

2022-02-2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医院

徐 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明确提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各高校要主动争取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定点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也称医校合作。所谓“医校合作”是指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与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中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组织管理和专业优势,通过评估、转介、诊断、治疗、住院、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为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和各类精神疾病的及时治疗提供支持的过程[1]。

1 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医校合作背景

一是法律背景。2013 年5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医校结合”的工作提出新要求,规定“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的诊断、治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这种形势下,“医校结合”模式逐渐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二是政策背景。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提出,高校“应积极在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转介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聘请精神专科执业医师到校医院坐诊。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导学生到医院就诊。2016 年12月,22 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各地“医校结合”工作。2020 年12 月9 日,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722 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要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共同体,加强医校合作,推动各地各高校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畅通学生转介就医通道,增强医学专业力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

三是现实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关键问题是需要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估与诊断。学生及家长的不配合成为重要困扰,主要体现为就医阻抗,其原因主要有病耻感,对就医后未来生活、经济的担忧,对医治过程的不理解带来的疗效不佳等。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如上海松江大学园区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共同签署上海松江大学园区“七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工作协议书、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医校结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开启医校合作新模式。

四是合作意义。医校合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医校合作便捷了学生的就医途径,有助于心理问题学生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同时为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畅通绿色通道,有利于学生得到及时帮助或治疗。医生来校坐诊,还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病耻感,为学生提供应对问题的心理支持。二是对学生家庭的支持。医校合作,建立专业评估机制,为学生提供快速可信的专业评估,减少家庭对专业机构的辨别困难,提高家长对学生精神状态认识的科学性,减轻家长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医校合作还有利于医生对学校和家长诉求的理解,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配性评估与问题干预建议。三是有利于学校安全管理。医校合作为学校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构建快速的响应渠道和专业的人力支持,有利于畅通医校信息交流,便捷问题情况的跟踪,提升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安全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 合作模式的构建

严重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需要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转化。为学校和社会营造和谐心理环境,助力学生健康。

2.1 合作目标与原则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下的医校合作,其目的是助人健康与成长。合作目标是构建科学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支持体系,促进学生走向健康,并努力走向“成长、成人、成才”。合作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成长”。

2.2 合作机制

一是管理机制。建立医校合作组织机构,成立医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交流工作内容,完善工作方法,协调工作渠道,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促进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制度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化,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明晰工作流程、经费保障等;三是工作机制,包括快速问题应对、专家会诊、信息交流、督导评估、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以实现学校和医院的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医疗、教育、科研的协同创新。

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工作职责,使合作更有实效、更加流畅、顺利推进。

2.3 合作模式

一是互建基地。学校在医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见习基地,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提供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住院部门跟岗见习,门诊观摩见习的机会。心理教师通过见习与观摩,了解医疗工作模式、辨识严重心理问题的类型,识别心理问题风险,了解患者及家属就医服药心理。便于在学生转介时,清晰准确地介绍医院的治疗情况,缓解学生对就医的恐惧和担忧。医院在学校建立拓展服务及研究基地。一方面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医院提供治疗后续跟踪的个案,为研究治疗效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为医院提供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宣传平台,为和谐社会心理环境提供人力和平台支持。

二是交互工作。医院方面,协助学生转介和送医工作;医生定期来学校开展专家坐诊;参与学生个案研讨。为学生就医后续治疗提供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同时医院还可以为学校提供热线支持、为贫困学生的就医提供绿色通道。学校方面,教师与医生共同讨论治疗返校学生的后续关注问题,为医生了解治疗效果提供伦理框架内的信息反馈,便于医生更好理解学生在校的内在和外在环境影响,扩展其治疗思想,完善医校沟通,提高学校教师对一些有残留症状的返校学生的理解和稳定应对的能力。

三是互助成长。一方面,医院为患有疾病的学生提供专业的评估诊断治疗,对不愿意就诊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宣教工作,有助于学生和家长正确理解严重心理问题及早治疗的意义和价值,利于学生及早接受专业治疗,降低疾病加重的可能。对于有安全风险学生的及时干预,可防止事态的扩大,对稳定校园心理和谐有积极作用[2]。医院对学校教师提供心理督导、个案研讨,问题评估,指导教师进行问题个案处理,防范风险的发生,提高了学校及时处理精神疾病等问题的应急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反馈学生治疗后的状况,帮助医院掌握个案治疗的完整情况;协助家长树立积极治疗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医生的诊治率[3]。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人力资源,有利于双方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医院可依赖高校采集更多青年群体样本,借力高校的研究资源和高校教师合作开展有关大学生精神卫生方面的课题研究,促进双方对精神卫生问题的深入探索,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3 效果评价

医校合作成效的评价需要体现客观公正,利于学生成长。评价方法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一是合作双方自评。医院方面,对合作的评价主要包括就诊学生的获益情况,参与治疗医生的感受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医院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状况的了解、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宣教等,医校合作中对医院就诊工作完善的期待等四个方面。学校方面,对合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健康与成长情况,工作流程与通道的顺畅与否,心理支持方式的便捷、快速与成效等,校内教师专业成长的获益等四个方面。二者均通过效果评价问卷,进行量化评价。

二是学生成长评价。包含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评价。一是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本人在接受医生的评估诊断或治疗后,对诊疗效果的评价、以及对其自身健康成长效用的评价。二是学生家长对评估诊疗情况对其子女、家庭及家长影响的评价。

三是社会评价。即来自学生及其家长之外的,社会人士或机构进行调查评价,包含对医院、学校、问题者、问题者家人与问题社会影响的评价。

最终通过多维评价,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专业帮助,让学校管理工作获得强大支持,让校园和千万家庭的安全稳定获得有力保障。

4 预期价值

医校合作从理论上形成了生物医学+心理+社会综合问题服务理论模式。实践上构建了“预防一辅导一干预”三位一体的医校合作工作模式,体现医学诊疗、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的整合效应。其预期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心理问题预警价值。通过医校合作,建立心理问题预警指标、信息收集、个案管理、监测体系,提升高校心理问题应对能力。以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学生、启动干预程序,防范问题发生。

二是心理教育拓展价值。医校结合致力于工作全覆盖,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正确对待就医与心理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是专业能力提升价值。医校结合实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精神医学科普培训,有助于全方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专业能力、问题识别能力。

四是合作成果推广价值。医校结合的专业平台有利于生成协同教育、服务、研究的富有推广意义的成果,提高精神科医生参与“医校结合”工作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医院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