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看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2-28姚颖超
文|本刊记者 姚颖超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初,宁波提出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回首2021年,宁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稳中求进”为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推动经济航船向更深海域破浪前行。
创新综合力量持续壮大
创新是城市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城市的未来。2021年,宁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引,聚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力量源头供给日益壮大。
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实现宁波市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甬江实验室(新材料浙江省实验室)揭牌成立,材料性能测试和服役评价、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2个平台启动建设,将持续产出国际一流、代表国家实力的系统性重大创新成果;宁波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见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开园,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谋划建设数字孪生研究院……一年来,宁波高能级平台加快落地,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这一年,宁波不断优化人才机制、打造人才平台、营造人才生态,创新人才快速集聚。2021年1—10月,宁波新增就业大学生16.76万人,同比增长17.9%;入选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名,自主培养海外院士2名;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3名,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同时,12名外国专家获2020年度“西湖友谊奖”,占全省总数的24%。宁波继2020年首次入围“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最具潜力城市榜(列第12位)后,2021年强势挺进十强,列第7位。
创新离不开主体,如何培育创新主体并保持其持续创新能力?2021年7月,《宁波市科技企业“双倍增”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与引导,全方位推进企业研发投入等“九大能力”提升。2021年1—9月,全市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700家,创历史新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014.8亿元,居全省第一。
这一年,宁波积极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累计部署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13项,重大科技攻关取得新成效。2021年,宁波共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省科学技术奖50项,获奖数量及质量均为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江丰电子牵头完成重大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全省唯一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全国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微晶偏光3D显示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并应用于“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飞船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为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宁波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成功申报工信部关键零部件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这也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1年8月,宁波第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名单正式公布,包括宁波市新能源汽车创新联合体等在内的5家企业创新联合体入选。企业创新联合体有利于探索更具高效的研发攻关组织机制,着力解决汽车、新材料、光学电子、关键核心基础件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立常态化高效的研发攻关机制,持续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产业链韧性不断提升
加快培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崛起……“十四五”开局之年,宁波通过补链、强链、延链,不断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全链条培育,进一步放大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宁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十大标志性优势产业链”。2021年,宁波围绕十大标志性优势产业链,深入开展标志性企业、项目、技术、平台、活动“五个一批”培育行动,持续推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接、院企对接、数字赋能对接、银企对接等“四个百场”对接活动,累计实施对接活动447场。绿色石化产业是宁波的优势产业,原油加工量、成品油、ABS、PTA、MDI、聚丙烯等多种石化产品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宁波已形成3100万吨炼油、380万吨烯烃和700万吨PTA生产能力,建成了以大炼油、大乙烯为龙头,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下游化学制品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油头化尾”的全产业链。
一年来,宁波不断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主攻方向,重点推进磁性材料、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2021年1—11月,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累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503.5亿元,同比增长12.6%。12个细分产业集群中,关键基础件、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4个细分产业增幅均在15%以上。
针对全市产业基础领域特色优势不明显等问题,2021年,宁波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组织实施核心技术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四基”技术产业化专项和“四基”产品应用专项20项,其中中大力德“智能执行单元一体化”产品技术改造项目等实现重大突破。
链主企业是产业链升级的领头雁,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力保障。为提升链主企业综合竞争力,宁波实施“双百”工程,重点推进20个百亿级项目和107个十亿级项目建设。2021年1—9月,“双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70.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5.1%,其中吉利杭州湾双班年产30万套车身部件项目、中金石化年产300万吨PTA工程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甬矽芯片封测项目二期等9个“双百”工程项目新开工。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2021年,宁波持续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勇当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排头兵,再创宁波开放发展新优势新辉煌。
宁波甬江实验室外景。 杨亮|摄
这一年,宁波以先行示范的时代担当,高标准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两区”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1年6月8日,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在宁波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博览会累计采购意向成交107.8亿元,比上届增长439%。
这一年,宁波高水平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加快建设,17个项目签约落户;中东欧商品采购联盟成立,创新推出“采购贷”等金融产品……据统计,2021年1—11月,宁波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356.6亿元,同比增长42.7%。根据中国社科院欧洲所评估报告,宁波连续两年在地方参与中东欧合作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一。
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一周年建设成效评估中,宁波片区以“五个最”交出完美答卷,即在全省四大自贸片区中GDP最高、进出口总额最高、税收最高、签约项目开工率最高、实际使用外资增速最快,综合评分排名前列。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这一年,宁波片区制度创新多点突破,35项制度改革创新成果落地,7个案例成功入选全省前两批自贸试验区30佳制度创新案例,16项改革成果入选浙江自贸试验区前六批十大标志性成果。
2021年,“两区”在宁波开放大局中发挥着主平台主阵地主引擎作用,国际循环也不甘示弱,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双十一”期间,宁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破千亿城市。为打通国货出海的“最后一公里”,宁波大力支持海外仓建设。截至2021年9月底,宁波拥有海外仓213个,总面积达271万平方米,分别约占全国的1/9和1/6。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宁波考察期间,点赞“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
在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宁波加快传统外贸转型升级。2021年,宁波新增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浙江出口名牌”83个,均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1—11月,宁波实现进出口额1.09万亿元,同比增长22.2%。这是宁波首次在单年度外贸突破万亿元大关,一跃成为全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
这一年,宁波开放水平逐步攀升,得益于“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驱动。宁波着力招大引强,荷兰利安德巴赛尔、美国开市客等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宁波新设5个项目,新设投资总额超亿美元大项目20个。2021年1—1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达20.5亿美元,同比增长55.7%,占全市比重为66.4%。同时,宁波支持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并购海外技术、品牌、渠道等优质资源,培育认定市级本土跨国公司20强,持续推进“义新欧”吉利班列工作。
一年来,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宁波,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