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跌倒风险指导的分级干预联合步态平衡训练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作用
2022-02-28李双青宋书磊刘丹
李双青,宋书磊,刘丹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a.住院服务中心;b.心内一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心内科患者的主要特点为年龄大、病情重、治疗时间长,由于疾病自身对患者的影响,加上高龄、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复杂的环境等,在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较高[1]。大部分老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组织均处于退化阶段,在跌倒发生后,极易出现软组织损伤,严重者发生骨折,影响疾病的治疗,而且长期卧床可增加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为此,在心内科患者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跌倒发生率,对疾病快速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应用以跌倒风险指导的分级干预联合步态平衡训练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下实施。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心内科疾病;②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③心功能处于Ⅱ级以下;④无手术指征,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心功能在Ⅲ级以上;②合并肺、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障碍;⑤病情较重,合并心血管不良事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0~65(62.24±1.34)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23例、冠心病18例、心力衰竭9例。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2~68(64.15±1.52)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9例、冠心病24例、心力衰竭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及步态平衡训练。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跌倒知识宣教,为患者介绍科室的环境、物品摆放位置,保持病室及地面的清洁和干燥。步态平衡训练:在科室室内建立一个宽敞、安静且无杂物的训练场,并在地面做好防滑措施[3]。嘱患者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鞋子,首先讲解步态训练的方法,在患者掌握操作方法和规范后,即可带领患者一起进行训练,训练的项目包括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转移重心、转体动作、屈膝微蹲、提踵站位,训练时可由家属在旁协助,护理人员监督其训练动作规范性,及时进行纠正,锻炼应根据机体的耐受程度进行,并在锻炼期间监测心率水平变化。每个动作训练2次,每次15 min,每周训练2次。
1.2.2研究组 基于对照组接受以跌倒风险指导的分级干预。
1.2.2.1跌倒风险评估 选取《跌倒危险评定量表》进行评估,量表共有7个项目,包括患者年龄、跌倒史、长期药物使用、日常辅助工具、排泄情况、日常行动能力及精神状态,量表总分为1~35分,分数越高表示跌倒风险越高。跌倒低风险记1~6分,跌倒中风险记6~13分,跌倒高风险记>13分。若在住院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出现异常变化,可进行重新评估[4]。
1.2.2.2跌倒分级干预实施 (1)跌倒低风险:制作“防跌倒”绿色警示牌,悬挂于床尾位置,警示牌颜色应明显,且字体应醒目,提醒患者及护理人员应提高对跌倒重视。针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跌倒风险指南》并发放至患者手中,嘱其了解并掌握。每周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防跌倒的安全知识宣教,强化其对跌倒的重视。病室内应保证光线充足,避免有黑暗的死角,清理室内不需要使用的物品,保持地面的清洁和干燥,并在地面粘贴防跌倒的醒目标识[5]。发现地面出现液体应及时擦干,在患者如厕或沐浴时应避免反锁门,同时在浴室内可配备椅子及扶手等辅助用具。(2)跌倒中风险:制作“跌倒中危”黄色警示牌,悬挂于床尾位置;同时在相应活动区域放置防跌倒警示牌或粘贴防跌倒警示语,提醒患者对跌倒提高重视;强化跌倒宣教,并发放《跌倒风险指南》;定期对病室内照明设备进行检修,清理室内的障碍物,并保持地面的干燥;如厕和洗澡时应嘱家属在门外陪伴,若有需要应及时进行帮助;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降糖药、降压药及利尿剂,并强化家属对用药注意事项的认识;护理人员每4 h巡视1次,对于无法独立完成活动者给予帮助[6]。(3)跌倒高风险:将“跌倒高危”红色警示牌悬挂患者床尾位置,并按照低等级和中等级设置病室环境,此等级患者应设置床栏,在床上休息时应使用床栏;发放《跌倒风险指南》,并定期进行宣教和指导,直至患者和家属完全掌握;在日常如厕和洗澡时家属必须陪同,尽量减少下床活动的次数;嘱患者和家属在服药后2 h内尽量不要随意走动;为患者提供轮椅辅助用具;护理人员每2 h巡视1次病室[7]。
1.3 评价指标(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进行评估,共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包括躯体生活量表6项,如穿衣、行走、进食、梳洗、洗澡、上厕所;另一部分包括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8项,包括洗衣、打电话、购物、做家务、购物、备餐、服药、应用交通工具及经济自理。以总分16分为分界值,总分<16分表示正常,总分≥16分表示不同程度功能下降。总分最高64分,分数越低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6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平衡能力和步态:应用平衡与步态评定量表(Tinetti)进行评估,共有两个部分,包括平衡9个项目,如坐位平衡、起立、试图起立、立即站立平衡、坐下时平衡、轻推平衡、闭眼轻推、转身360°、坐下平衡,总分为0~16分;步态7个项目,包括起步、步高步幅、不连续性、不对称性、路线偏离、步行姿态及躯体稳定,总分为0~12分。量表总分为0~28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跌倒风险较低[8]。(3)“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up and go”test,TUGT):评估步行能力和下肢力量。选用带有扶手的椅子,调节好高度,待指令发出后,快速离开椅子行至离椅子3 m外的地方,然后再返回,记录测试时间,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获得最终结果时间,时间越长表示患者步行能力和下肢力量越差[9]。(4)采用健康调查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ger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共有8个项目,包括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及总体健康,总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0]。(5)跌倒伤害率为跌倒导致2级及以上伤害例数占总患者例数的百分率。
1.4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跌倒风险程度、跌倒发生率、跌倒伤害率、ADL、Tinetti、TUGT评分及各项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跌倒风险程度、跌倒发生率及跌倒伤害率观察组跌倒风险高风险发生率、跌倒发生率、跌倒伤害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跌倒风险程度、跌倒发生率及跌倒伤害率比较[n(%)]
2.2 ADL、Tinetti及TUGT评分观察组ADL、TUGT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inett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DL、Tinetti及TUGT评分比较分)
2.3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心内科为医院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年龄较高,病情较复杂,大部分老年患者活动能力和下肢功能下降,加上基础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高血压和低血糖等极易引发眩晕,若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较差,不遵医嘱用药,不重视病情的发展,极易发生跌倒。在住院期间,多种外在因素,如地面光滑、障碍物、未设置床挡等保护器具等均会提高跌倒的发生率,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响疾病的治疗[11]。
研究显示,机体的骨骼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活动均与平衡能力存在紧密的关系,尤其是核心肌群,其力量的强弱决定平衡能力的高低[12]。步态训练是针对核心肌群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共包括7个动作,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睁眼站立、闭眼站立、屈膝微蹲、重心转移、侧方起步、提踵站位等训练,强化腹肌、腰背肌及下肢肌肉的力量,使躯干、脊柱获得有效感觉输入,从而使下肢关节和肌腱等功能得到重塑,从而提高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但单纯的步态平衡训练取得的干预效果有限,为此,在步态训练实施的基础上应用以跌倒风险指导的分级干预[13]。此干预措施首先利用《跌倒危险评定量表》对患者跌倒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按照评分将其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及高风险,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患者实施相应的防跌倒分级护理,不仅充分利用护理资源,而且有效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以跌倒风险评估指导的分级干预利用悬挂不同颜色警示牌,定时巡视,提高患者和护理人员对跌倒的重视,有效降低跌倒风险,降低跌倒发生率;通过强化安全宣教,整改病室环境,嘱家属做好监护等有效降低患者跌倒的伤害率[14]。步态训练联合以跌倒风险评估指导的分级干预不仅强化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下肢力量,而且可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高风险发生率、跌倒发生率、跌倒伤害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DL、TUGT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inetti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应用以跌倒风险指导的分级干预联合步态平衡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将以跌倒风险指导的分级干预联合步态平衡训练应用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干预效果显著,在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同时,预防和控制跌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