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谱哲学关于文化概念的新视角

2022-02-28徐玉

关键词:时代性定义价值

徐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广谱哲学是由张玉祥教授于1996年正式提出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充分吸收了系统科学、泛系方法论、现代数学等成果,建立了一套具有横断性、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理论体系,在传统哲学、数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等10余个领域得到了应用[1]。本文旨在介绍广谱哲学对于传统文化概念的新视角,并从这一视角分析若干重要文化现象,特别是分析关于文化现象的典型特征,从而为文化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化概念的结构内核

在一定的意义上,文化的概念是世界上最复杂多变的概念之一。例如,日常用语中,某人“上过学,有文化”,这是把知识看成了文化;某人“有知识,没文化”,是指某人学历或职称很高,但没有教养,这是把知识和文化分开;某人“有文化,没知识”,是指某人为人处世很成熟(社交文化),但专业知识太差,这也是把知识和文化分开。因此,知识和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这些日常生活的说法,还没有触及文化的本质。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这个概念在国内外有大约200个定义,其中有些定义相近或重复,有些定义相互矛盾。还有些定义主观性太强,过于注重个人的心理体验,因而不可被观察和检验。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把文化定义为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其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个定义最明显的问题是,文化可以反映“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等,但它们本身不是文化。权威的定义在正统的哲学教科书或《辞海》中,广义的文化被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被定义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112。不难知道,广义的文化概念显然过于笼统。例如,很多文化现象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特点,一般的物质财富(如各类建筑材料)未必有。狭义的文化又过于狭窄。例如,狭义的文化注重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而许多传统文化却有永久的价值。因此,如何抓住文化概念的内核,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是很重要的。

广谱哲学认为,文化的原始含义是最基本的,即文化就是人化。在英语中,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ivate,意指耕种、栽培、培养,这是对自然界原野的人化。在汉语中,“文”原指有序的纹理(《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化”指生成、改变。最早把“文”“化”两字并用的是《周易》中的“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意思是观察社会有序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用以教化天下百姓,这是对社会秩序的人化。可见,人化(包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人化)是文化的最原始含义。如果把文化理解为人化,那么文化是把人的什么东西“人化”了呢?

显然,一块天然的石头不是文化,但在它上面刻上了一定的文字或图画,它就成了文化产品。这是因为人把自己的一定价值取向(喜怒哀乐等)在石头上表现出来了。又如,天然的冰雪不是文化,但当人们把它打造、雕刻成一定意境的艺术形象时,它就成了文化产品。这也是人们把自己的一定价值取向以冰雕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其他的文化产品有类似的情形。例如建筑文化,埃及的金字塔做成土堆的形状,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万物生于土,土是万物之母;故宫建筑群在布局上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反映了儒家礼制思想等。它们都是一定价值取向的对象化。因此,广谱哲学给出了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定主体价值取向的对象化[3]。

显然,这个定义是个动词形式,它揭示的是文化形成的实质。如果用通常的“种加属差”方法,就是文化产品的定义,即文化产品是一定主体价值取向对象化的任何事物。这个规定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按照这个思路,可以知道文化产品的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产品的形成机制

文化产品的形成是先有广义的原料(现实事物),作为雕刻原料的石头、木头,作为书法、绘画原料的纸张,作为法律要规范的人类社会,作为文学艺术要描写的社会生活等,它们本身不是文化产品,但却是文化形成的广义原料。主体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对这些原料进行设计、规划和改造,形成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理想事物(即“应该什么样”)。这个理想事物要变为现实,需要一个“外化”的过程,即对象化为一个可观察、可模拟、可控制的理想事物。而这个“外化”或“对象化”不是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外化那么神秘,其实就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它们的结合。其中,经过“外化”所形成的“理想事物”与“现实事物”之间是“异同”关系,即在外部表现上是不同的(如石头和它的雕刻品、纸张和字画等),但它们有相同的载体(材料、客观原型等)。

从上述分析知,理解文化的概念至少需要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是主体,即以人为载体的观察认知系统,包括个人、群众、集团、阶级、民族、国家等。由于产生文化的各个环节都是由人(主体)进行的,因此,主体是文化的第一要素。

第二是价值取向,即一定的主体喜欢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等。由于文化性质(高尚或低俗、先进或落后、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等)取决于主体的价值取向,因此,价值取向是文化概念的灵魂。最典型的文化现象是文学艺术(称为精神文化),其价值取向最为鲜明和尖锐。以《西游记》为例,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一路奋不顾身、除妖斩魔,但绝大部分妖魔鬼怪不仅没有被打死,反而重新升天为神。究其原因,这些大小妖怪都有或明或暗的“保护伞”,它们或是某个菩萨的坐骑下凡,或是某个神仙的侍童义女。这是作者吴承恩借神话故事深刻揭露了明末封建统治阶级官官相护的事实[4]23-24。

第三是对象化,即把一定的价值取向变成可观察、可控制、可模拟、可操作的对象,这是文化产品的形成标志。例如,法律文化(制度文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对象化,即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法律条文。

顺便指出,广谱哲学关于文化的对象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劳动对象化思想。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5]91。因此,虽然“对象化”的概念有思辨的意味,但它与马克思的劳动对象化思想是一致的。

第四是途径,如上所述,文化是一定价值取向的“外化”或“对象化”的途径,即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它们的结合。

二、文化的若干性质

按照上述定义,文化的灵魂即一定价值取向的对象化。因此,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文化的性质不同。下面我们根据文化的上述定义,逐一探讨文化的各种性质,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的内核与文化性质的关系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民族性,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民族风俗、不同的历史变迁等,凝结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国的汉族曾经几千年处于农耕的生产方式中,与之相适应的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农耕的生产方式、封建社会制度是家族制度、等级思想、亲情关系的土壤,儒家思想正是后者的概括和总结。例如,君臣关系被看成是放大了的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则是放大了的兄弟关系等。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思想就成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儒家的价值取向是用维护“礼制”的权威性来统治天下,而“礼制”的核心是“忠君”“等级秩序不可侵犯”、严禁“以下犯上”等,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化渗透到封建社会的法规、礼仪、习俗、文艺作品、哲学学说、民居宫殿的设计布局等具体实践中,这就是儒家文化。应该注意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并不天然具有世界性。只有当两个民族有相同的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时,一个民族的文化才会被另一个民族所接受或吸收,这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如民族之间的交往、社会制度的接近、某些特定的社会需求等。这可以解释儒家文化在亚洲很多国家的传播,也可以解释代表封建等级制度的儒家文化何以在资本主义早期崛起的欧洲(如法国、德国等)得到传播,后者是资本主义的早期思想家们反对欧洲中世纪神权(教会和教会文化)统治一切的需要。

(二)文化的时代性与超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性是指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代的价值取向,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反映着该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从阶级性上说,即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例如,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文艺作品反映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非主流价值取向的作品(如宣传私有制、个人主义、低级情调等作品)几乎是无法存在的。改革开放时代的作品,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而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除了宣传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作品外,也出现了大量的宣传非主流的、反映各阶层利益的文化作品,甚至出现了灰色的乃至低级趣味的作品。这除了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因素外,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以及国外某些消极文化渗透的结果。

文化的超时代性即文化的跨时代性,是指一定的文化产品历经多个时代而经久不衰。例如中国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文化的超时代性源于这些文化产品内包含的带有普遍性、永久性、人民性的内容。例如,歌颂纯洁爱情、秀美山川的文艺作品,反映反抗侵略、抒发爱国情怀、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事迹的作品等。这些是社会大范围、跨时代性的价值取向的对象化。

(三)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统一的价值取向,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表现同样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可以采用戏曲、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典型的如中国“四大名著”,除了小说的形式外,还有评书、戏曲、连环画、电视连续剧等形式。二是基本价值取向相同,但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或认识角度不同,同一种文化内部又有不同的流派或学说。例如,儒家文化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即以“礼制”(等级秩序和人身依附关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但儒家内部又有不同的流派。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仅有许多观点不同,甚至有些观点正好相反。孟子提出并发展了“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仁、义、礼这些品质并不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而是人生来就固有的。而荀子则提出并发展了“性恶论”,认为满足自身的欲望、追逐利益是与生俱来的,这些欲望不符合封建地主阶级的“礼义法度”,因此是“恶”,正是因为人性恶,所以必须尊崇礼义。由于孟子的学说和荀子的学说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服务的(价值取向),因此又有统一性。

(四)文化的其他性质

由于文化是一定价值取向的对象化,因此价值取向的标准不同、取舍不同,使文化现象表现为不同的属性。如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有优秀文化和伪劣文化之分、有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之分等。

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有一定的时空范围,通常讲的先进文化是指引领时代潮流、走在历史前面的文化。例如,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反映广大群众呼声、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文化作品,典型的如延安时期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等。落后文化一般是指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衰退的文化。例如,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优秀文化具有普适性,没有时空限制,它具有前述的超时代的性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跨越几千年而不变。从《诗经》《离骚》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陆游等文人的作品,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反映新的生活方式的作品,都没有因时空的变迁而衰减其光辉。除了时空上的区别外,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又有一致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的代表者或人格化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按照这个观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应该是直接或间接反映大多数人民群众意愿或诉求、有利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是人民性标准。中国文学史上那些经久不衰的文学巨著、诗词歌赋等大部分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历来主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早在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文化的民族性”已如上述,“大众的”即具有人民性的文化,而“科学的”是指“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6]707,可见毛泽东主张的“新文化”是把真理观(科学性)和价值观看成是统一的。抛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不说,在内容上,中国传统文化有科学的、民主的成分,也有非科学的、非民主的成分。例如,儒家文化既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又有“民贵君轻”(孟子)、“民水君舟”(荀子)的民本思想;既有“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和人身依附思想,又有提高道德修养的伦理规范。又如,《周易》中既有反映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阴阳学说,又有算卦占卜的迷信内容等等。因此,我们今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地继承,哲学上就是扬弃,就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的、落后的内容,弘扬具有科学性、人民性的精华,并赋予代表新时代前进方向的新内容,使之为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限于篇幅,本文对于各种文化的定义没有一一剖析,重点指出了广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概念过于宽泛而不能解释文化的诸多特性。狭义的文化概念即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又过于狭窄,不能解释诸如优秀传统文化的超时代性、稳定性等。广谱哲学把马克思劳动对象化的思想应用于文化概念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化是一定价值取向对象化的新观点。它揭示了文化概念的灵魂是价值取向,其对象化的途径即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其对象化的形式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等等,因此可以涵盖各种传统文化概念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并能够统一地解释文化的诸多特性(如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超时代性、多样性与统一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等)。不难知道,广谱哲学的文化概念可以为文化学的研究提供统一的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时代性定义价值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定义“风格”
诗词的时代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