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真实原因
2022-02-28□石磊
□ 石 磊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在中央设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置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立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三大中枢机构中,中书省最为重要,不仅设官最为庞大,而且“事无不统”,执掌广泛。但最终,朱元璋废黜了中书省,并以祖训的方式严令后继君王不得复设丞相一职。何以如此?
最早的两位丞相徐达与李善长
明帝国最早的两位丞相分别是徐达与李善长。徐达为武将之首,李善长为文官之长,此二人在官民中的威望高,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信任。
徐达,字天德,安徽濠州人,少有大志,刚毅武勇,20 多岁就投奔朱元璋,成为明太祖的心腹将领。元朝末年,群雄割据,互相混战,徐达先后率军与元政府军、陈友谅部、张士诚部、方国珍部激战,屡屡获胜。徐达长于谋略,治军号令明肃,攻占城市后不扰民,俘获壮士与间谍,多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军中豪杰多亲附徐达,愿意听其号令。
1368 年8 月2 日,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奔,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达为右丞相、封魏国公兼太子少傅。徐达虽出将入相,身居高位,但是为人谦虚谨慎,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中书省首任左丞相为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自小就喜爱读书,腹有良谋,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多能言中。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拜谒。朱元璋对其以礼相待,并将其留下掌管文书。其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成为其首席谋士,不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而且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称王,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
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朱元璋即帝位,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上柱国,参决军国大事。
洪武三年(1370 年),大封功臣,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对其褒奖备至。李善长权势在手,开始傲慢起来,逐渐引发朱元璋对他的不满。洪武四年(1371 年),李善长以疾致仕。
丞相杨宪与汪广洋都被处死
李善长与徐达在中书省任相时,杨宪只是从二品参知政事,相当于丞相的助理。但是,杨宪此人是对权力有着超强欲望的政治强人。朱元璋攻克金陵时,杨宪求见朱元璋,朱元璋与之交谈后,对其十分赏识,于是任命其为幕府官。
当时,国家处于战争状态,需要频繁征调兵马,每天接手各种军文,杨宪都能明快妥当地处置,别人都称赞他的能力,杨宪也因此升任中书省参议。但杨宪为人阴沉刻薄,如果有人使他不满,他会想方设法中伤其人。
杨宪在朱元璋身旁很久,因为熟悉国朝典故而得到宠信。他曾上书朱元璋,劝朱元璋督责百官,利用法家学说进行统治。
洪武四年(1371 年),朱元璋打算任用杨宪为相,暗中征求御史中丞刘基(字伯温)的意见。刘基说“杨宪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之量”。但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的劝告,最终任命杨宪为相。
杨宪在中书省掌权之后,大肆排斥异己,任用亲信。当时的丞相汪广洋不论资历还是排序都在杨宪之上,杨宪心生不满,暗中派人刺探汪广洋的隐私,令侍御史刘炳等人弹劾汪广洋侍母不孝,导致汪广洋被免官并流放海南。
杨宪又教唆刘炳诬陷不依附自己的刑部侍郎左安善,罗织罪名使其入狱。朱元璋察觉左安善被诬陷,转而审问刘炳。刘炳在狱中将背后的主谋杨宪供出,对杨宪不满的李善长也命心腹揭发杨宪的种种不法事项。明太祖大怒,将杨宪下狱,与刘炳等一并处死。
杨宪伏法后,汪广洋被召还。等到李善长致仕,遂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汪广洋在中书省与胡惟庸共同任相,但每天除了诗酒娱情,也不见其有政治主张,浮沉守位而已。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上书皇帝告发胡惟庸毒杀了刘基,汪广洋也知道这件事。朱元璋问汪广洋,却回答说“没有这事”。朱元璋很生气,责备汪广洋与胡惟庸结党欺瞒朝廷,最后赐敕诛之。
最后的丞相胡惟庸也被诛杀
当李善长致仕、杨宪伏诛、汪广洋被赐死后,胡惟庸成为中书省的独相,真正大权独揽。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龙凤元年(1355 年),胡惟庸在和州投奔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 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代汪广洋为左丞。朱元璋物色不到担任宰相的人选,于是虚悬相位。胡惟庸得以在中书省专权。
当年七月,朱元璋认为胡惟庸富有才华、七月拜其为右丞相,宠信有加。胡惟庸也自觉奋进,任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的欢心,宠遇日盛。他为此独自担任丞相数年,生杀废黜大事,有时不报告皇帝便径自执行。
内外各衙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朱元璋。
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借机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与太师李善长相亲厚,以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结成政治联盟。
洪武十二年(1379 年),占城国(注:今越南中南部)朝贡,胡惟庸却没有报告皇帝。朱元璋大怒,斥责中书省众官僚,尽囚诸臣,穷诘主者。不久,汪广洋被赐死,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被囚禁。次年正月,涂节告发胡惟庸密谋造反,朱元璋乃诛杀胡惟庸、陈宁及涂节等人。
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朱元璋在南郊大祀天地。罢中书省,升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布告天下。
朱元璋把废除丞相的理由说得冠冕堂皇,说丞相、御史大夫都不称职,导致群奸乱政,危害社稷。但朱元璋废相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首先,丞相执掌广泛,事无不统,对皇权形成了强大的制约。丞相的具体执掌涵盖:任用官吏、荐举人才、考课百官、主管律令弹劾叛乱、军事征讨、财政赋税、升赏黜制等,几乎事无不统。虽然明初设置了大都督府主管军事、设置了御史台主管监察,但是丞相的实权凌驾于大都督与御史大夫之上。
其次,明初功臣集团势力庞大,严重威胁皇权的稳固,而丞相往往是功臣集团的领袖。明初的功臣集团,辅助朱元璋打下天下。朱元璋为了酬谢功臣,不仅以五等爵位以及丹书铁券赐予功臣,同时还以高官厚禄、政治联姻来维持与功臣群体的关系。
明初功臣集团大体分为以李善长、徐达为首的“安徽派”,以刘基、杨宪为首的“浙江派”,以廖永忠为首的“巢湖帮”,以朱文正、李文忠为首的“义子帮”。
由于派系众多,百官之长的丞相一职自然成为各个功臣集团争夺的目标。李善长曾担任左丞相,徐达曾担任右丞相,杨宪曾担任中书右丞,廖永忠曾担任平章政事,李文忠也曾以大都督的名义兼任平章军国重事。
功臣集团的势力盘根错节,既互相争斗,又抱团取暖,对皇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比如朱元璋曾想在老家凤阳建都,但是畏惧功臣集团在凤阳势力强大,难以约束,因此将在凤阳修建的“中都”工程停建,而改为在南京建都。南京虽然虎踞龙盘,但是远离中原,不利于控制天下,因此朱元璋又命太子朱标巡抚汴梁,意图在北方建都,但是又受到功臣集团的集体抵制,最终迁都北方的提议被搁置。
第三,权臣们在中书省争权夺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央政局波动,而朱元璋作为皇帝,耗费了大量精力来保持中书省的稳定,这也使得朱元璋对是否继续保留中书省产生怀疑。中书省最初的两位丞相,右丞相徐达长期领兵在外,稀亲朝政,造成了左丞相李善长一家独大,在朝中任用朋党,嚣张跋扈。这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明太祖于是提拔杨宪与汪广洋进入中书省,制衡李善长。之后,杨宪的“浙江帮”火力全开,攻击李善长的“安徽帮”,导致政局大乱。朱元璋为了保持政局稳定,先是诛杀了杨宪,又迫使李善长致仕,接着召还汪广洋,同时提拔了胡惟庸。
可以说,中书省宰相群体的内斗消耗了朱元璋的大量精力,这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埋下了伏笔。朱元璋废相,致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为明代“内阁”制度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也为明王朝的灭亡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