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暗香来
——宋画里的生活
2022-02-28整理楼玮玥
整理 楼玮玥
主持人|楼含松杭州西溪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作为曾经的南宋都城,杭州四时花木繁盛,冬季最惹眼的当属傲雪裁冰的梅花。宋代民间爱梅成风,帝王用它迎春,词人借花传情,文人则以此自喻。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吟咏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传神之句;陆游则引梅花为知己,提笔写下“我与梅花有旧盟,即今白发未忘情”的浪漫诗篇。在咏梅的诗画故事中,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社会变迁、人文环境也一一浮现……
主持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诗人曾为某种花写下系列作品,但宋代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数量却大大超过了其他朝代。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苏轼、李清照的一阕阕词里也氤氲着缕缕梅香,直教人回溯到千百年前的古城墙下,只为闻一闻淡淡的芬芳。梅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在南宋的绘画当中,梅花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 海: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梅谱》序中写道:“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梅花高洁,与文人也总有宿命般的相遇。“梅花和尚”“梅道人”吴镇、“苦铁道人梅知己”吴昌硕、“一生知己是梅花”姚燮、“梅花屋主”王冕,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视为此生知己,甚至有清代画家汪士慎暮年一目失明,仍为人作书画,并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
▲ 宋·扬无咎《四梅图》
那 海古代美术研究者文物鉴赏类书籍作家
梅花擢孤芳于冰雪、凌厉之余的清姿雅意,深深贴合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君子之风;梅花所孕育的勃勃生机,又是宋明理学将天地生意与仁德结合的形象而鲜明的写照。尤其是梅之清气在易学的观照下,更加提升了本有的思想深度,以至于今天我们鉴赏梅花时,对它凝聚的君子风度与天地之道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如果要为宋代找一种国花,舍梅其谁,它早已成为宋人的精神图腾。
中国人画梅花早已有之,两汉时期就有人喜欢将梅花画在壁上、帛上,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宋代,南宋的扬无咎就是中国梅画的初始者之一,现存最早的墨梅图《四梅花图》便出自他之手。《四梅花图》画分四段,分别为未开、欲开、盛开、将残。许多人说这幅图太清冷,没有味道,但宋人所表达的是平淡但富有深意的情趣,正如《庄子·外篇·天道》中所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或许可以想象,画者在梅花前驻足,忘我地在树下凝视,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文人们对此画也是爱不释手,这一点可从画卷前后所盖的300 余方鉴藏章中得到印证。
【编者按】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宋韵文化也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工作要求,并将逐步推进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理论研究、宋代历史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宋韵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宋韵文化旅游开发、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宣传推广等“六大工程”。宋式生活美学是杭州与宋代的连接点,以它为代表的生活态度,正悄然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宋代著名画家释仲仁为衡州花光寺住持,酷爱梅花,曾于月夜见梅影映窗,俏然可爱,于是欣然提笔摹写。此后,他的梅花画技大进,将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横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黄庭坚称赞其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 宋·赵佶《梅花绣眼图》
宋徽宗赵佶的《梅花绣眼图》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其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尚,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腊梅山禽图》是赵佶创作的另一幅院体工笔花鸟画作品,即便是画中左下部的瘦金提款,也不仅仅局限于笔画式的建构,而是孕化出一种似风似鸟羽般轻盈自在的形象。
在我看来,梅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植物,生活中我们可以处处窥见梅花可爱的影子。辛丑小年夜,我曾到访孤山放鹤亭,只为一闻飘来的梅花芳香。我想,那些赴山中探梅,在家里院落植梅,因路边一树梅花而突然驻足的人,定也与宋人一般,即便是片刻,也已将梅花视为了知己。值此岁首,愿我们都能在造物者无尽藏中,奔赴这场与梅的千古之约,感受宋代梅花的暗香徐来。
主持人: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就曾提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杭州自古就有赏梅的风俗,西溪探梅、梅林归鹤都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灵峰、西溪、孤山这三大赏梅胜地更是由来已久。您作为种梅专家,能否为我们讲解一番梅花应如何分类?我们又该以何种姿态欣赏这清冷的梅花?
胡 中园林高级工程师杭州植物园景观营建中心主任
胡 中:梅花透露着中国人的文化品性,已有3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西汉末年,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到宋代,艺梅(栽种培植梅花)之风兴盛,艺梅技艺也大有提高,文人无法出仕只能归隐时,便在院中种梅,与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搭配造景,侍花庭前,迎风傲骨,寄情山水。
从植物学上看,梅的品种分为果梅和花梅,我们今天所谈的梅花便是花梅上开出的花朵。“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眼中的孤山梅花。宋代诗人林和靖是一位爱梅之人,长住孤山,并在那里种下了360 多株梅树,冬季的孤山也就成为了一片梅海,呈现出“梅花破玉,瑞雪飞瑶”的景象。唐宋时期,杭州开始奠定东南地区赏梅地位;而到了明清,苏杭同时成为江南的赏梅中心,江南三大赏梅地分别为杭州孤山、超山,苏州香雪海。
赏梅,赏的是色相之韵。梅花颜色丰富,以色白为上,宋代诗人陈著在《绿萼梅歌》中写道:“君不见宣和艮岳绿萼梅,百花魁中此为魁。”短短一句,便道出了白梅在宋朝文人心中的地位。绿萼梅的品种花瓣较多,据称最好的金钱大绿萼花瓣可达八十多瓣,花开时如一枚小球绽放于枝头。宋画中的梅花,亦基本以白梅为主,和现代的“红梅报春”格调有所不同。除了白梅和红梅,红白两色相间的复瓣跳枝梅也是不可多得的品种。
依树木的姿态来看,梅可分为直枝梅、垂枝梅和龙游梅,古书记载,梅树也曾是制作房屋中雕花栋梁的木材。梅花的香是“为有暗香来”。相比蜡梅,梅花显得更加含蓄。我们说梅兰竹菊,与竹同谦,与梅同疏,与菊同野,与兰同芳,梅花显然更适合香寻。赏梅在长江流域最为兴盛,而真正的赏梅则分为寻梅、探梅、赏梅三个阶段。寻梅的意境,就是杨万里《探梅》中写的“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好不容易看到了梅花,却偏偏只有一朵,还开在了最高的地方,这便是梅花的独特魅力,而我们所要欣赏的,正是梅花这与众不同的姿态与其所蕴藏的深厚人文情感。
一座城,从古至今,跨越千年;一群人,怀揣热爱,谈梅、赏梅、品梅。想来,这是一趟审美之旅,探寻梅花的美、走进宋画的美、品味城市的美。
本栏目由本刊与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西溪两岸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