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斌:一叶一世界
2022-02-28杨晓彤
杨晓彤
一片片树叶,经过清洗、蒸煮、上色、雕刻,变成了一幅幅“风景”、一个个“故事”……精美的叶雕作品让曾经枯萎的生命重焕新生。
记者来到位于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若谷叶雕工艺品工作室,见到了主人吴延斌。工作室被装饰得古色古香,颇有文艺范儿,也和它所处的影视城环境很搭调。
工作室内挂满了吴延斌的书法作品和各种树叶做成的装饰品,不同形状的叶子被雕刻成卡通人物、电影场景、动物形态、山水风光,叶子们以独特的形态呈现着大千世界各种美丽的事物。
叶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据说,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叶雕作品”。这个“作品”是一个很多人熟知的故事,据《吕氏春秋》记载,成王与叔虞燕居,援梧叶为圭,而授叔虞曰:“余以此封女(汝)”,叔虞喜以告知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这就是“剪桐封虞”的典故。
到了汉代,叶雕技艺普及,有诗描绘了当时民间叶雕盛行的情景:“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叶雕具备版画、微雕、剪纸等艺术的表现形式,采用自然叶片的自然形态,巧借天然、突出意趣,顺其自然地展示大自然巧夺天工与天人合一的景象。
吴延斌的叶雕手艺来自妻子龙玉玉的传授。龙玉玉出生于一个叶雕世家,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对叶雕技艺具有浓厚兴趣,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叶雕传承人。
2008年吴延斌夫妇开始专业制作叶雕,并分别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和漫葡小镇开办了工作室。
十几年来,夫妻二人在梧桐叶上制作了百余幅叶雕作品,并把叶雕作品做成书签、挂饰、手链、摆件等产品,发布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使濒临失传的叶雕技艺再焕新生。同时,让快节奏的人们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在吴延斌看来,叶雕传递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如何选一片合格的叶子?吴延斌说:“叶雕的选材一般只有梧桐叶,因为梧桐叶脉密集结实。偶尔也会选择白杨树叶,但是白杨树叶太小,叶脉稀疏,成功率较低。”夫妻二人会根据梧桐树叶的变色期、落叶期等,选择合适时间出门寻叶。为了得到满意的叶子,他们走遍了银川的角角落落,哪些地方梧桐树叶品质好,他们了如指掌。
除了严苛的选材,吴延斌对叶雕的染色工序也进行过改良。煮过后的树叶周边会呈黑色,学化工专业出身的他,使用还原剂即双氧水,将其还原成原本的颜色,让叶雕作品更加鲜活。他同样利用化学制品让叶雕作品可以长时间被保存,叶雕作品便拥有了较好的收藏价值。
叶雕难在哪里?吴延斌告诉记者,一片完整的叶雕作品要在纯手工状态下历经选材、清洗、浸泡、晾晒、喷蜡等30多道工序,而30多道工序中最难的,就是叶脉与叶肉的分离,“很多人就是‘倒’在了这一步上”,吴延斌接着说,叶雕是完全采用自然叶片的自然形态来进行加工的,雕刻时要保证图像的完整性,还要完全保留叶片纵横交织的网状筋脉,“做好这一点尤为重要”。
叶雕虽难,吴延斌夫妇却自得其乐,“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色脉之美,沉浸其中觉得很奇妙。想到这项技艺带给大家的美感,再多的困难也就不怕了。”吴延斌说。
由于叶雕制作过程复杂,人力成本高,现在从事这一手艺的人并不多,但吴延斌夫妇仍然执着地跋涉在这条路上。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思考研究,不但在叶雕内容上加以丰富扩充,也在形制上尝试制作工艺相对简易的叶脉画、叶脉书签、树叶挂坠、树叶手串等工艺品,让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消费需求。吴延斌和妻子有信心把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接触叶雕、喜爱叶雕”。
未来,吴延斌表示除了继续创作叶雕作品外,想把叶雕的历史和发展做一个梳理整理,出一本关于中国叶雕技艺和历史的书,“让沉寂千年的叶雕,重新在世人面前展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