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2022-02-28吴志刚
吴志刚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最近,国家多部委陆续发布各自领域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数十个与科技领域相关,这为北京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数字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数字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北京经开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2022年将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持续做优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创、智能网联等数字经济支撑产业,进一步完善自主可控的数字产业生态;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夯实“七通一平”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持续提升亦庄新城数字化治理能力,优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全区域、全时空、全场景”企业法人链;运用“城市大脑2.0”,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也均为北京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布局发展带来新机遇。其中,《“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北京经开区聚焦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率先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全环节服务体系,强化对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的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开放创新,加快将北京经开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下一步还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其他主导产业领域,推广复制相应体系,形成覆盖更多产业领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专精特新”企业迎来多项政策支持
商务部正式印发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商务部等24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均对对外开放提出新要求,为北京经开区推进“两区”建设带来利好消息。其中《“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聚焦“增强贸易综合实力、提高协调创新水平、提升畅通循环能力、深化贸易开放合作、完善贸易安全体系”五大目标,提出了“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等十方面45条重点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强调创新引领,坚持扩大开放,政策措施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
北京经开区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22年将出台专项政策,持续激励外资企业国内再投资。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高水平办好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5G大会、京台科技论坛、通明湖信创论坛,筹办全国生物医药大会。系列规划在推进北京经开区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同时,也为提升创新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知识产权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北京经开区已设立北京首家自贸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助力培育企业创新原动力。生态环境方面,北京经开区也一贯注重生态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绿色“基因”,过去一年北京经开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圆满完成“无废城市”试点,形成6大经验模式,被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严格落实林河湖长制,凉水河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水耗保持全市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成立区域零碳协会和碳中和研究院,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积极探索北京经开区碳治理路径。推动9家企业申报绿色工厂,2家企业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打造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
系列规划为北京经开区绿色生态发展注入新动力。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在绿色制造方面,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发展。在循环经济方面,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协同降碳。在技术变革方面,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
北京经开区还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實施“无废蓝图”规划,发布“无废园区”建设指标体系,引领工业园区建设“无废城市”国家标准。实施碳减排碳中和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机制。实施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监察,深度挖掘企业节能减碳潜力。开展存量数据中心分类指导,推动具备条件的数据中心向产业发展计算型和人工智能算力型数据中心转型,探索高耗能数据中心退出机制。推进国家能源局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推动实施光伏项目。持续加大绿电引进力度,与国家电网、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紧密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新一轮绿电交易。依托北工大碳中和研究院,研发转化科技成果,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2021年以来,“专精特新”企业迎来多项政策支持。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北交所的成立,进一步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上市发展新赛道。
北京经开区不断优化新生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根据项目投入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从资金奖励到平台支持再到产业赋能,从成果转化到上市培育再到国际布局,《措施》为北京经开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服务“大礼包”。
《措施》提出,面向国家和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小巨人”企业,北京市将围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集约集聚发展、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上市培育服务、助力国际市场开拓、强化全面精准服务六个方面制定16条具体措施。其中,在技术创新方面,支持企业积极申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对项目设备购置、房租、研发投入等分档予以支持,第一年最高支持200万元,第二至三年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在产业聚集方面,围绕龙头企业薄弱环节,组织企业开展揭榜攻关和样机研发,根据项目投入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给予落户支持。
2021年以来,北京经开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家,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40家,市级以上累计达295家。数字背后,是已经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小企业带来的蓬勃动力。北京经开区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出台“科创20条”,聚焦“卡脖子”技术,制定“白菜心工程”和项目研发任务作战图,推动聚束科技、华卓精科等科创型企业完成研发任务;以20+创新中心和10+中试基地为引领,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支持。聚焦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北京经开区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下+线上服务。与三大科学城签订创新联动发展合作协议,北京经开区挂牌首批6家、8.2万平米先导基地加速区,今年以来,完成“三城”成果转化项目162项;搭建“三城一区”线上服务平台,发布共享设备和共享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北京经开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搭建全市首创的“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挂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9家。以金融服务赋能企业发展,设立科技创新资金,规模扩大至60亿元;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立双创友好型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支持企业375家、资金超232億元。打造“龙头企业+孵化”的融通型特色载体,培育“独角兽+专精特新+瞪羚+金种子”创新梯队。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在一系列精准服务下,北京经开区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交出一份“硬核”答卷。政策的加持下,未来的经开区发展必将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