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军:未来五年,打造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

2022-02-28勒川

中关村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淀中关村区块

勒川

1月8日,正在参加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委书记于军接受媒体专访。于军表示,未来五年,海淀区将聚焦“一村三山五园”,深耕试验田,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着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

去年以来,海淀区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速度”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加速恢复态势。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6.8亿元,同比增长12.9%,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9500亿元,占全市24%,增速在10%以上,向“万亿俱乐部”挺进步伐坚定有力,支撑首都发展的作用更加彰显。

在海淀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海淀区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深耕试验田,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着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如何保持海淀经济增长势头的解读——挖掘海淀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必须着眼于“高质量发展”。

挖掘海淀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于军表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二是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三是要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速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近年来,海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坚持世界一流目标,制定实施了“创新发展16条”等系列支持政策,构建了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区域“创新雨林”生态体系,建成了智源、微芯、量子研究院和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新型研发机构,发布了长安链、“悟道2.0”、96核区块链专用芯片等重大成果,一批前沿领域从“并跑”走向“领跑”,这些都是海淀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未来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海淀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优化创新生态为主线,搭建高能级创新载体、培育高效能创新生态、汇聚高精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夯实海淀高质量发展基础,提升海淀经济发展成色。

高素质产业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海淀强化项目带动聚集发展“硬核力量”,狠抓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推动字节跳动、小米等近100个重点项目落地投产。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保持全国领先,新材料、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领域占据高价值环节。发挥内需支撑作用,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布局,调整消费结构、提升消费能级,市场总消费稳居全市第一。

从具体指标看,海淀区投资、消费、外资外贸、财政收入等均居全市前列,信息、科研、金融、教育、制造等支柱产业均在全市占据举足轻重地位。

高素质的产业结构保障了海淀经济运行的弹性、韧性和稳定性,彰显了海淀经济在大变局中搏击风浪的强大潜力和定力,也为海淀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海淀将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以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大信息为支柱、大健康为突破、先进智造业为支撑、面向未来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大产业集群、大企业集聚、大项目集成”的发展格局,构建“链主”企业带动、单项冠军跟进、专精特新“小巨人”梯次有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中关村科学城:持续打造“星谷”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海淀秉承“科学+城”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精细治理,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积极推动南区提升产业能级,北部地区形成发展纵深和新的创新增长点,产业发展的高品质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坚持管理创新,发展优质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

硬件方面,五年来,北部地区累计开复工1203万平方米,竣工548万平方米,在北部新增了中关村壹号、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27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了杨家庄小学等25个教育配套设施、北部医疗中心等2個医疗设施以及中粮大悦城等2座商业综合体,地铁16号线开通运营,邓庄南路、翠湖东路、皇后店东路等主次路建成,北部能源中心等一批市政设施建成投产,永靓家园等居住项目建成,北部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初现;南部地区城市更新取得重大成果,二河开21号院、京张铁路沿线等一批历史遗留难题得到解决,454个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老旧小区、老旧楼宇、老旧厂房改造取得实效。

软件方面,聚焦深挖科技和文化融合所形成的新动力,海淀实行“先定项目后供地”,确保土地、空间与产业精准匹配,实施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用地成本;不断提升园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服务水平,实现重点园区由物业管理向投资和服务转变。

下一步,海淀将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规和海淀分区规划,以海淀全域中关村科学城的视野和尺度,加强全域产业空间资源统筹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空间经济密度和产出效益,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提升区域服务优质产业能力,为海淀未来发展进一步升级拓展优质空间。

中关村科学城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方面,全面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中关村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智源、微芯、量子、通研、数原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发布全球最大智能模型“悟道2.0”,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在多个国际人工智能基准测试榜单的9项任务上超过国际竞争对手,取得了世界顶尖水平。发布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以芯片为核心打造的超高性能区块链专用加速板卡,将区块链数字签名、验签速度提升20倍,区块链转账类智能合约处理速度提升50倍,位居全球领先水平。量子院制备出寿命超过500微秒的“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打破世界纪录,并作为2021年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发布;研发世界首台工业级超短超强太瓦激光器及世界首台超强激光驱动桌面同步辐射光源样机,在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下一步,海淀要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展重大科研任务研究。支持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加快成果转化,落地一批前沿重大项目。支持智源、微芯、量子、数原、通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加快推动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等重大科创平台设施建设。通过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采取企业“提问题”,高校院所“解答问题”的方式,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空天等领域持续发力。支持智源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优势企业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理论、工具、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持续推动“长安链”生态体系迭代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加强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前瞻布局RISC-V产业生态。积极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支持医疗器械CDMO平台等项目落地,推进AI新药研发、基因与细胞治疗技术创新,筹建国际医谷。通过搭建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北京中心、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支持。依托国际氢能中心,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聚焦通信、导航、遥感、测控及相关应用,持续打造“星谷”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海淀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中数字经济企业占比分别超过七成、八成、九成。对标对表“五子”部署,在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中,海淀提出要主动作为,成为引领区。将从核心产业、底层技术、制度创新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比如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面,按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规则,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也是海淀数字产业的结构性优势和特点,海淀要把这个长板进一步做长。

一是聚焦優势产业领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软件、智能网联等数字经济高精尖领域,不断放大数字经济集群效应。

二是打造龙头企业。依托字节跳动、小米、美团、快手等6家千亿级数字经济龙头企业,180家数字经济领域的上市企业,40余家数字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力争到2023年,在数字经济领域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五千亿级企业和3-5家千亿级企业,培育15家左右高成长、高价值数字经济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

三是敏锐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模式变化。抓好新型开源开放平台,集聚产业生态,支持建设RISC-V生态、智源社区、长安链开源社区以及百度、旷视、一流科技的人工智能开源框架等。发挥创新资本的支撑作用,支持前沿技术企业在早期减轻盈利压力,实现新技术、新模式的快速迭代、快速落地。

在数字经济底层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首先是建好新型研发平台。服务和支持国家实验室以及智源、量子、微芯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集聚人才,整合资源,培育更加多元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底层技术突破步伐。

同时,要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千兆固网、5G基站建设,加快建设智能训练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数字技术研发过程中对大数据、大架构、大算力的需求。

此外,加快引领性技术突破。形成了全球最大人工智能训练模型“悟道2.0”、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一批成果,在类脑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数据库、多方安全计算、生物计算等领域储备了一批优质项目和人才。

数字经济制度创新方面,抓住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契机,在数字生态建设、数字确权、数字交易及有效监管和跨境流动等方面加快探索数字经济制度创新,更好适应数字经济对生产关系变革的需求。加快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推进数字贸易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数字贸易龙头企业,推动一批数字贸易产业项目落地。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积极开展以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为导向的产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数据安全体系。

数字城市治理方面,前期,海淀在城市大脑中进行了一些领域探索,在重点车辆治理、地震监测预警、智慧能源等方面实现场景共建。深化区块链政务全场景深化应用,已实现600余个政务服务应用场景落地。积极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建设,目前已有超市发、翠微、七鲜等超5000个市场主体具备数字人民币收款功能。

未来,海淀将深入推动数字技术往底层走,用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打通城市资源和应用,谋划一批典型场景应用,形成数字原生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更可感知、更高效、更安全的数字城市典范城区。

于军表示,海淀区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的重要驱动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各类优秀人才参与地区创新发展创造最优的环境和条件。

海淀布局海外人才链接枢纽,建立多部门联动荐才机制,聚焦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领域,支持引进一批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入选国家、市级重大人才工程的人才数量居全市首位。深化“创新合伙人”机制,聘请一批顶尖科学家担任区委区政府科学顾问。举办“才聚云端”“百校联盟”大型系列活动,面向海内外引进各领域人才6万余人。

同时,紧盯产业发展,完善“适势求是”的育才评才方式。升级区级重点人才工程“海英计划”,试点人才举荐制和待遇让渡机制,首次将支持培养链条延伸至优秀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累计引进“海英人才”725人。央地合作打造“薪火共燃”“三个一千”等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累计3800余名高层次人才参训。全区共设立博士后工作(分)站140家,累计培养博士后人才超600人。举办“东升杯”、中关村U30等品牌赛事,建立优秀人才长期追踪培养机制。

下一步,海淀区将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国际一流人才发展生态。

首先是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牵引,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力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集群,构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人才事业发展的“首选地”。

同时,以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为支撑,举全区之力遴选支持一批“科研帅才”和“产业帅才”,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勇闯“无人区”的优秀青年人才,打造国家战略人才汇聚的“新高地”。

另外就是以“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为动能,深化央地人才协同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科研组织体系和方式,出台新一轮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打造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主阵地”。海淀还将以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为基石,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着力优化科学城北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人才会客厅等特色服务阵地,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的“宜居地”。

猜你喜欢

海淀中关村区块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