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
2022-02-28王琪
本报赴七台河特派记者 王琪
随着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赛中获得冠军,黑龙江小城七台河有了第四位冬奥冠军。截至目前,中国在历届冬奥会获得的22枚金牌中,7枚和七台河有关。范可新的前辈杨扬、王7蒙、孙琳琳,都从七台河走向世界。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城市成为“冬奥冠军之乡”似乎. 是“天经地义”。可那么多东北城市,•为什么会是七台河这个1983年才成为地级市的煤矿小城被上天眷顾? 近日,《环球时报》 记者带着问题来到这个距“双奥之城”北京1600公里的“冬奥冠军之乡”。
跪着挖煤,站着滑冰
七台河曾被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如今早已把城市名片从“煤球黑”更新成“冰雪白”:冠军馆、冠军桥、杨扬大街成为地标;主路两侧装饰着速滑主题雕像和运动员滑冰形象的街灯;甚至七台河的高铁站外形都是一个冰刀的样子。.作为黑龙江最小的地级市,七台河只有不到70万人口,2013年才有了第一座也是唯 座现代化室内冰场;而那座冰刀外形的高铁站于2021年底刚刚投入使用。
“像俺们七台河这种地方,父辈和再长一辈的基本都是煤矿工人,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你要能吃苦。◎七台河当地司机老高对《环球时报於记者说。在老高的介绍下,记者参观了矿工广场。广场的正中央,是一个约两层楼高的雕像:一名矿工在奋力抡镐挖煤。雕像南侧题有“跪着挖煤,站着做人”。老高说,他的矿工父亲15岁就在井下干活了。矿井下空间拥挤,矿工们需要跪下来挖煤,养家糊口。
在七台河禁毒公园的室外冰场,记者遇到一群老年滑冰爱好者,也是这个冰场的管理者和维护者。一打听,他们也曾是矿12。“我和王7蒙她爸当年是一个矿上的,看着她长大,一直就跟个小子似的,”退休矿工老朱告诉记者。一名带着小孙女滑冰的居民说,整个七台河都支持滑冰,热爱滑冰。“老百姓关心的就是谁家孩子打出溜滑拿冠军了。”
“最亮的那颗星星”
如果孟庆余教练还活着,他或许也是那野冰场的一员。在七台河的新地标、位于桃山湖畔的短道速滑冠军馆,放置着这位“速滑教父”的遗存:冰鞋、秒表、笔记本。2006年.,孟庆余开车从七台河出发前往哈尔滨冰上基地,因车祸当场殉职,终年55岁。2019年开馆时,孟庆余的弟子王Y蒙将自己的数十块奖牌赠予冠军馆,包括4枚冬奥金牌。
一进冠军馆,就能看到一面“金牌榜”——国家级金牌535枚、世界级金牌177枚、冬奥会金牌7枚、打破世界纪录16项…"进门左手的那面墙.则挂满千余双运动员们穿过的冰鞋,提醒人们不忘光环背后的坎坷。
孟庆余1951年出生于哈尔滨。1969年,爱好滑冰的他被分配到七台河当采煤工人。1972年他代表七台河参加冰上运动会并夺得三项冠军,1974年被调入市体委,组建速滑队并担任主教练。冠军馆的讲解员告诉记者,最早七台河没有像样的冰场,孟庆余就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夜自己浇冰场。他把一个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当浇冰车,浇完身体已经冻透,水溅在棉大衣上冻出_层冰壳。
如今,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一个人住在政府奖励的9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一在泛黄褶皱的信封里,韩平云掏出一叠老照片,基本都是孟教练和队员们的合照,只有一张全家福。韩平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她和其他七台河人的记忆里,孟庆余是队里的“牝子”(小公牛),是既当爹又当妈,既当厨师又当医护人员的“魔鬼教练”,但对于家庭,他似乎不能算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我儿子'有时候也是对爸爸有点想法,他对我们母子俩.的照顾少多了,”韩平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世纪的七台河没有室内冰场孟庆余会带学生到哈尔滨冰上基地训练。夫妻结婚近30年,家人I起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四五年。只有每:月开工资的时候,孟庆余才回来一趟。“开完工资他都自己支配,基本上都花在队员身上了。”那个年代,队员们家境都不好,运动装备几乎都是孟庆余包办 的,“当时他什么好给队员吃什么:鸡蛋、牛肉、鱼肉,这是队员们必须加强的营养。”
韩平云说,小孙女有时晚上睡不着,就趴在窗台。“我说你咋不睡觉呢?她就说我在看那颗星星,妈妈告诉我了,最亮的那颗星星就是爷爷。”
“我们不收费”
张杰是韩泰云口中最像孟教练的弟子,继承了孟庆余的训练方式和精气神。1991年,张杰在第15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宾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短道速滑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她的丈夫董延海是冬奥冠军杨扬的启蒙教练,也是孟庆余的弟子。
张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孟庆余正式组建七台河速滑队40年后,由于“总是梦到孟教练”,夫妇二人于2014乡年回到家。彼时的上台河刚刚拥有第一座室内冰----这是孟庆余生前的一个愿望。然而当时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孟老师去世后,七台河的短道速滑面临滑坡,”董延海告诉记者,2006年到2013年,很多有基础的孩子都是在户外的野冰上滑。“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犬遭罪了。”2013年室内冰场投入使用时,只有17个孩子,3个教练。而场馆的养护费用一天就接近万元,这对七台河来说是不小的压力。“老多好苗子和南教练都被方城市端走人家不差钱儿。”董延海说,近几年,在各方努力下问题正在解决。如今的七台河拥有短道速滑特色学校11所,500余名在训运动员分布在业余、高校、半专业和专业的18支队伍里。至2021年末,在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中,七台河市注册人员达到1300余人,居全国城市榜首。
如今,七台河的故事让很多家境不富裕的孩子看到出路。张杰说,“非常多的家长联系我,问孩子去了以后怎么收费?我告诉他们,我们不收费,很多人不相信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实际上,孩子到这来,吃、住、训练全都由七台河政府来解决。这座城市就是这样支持孩子们滑冰的。”
目前,张杰带的一个少年队里有43名运动员,25名是外地的。“最远的来站贵州和甘肃。”张杰团队的5名教练员里,有2位世界冠军,还有全国冠军,这对于一个少年队来说,无比奢侈。“我认为,一个人可以影响一座城市,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孟老师的力量真的支撑了我们这么多年,我相信一直会延续下去,”张杰说。
12岁的王凯墨是张杰队伍里最出色的孩子。这个来自哈尔滨五常县的孩子跟着张杰练了3年多。王凯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有一天出人头地,他也要回到七台河。“我不会去别的地方,是七台河,是教练培养了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