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合格数字公民

2022-02-27赵国雄钟柏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家 2022年49期
关键词:网民青少年数字化

赵国雄 钟柏昌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嵌入,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我们的青少年正在多元化的数字世界中重构其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方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但是,“数字原住民”并不能自发成为数字公民。如何切实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合格的数字公民,成为数字时代至关重要的课题。

数字素养,是数字公民的必备素养

数字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概念,是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网络素养以及计算机或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的融合升级,是数字社会对数字公民的应然要求,也是数字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具体来看,数字素养主要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

放眼全球,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培育数字公民,以适应数字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关注人的“设备与软件操作、信息与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安全、问题解决、职业相关能力”七个方面数字能力的培养;欧盟国家使用的数字素养通用模型“DigComp2.1版”框架由“信息和数字素养、沟通协作、数字内容创作、安全和问题解决”五个素养领域构成;新加坡《数字化就绪蓝图》提出从“数字获得感、数字素养、数字参与”三个方面培养公民的数字素养。

聚焦国内,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指明了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2022年11月1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教育数字化专题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着力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青少年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加强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是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社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亟待提升

2022年11月30日,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人数达1.91亿,创历史新高;近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在上小学前便接触了互联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约88.9%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青少年,他们能否从容地面对数字世界?细探报告,不难发现,面对渐近的数字社会,缺乏相应数字素养的当代青少年依然茫然无措,极易迷失于纷繁多元的数字世界之中,具体表现如下——

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过长。报告显示,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19.5%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对互联网非常依赖(有空闲就要上网)或比较依赖;8.7%的未成年网民工作日日均上网超2小时,节假日日均上网超5小时的比例为9.9%;未对青少年上网时长做出合理安排的家长比例为53.7%。

青少年网络非理性行为大量存在。随着互联网向青少年的渗透,过度消费、网络沉迷等负面影响仍持续困扰着青少年用户。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粉丝应援活动占比达5.4%,其中,初中生网民经常参加粉丝应援活动的比例达9.1%,为各学历段最高。青少年的心智尚不成熟,面对充满诱惑的互联网娱乐活动,易产生非理性的网络行为。

青少年遭受“网络暴力”的现象较为常见。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曾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25.5%,如账号密码被盗、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上网设备中毒等。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21.2%),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16.3%)等消极负面的内容。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16.6%;自己或亲友在网上遭到恶意骚扰的比例为7.0%;个人信息未经允许在网上被公开的比例为6.1%。在上网过程中对网络安全防范问题没有概念的比例为20.0%。青少年往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容易遭受“网络暴力”的侵袭,个人隐私及权益易受侵犯。

青少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互联网是青少年学习、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少年愈加频繁地通过互联网获取疫情动态、坚持学习、与朋友保持沟通等。报告显示,上网课、听音乐、玩游戏、聊天、看短视频是2021年青少年排名靠前的网络活动。但青少年的信息整合、创作、评价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携手共育青少年数字素养

帮助青少年防范网络沉迷、减少网络非理性行为、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个人隐私及权益保护意识、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参与。

构建立体式的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层次分明的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是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的重要基石。首先,要确立信息科技课程的主阵地地位,充分提升其学科地位、强化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角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数字素养,全面增强青少年数字化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合理利用科普教育资源,以科技场馆、科创竞赛、科普展览等为辅助阵地,进一步扩大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的场域和参与主体,增强青少年参与信息科技创新创作的兴趣,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最后,要加快数字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青少年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提供广泛的、常态化的课堂教育环境。

制定周期性的青少年数字素养评估制度。科学精准的青少年数字素养评估制度是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的有力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全国性青少年数字素养监测评估制度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状况进行周期性分析与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范围,确保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结果的可控可靠。另一方面,要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相关功能,实现青少年数字素养大数据分析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间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的适切性与精准性,助力青少年数字素养的稳步提升。

打造安全可控的青少年数字生存保障机制。高效合理的青少年数字生存保障机制是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安全屏障。其一,建立青少年网络沉迷、游戏成瘾等预警机制。通过政府引领、企业配合、学校宣传、家长管理共同推动各类网络平台和电子设备完善功能,进一步改良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等健康上网功能,方便家长一键式管理电子产品;通过家校深度共育,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上网习惯,平衡学习与生活娱乐的需求,降低网络沉迷、游戏成瘾等风险。其二,建立青少年隐私安全的保护机制。政府需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和青少年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增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力度,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其三,建立青少年网络霸凌的心理干预机制。在政府的统筹指导下,专业机构可拟定青少年网络霸凌相关的心理干预指南,为家庭和学校的事后补救工作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网民青少年数字化
青少年发明家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数字化制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