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如何凸显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2022-02-27黄硕
文 | 黄硕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高度。今年以来,多地陆续出台政策,为科普工作者增设专业职称,意在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7月,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首届“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以持续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全面助力改进科学教育。9月,《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多方引导下,中小学对科学教育更为重视,也寄予了更多期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如何凸显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从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如何让科学教育在中小学“生根开花”?本刊邀请了三位嘉宾,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科学教育领域专家崔鸿,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陈鹏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科普视频“UP主”李永乐,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教育家》:各地陆续设置了科普评职称的通道,这对科普事业影响几何?
李永乐: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以前我们对科普没有太多投入,搞科普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一来不会产出科研成果,二来不被同行认可,这种情况下做科普非常艰难。如果能够发挥好这项机制的作用,让愿意做科普而且做得好的人获得足够的支持,为科普事业积累起一定的人才储备,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觉得做科学普及工作,关键是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觉得科普是一件正确的事,对自身和大众都有意义,应该坚持长期做下去。有了这种氛围,科普工作自然就能做好。
陈鹏飞:这确实会鼓励更多人去做科普。我曾经在中小学开展过70多场科普讲座,因为自己好为人师,也从学生积极的回应中得到了正反馈,因此乐此不疲。但整体而言,做科普的人还是偏少。在一些国家,政府要求将科研经费的一部分用于完成科普任务,科普事业发展有保障。据我了解,国内高校教师对科普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像我所在的南京,大学、研究机构众多,但因为做科普没有太大好处,所以少有真正愿意做科普的人士。现在如果说做科普对职称也有帮助,慢慢地会有更多人参与。另外一方面,我也担心将来会出现扎堆做科普的情况,供给超过了需求,让本来不错的科普教育成了青少年的负担,所以还要看具体的落实情况。
我对目前科普工作的一个担忧是,不少国外科普作品的翻译存在讹误。前不久我看了一本天文科普图书,发现一些句子怎么读都别扭。我把原文找来一看,果然是翻译错了。这本书的销量不低,那这些翻译错误可能会有潜在的危害,比如弱化青少年思维的逻辑性。再比如一些科普视频的翻译,质量较差,非常影响科普的效果,甚至变成了伪科学。目前阶段在我们国家,科普翻译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几年前翻译一千字的稿酬是80元,但是工作量却不小,确实费时费力。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另一方面对于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的翻译工作也应予以更大的支持。
《教育家》:如何看待科学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李永乐:我小的时候没有上过辅导班,有很多时间不知道干什么,自己瞎琢磨,然后我就特别喜欢看一些科学类的书,觉得很好玩,这也就启发了我的人生奋斗方向。我相信很多科学家小的时候也是这样,比如数学家张益唐,小的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最喜欢数学卷,他觉得很有意思,想以后研究数论,结果他这一辈子真的一直在研究数论。
青少年的思维特别活跃,我们不光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好好学习,也要让孩子们接触前沿科学领域。他们也许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只要产生一点兴趣,就够了。因为兴趣的力量,有时真的难以想象。总之,要让孩子多多接触。相较而言,记住多少系统严谨的知识,我倒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事实上,目前这方面工作也做了不少,例如中科院定期邀请科学家给大众做讲座,只要报名就可以去讲座现场,线下去不了还可以在网上看,还有很多组织每年都开展科学普及的活动,但是家长们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还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让他们知道获取资源的途径,把现有的资源盘活。
陈鹏飞:我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开展过科普活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小学,我只讲了不到50分钟,但学生提问就超过一个小时。有一次,学生特别积极,最后主办校的教师不得不来打断:抱歉,家长在校门口等了很久了。我们才结束了这场讲座。到了中学,提问的就少一些,大学生则更少。随着年纪增长,有一定下降趋势也是正常的,但实际上这个反差太大,给我带来的冲击很强烈。学生们在长大,但积极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却明显下降,这令人痛心。科普的意义就在于激发青少年的梦想,提高青少年的思辨能力,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大学教书,我也看到了这一问题造成的后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成果,这是一条完整的科研链。不否认部分优秀的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但不少学生还是习惯于等待教师给出问题和研究方向,然后去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习惯于做题了。我们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偏弱。但其实作为未来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具备一定独立科研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崔鸿:一些中学已经关注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上好国家规定课程,还特别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在高一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每天下午4:00以后,就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很多课程由青年教师主持。学校还有博士论坛,请博士们来做报告,把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前沿科学讲给中学生听,能容纳800多人的报告厅每次都满满当当,去晚了就没位置,很多学生自己带着凳子去。这就说明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科学感兴趣,需要这方面的资源。
前段时间,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招聘两名生物教师,36人进入面试,其中19位是博士生。有人质疑,博士生到中学教书是不是大材小用。读完博士去教中学或是小学,看起来没有从事科学研究有价值,但如果教师真正沉浸到教育中去,找到教育的规律,完善教育教学,它的价值也不可小觑。因为培养人是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不再读死书,愿意去创造,那不是很好吗?对于科学教育,学校通常会请科学家们做报告,这当然很重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但发挥在校教师们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很多博士学历的教师正在做这样的工作,他们到了中小学,能够开发一系列科学类校本课程,带着学生们探索某一个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丰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教育家》:如何让科学教育在中小学“生根开花”?
李永乐:最近我一直在考虑,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更多地拓展跟知识相关的有趣内容,而不是讲解有多少种出题类型。以前,我经常是讲完知识点后,列出几种出题类型,挨个讲。现在我会跟大家一起聊聊,说说科学知识是怎么发现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我们总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分数高自然好,但如果以丧失对学科的兴趣为代价,那就有问题了。所以我建议教师们多阅读、多学习,多了解知识背后隐藏的有趣的东西,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讲一讲。至于题目如何求解,不必那么着急,等到高三、初三毕业年级再讲也来得及。
陈鹏飞:早些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启动英才计划,组织大学教师带领中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我带过一批学生,有一次科协来调研,我就向他们提出建议。大学教师能带领的中学生,毕竟是选拔出来的,数量比较少。可以在维持现有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大学教师培训中学教师,让他们有能力去指导中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如此覆盖面会更广,对中学开展科学教育也会更有帮助。
课程知识也可以用探索性研究来教授。我曾经旁听过一节课,需要讲授热传导的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先测量一烧杯开水放置20分钟的温度变化,然后在烧杯外包裹几层纸进行重复实验,然后换成棉花再次实验,学生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表,直观感受到物质的导热性质。几分钟就能讲完的知识,做实验可能需要用几个小时。在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可能等不起,但我觉得中小学教育很有必要在科学实验方面予以加强,江苏省天文学会也一直在推进科普进中小学。
崔鸿:学校教育如果跟科普教育有机结合,对于学生的培养发展而言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情境的创设,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欲望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在广东一所学校,那位科学教师要给学生讲植物的激素,他播放了一段视频:广东人管水果黄瓜叫青瓜,人们认为,青瓜买回去后不能立即吃,因为打了植物激素,食用后对身体有害。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能不能吃?”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趁热打铁,开始授课。
馆校结合是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理想形式。最近几年,我走访了国内60多所科技馆,得出了这一判断。科技场馆开展的教育活动,非常符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育理念,即探究式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让青少年去体验和参与。活动中,青少年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其热情令人欣喜。学校教育恰恰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因为班额较大,教师们都觉得开展探究活动比较困难。2021年,我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规范》(GB/T 41131-2021)发布,就是从政策支持的角度鼓励馆校合作。我也看到,有的科技馆创新活动开展方式,比如上海科技馆、重庆科技馆等,将开发出来的科学课程送到学校,中小学生也可以进入科技馆开展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
目前,科技馆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大难题,在于科技馆展教人员的不稳定,许多是劳务派遣员工,流动性较大。工作刚有起色,员工就离职了,要重新培养新人。此外,科技馆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培养科技辅导员和科学教师。目前来看,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专业,很多科学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由劳动课教师兼任科学教师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但很多劳动课教师也并非相关专业出身。二是不专职,很多科学教师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有专任科学教师的学校不多见。在一些重视科学教育的地区,有的学校要求硕士学历以上教师来担任专任科学教师,这才是理想的状态。师资问题带来一系列问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学生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科学教师要带着学生做实验、玩技术、做工程,如果教师本身都缺乏相应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仍需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让科技馆和学校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