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现状、发展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2-02-27朱贺
朱 贺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精品工程,国家体育总局从2004年开始,以奥运会为周期,在全国开展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效果显著。2020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新一轮的“基地”认定工作也已开始启动。守先待后,开来继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精英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效益与质量,浙江省是我国的竞技体育大省,也是为数不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成正比的省,具有较强的研究代表性。基于此,本研究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之机,对浙江省的16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从培养现状、发展困境、路径优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提供些许建言。
1 浙江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现状
1.1 教练员概况
教练员作为施训主体,对一个项目或一支运动队的竞技能力水平、比赛成绩、运动员向上输送起到关键作用 。在新时代竞技体育背景下,更要求教练员掌握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执教管理能力。本文对浙江省16所基地教练员的数量、学历、职称进行的调查显示,教练员数量方面,根据不同基地开展的项目数量不同,不同基地的教练员数量虽然差异明显,但各基地教练员与运动员数量比例几乎在1∶20以内,符合后备人才培养标准。教练员学历的高低,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练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浙江省的16所基地教练员中,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教练员达到了90%以上,甚至有些基地的教练员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达到了100%,为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培养基础。教练员的职称评级反映了其一定的综合素质,包含其自身技术水平、科研能力、执教年限以及其综合执教能力。浙江省的16所基地教练员的职称分布较为平均,职称结构以中级职称为主,为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实践培养基础。
1.2 科研医务服务概况
科研医务服务的硬件设施是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的基本条件和保障。浙江省的16所基地均拥有独立的科研医务室以及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全套形态测试仪、体成分分析仪、国民体质监测综合仪、心率表、乳酸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红蛋白仪、超声波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制冰机、TDP神灯等设备,分别服务于基地的运动员选材、生理生化检测、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等方面,为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了硬件保障。
在相关科研医务硬件器材齐全的基础上,浙江省16所基地的科研医务服务工作贯穿基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阶段(图1)。选材方面,基地在经验遴选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全套形态测试仪器、国民体质检测综合仪等科研仪器等对选材指标进行测量,确保选材的客观性、科学性;通过生理生化检测,助力教练员适当调整运动员训练负荷,优化训练计划;通过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全范围监控,从而准确把握运动员竞技状态,为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提供参考;通过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仪器的使用,助推运动员疲劳消解过程和运动损伤康复的科学化恢复。
图1 基地科研医务服务流程图
1.3 基地发展模式概况
浙江省16所基地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传统培养模式为主,分为运动员学、训、住集中的“三集中”模式,住、训集中的“二集中”模式与以走训式为主的“一集中模式”。部分基地在保持原有培养模式基础上,也在向“新型体校”的模式转型,表现出“体教融合”的特征。除去上述3种模式外,浙江省部分基地对部分项目实施分散布点式的培养模式,具体为:把某些项目的训练点开设在普通学校内,结合普通学校的场地资源等条件,施行“教练员进校园”,学生在完成文化课学习后,即可在学校进行训练,此种模式在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率。
2 浙江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展困境
2.1 教练员质量提高的困境
调查显示,16所基地中教练员学历达到本科的占绝大多数,但达到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仅占1.2%,占比较小。其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编制受限,造成“进不来”;另一方面,由于待遇问题,导致“不愿来”。为了追求进一步的发展,各基地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为科学训练铺平道路。职称方面,拥有国家级职称教练员的基地仅有8所,占总数的4%,还有8所基地并没有国家级教练,国家级教练员比较缺乏。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家级教练职称评定较为苛刻且成长年限较长所致。拥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经验丰富,是每所基地的中流砥柱,各基地国家级、高级教练员比例仍需进一步提高。
2.2 科研医疗服务保障完善的困境
一支优秀的科研医务服务保障团队,应当涉及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营养等多学科多方位的人才。实地调研中发现,基地的专职科研人员在数量上往往难以满足科研医务服务保障团队的要求,其中3所基地的科研人员数量可以达到5人以上,7所为2~4人,有6所仅为0~1人。目前来看,岗位人员数量较为缺乏。因此,部分基地会专门聘请兼职人员,或与当地体育科研所、医院等单位以签订协议、购买服务的形式,完善科研医务服务保障的不足。但另一方面,兼职人员具有不稳定性,并不能长期稳定且及时地对在训运动员提供科研医务服务保障。此外,科研医务人员在经验、学历、专业水平等方面也参差不齐,浙江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尽管定期会组织培训,但培训内容多流于形式,很难真正提升科研医务服务水平。
2.3 培养模式亟待创新的困境
浙江省各基地在实施办训模式上以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且以“三集中”培养模式居多。“三集中”办学模式的基地以“读训并重”为目标,不断提升体育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和文化课教师管理与教学水平,但学生文化教育归属体育部门主管,客观上看教学水平与普通学校,存在不小差距。“二集中”办学模式的基地不承担文化课教学任务,将全部资源投入到运动员训练当中,但办训模式不够灵活,影响后备人才选材范围且相关软硬件投入回报比低。与前两种办学模式的基地相比,“一集中”办学模式的基地办训模式相对灵活,实行的“走训制”可使运动员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但也存在不便于高效管理的问题。因此,浙江省各基地在培养模式方面仍需进一步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3 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3.1 打通政策壁垒,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引进、专业+文化素养提升、知识实时更新是当前提高浙江省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质量的重要方面。据此,研究提出三点策论:一是政策牵引,督促各基地加强对优秀教练员的引进,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教练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二是从省一级自上而下加强对教练员专业+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以培训课程的方式,使教练员开拓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知、接受、理解前沿高效的理论和手段,提升教练员专业文化素养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三是创设平台,如采用交流会的形式,积极鼓励教练员分享和传授训练方法及训练经验,可以与定期举办的教练员培训课程融会贯通,不断积累各级教练员的文化资本。
3.2 组建复合团队,加强科研医务服务保障
如何更好地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是每个基地最关注的问题。训练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打破基层青少年训练只关注“体能”和“技能”的片面化训练方式。根据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发展经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要依托于医学、营养、运动生理、心理、体能、大数据、服务保障和管理等多个要素,通过多学科专业人员的配合,突破训练瓶颈,提高训练水平。可鼓励复合型团队力量薄弱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联合专业体育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体育科研康复中心”;建立复合型科研团队,加强科学选材、训练监控、体能提升、运动营养、运动伤病防治与康复、心理干预以及反兴奋剂等工作,为教练员在选材、训练、竞赛过程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真正起到监控、防治、支持等服务保障作用,全面保障浙江省竞技体育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体教融合”,推动培养模式转型
传统的“三集中”“二集中”模式,为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输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运动员文化学习不足、投入回报低等问题,也确需改善优化。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将易开展的项目实施“分散布点式”,与普通学校、社会俱乐部合作,将部分项目的训练地点设立在普通学校、俱乐部是转型期的可行之策。此举将有效节省资源投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也可拓宽选材范围,增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数。此外,可在“一集中”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成立青少年体育中心,走集约化、精英化培养路线,进一步推动培养模式的转型。
4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明晰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竞技体育工作未来的重要地位。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4个奥运周期中为培养精英青少年运动员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也必将承担更重的责任、承载更新的使命。在教练员队伍建设、科研医务服务、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需要思虑新方案、新思路,加强教练员队伍、组建复合型团队、推动培养模式转型,为青少年体育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