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古建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及其文化意涵
2022-02-27黄景爱吴巍巍
黄景爱,吴巍巍
(1.福建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2.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华传统审美观念和民族性格的集中反映。 建筑既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凝固的历史”,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功能,也承担着记录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重要使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有机统一。而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吉祥图案”更是建筑装饰艺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吉祥图案源自中华民族的吉祥观念与吉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装饰艺术领域的集中体现。
一、古建装饰吉祥图案之概述
“吉祥”一词始见于《庄子》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间世》),唐成玄英注疏中提出“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1]为“吉祥”二字作了解释。《周易·系辞下》亦云“吉事有祥”,说明“吉”与“祥”早就被古人认为代表祥瑞之意。后人对“吉祥”的认可和追求一直延续下来,并将代表“福善之事、嘉庆之征”含义的人与物纳入图稿中,即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吉祥图案。吉祥图案的最早起源已不可考,但从远古的岩画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再到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砖、隋唐的石雕作品、宋元的花鸟绘画、明清的建筑装饰,吉祥图案无处不在。尤其是明代,我国传统绘画中吉祥瑞庆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至清代时吉祥图案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2],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更被后人加以“物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赞誉[3], 表现在建筑艺术领域则成为古建上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时至今日,人们仍能在经过战火洗礼、时代变迁等不可抗力后遗留下来的古厝或宫庙中见到这些精致图案,它们展现了根植于中华文明内部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描绘吉祥题材的图画早在唐代民间社会就有所流行,直至近代,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虽然许多吉祥图案或因年代久远,或因历史动乱,或因文化变迁,未见流传下来,但人们仍能从已知的吉祥图案中得知其构成逻辑。吉祥图案是指由吉祥语、吉祥数、吉祥物、吉祥色等因素组合而成的代表吉祥寓意的图案。传统吉祥图案一般可分为图案型与文字型两种表现形式:图案型吉祥图案即由各种图形或纹饰组成的画面,如“五福临门”等由蝙蝠组成的图像;文字型吉祥图案则为以汉字作为图形进行创作的画面,如“招财进宝”等各种吉祥合体字。传统吉祥图案通常有固定搭配,由匠师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组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点。闽台古建装饰吉祥图案是中国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地区古建装饰艺术与吉祥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吉祥语、吉祥数、吉祥物、吉祥色在闽台传统建筑装饰上的集中展现。
二、闽台地区古建装饰吉祥图案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闽台古建装饰吉祥图案的特点
当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进入建筑之中,不但美化了国人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也间接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建筑装饰潜移默化地在民间社会中传播,升华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与精神世界。同时,建筑吉祥图案自产生之初,也同其他领域的装饰艺术一样,受到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影响,其内容与形式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化,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与适应力。闽台地区古建装饰吉祥图案是中国吉祥文化与闽台建筑文化的融合,与中国其他地区吉祥图案相比,带着闽台特有的文化特征,呈现出融合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点。
第一,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闽台传统建筑类型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性建筑文化,反映在建筑装饰领域则呈现出文化融合特点。吉祥图案自汉唐开始便不同程度地受到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中,最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例子无疑是随着佛教传入后创作组合成的吉祥图样——宝相花。它集中了牡丹、莲花、菊花的特征后重新组合而成,花蕊与花瓣基部常用排列规则的圆珠作为装饰,形成一种繁花似锦的艺术效果,因佛教称佛像为“宝相”而得名“宝相花”。[4]它将现实中的莲花、菊花、牡丹等花卉抽象化,分别代表佛教、道家、儒家文化元素,然后再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并不存在现实中的、隐含“三教合一”精神意义的“花”。[5]宝相花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吉祥物乃至吉祥物的演进具有由实到虚、由显到隐、由单到复的基本特征。[6]这种多元化的特征在闽台地区古建装饰中也有体现,不仅在建筑装饰中将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吉祥图样纳入其中,也将外国人物形象直接装饰于建筑之上,充分体现了闽台地区海洋文化特有的包容精神。
第二,闽台地区古建装饰吉祥图案因南系工匠们的技艺特点而呈现出地域化特征。闽台地区古建装饰地域化的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派系工艺的差距上,还有着材料性质方面的技艺差异。工匠依材料性质与图案特性的不同,将建物装饰上出现的吉祥图案依建筑构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木材与石材的不同工艺技巧,泥塑与陶塑的不同装饰特点,都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得以展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工匠熟悉各种原料的性能,选择合适的雕刻方式,不同的材质决定了其适合的雕刻题材,这也对工匠的技术水平与经验积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材质的区别与工具的不同是形成造型塑造限制的最主要原因。但不同硬度、不同密度的材料对于工匠的技艺要求不同,不同位置、不同功能的建筑构件对建造技艺的要求也不同,最终,不同位置、不同材质之上的吉祥图案也产生了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不同材质、不同位置、不同功能在制作层面上的表现,是建筑装饰艺术的魅力所在。例如闽台地区古建装饰中(尤其在宫观寺庙等宗教建筑上)常见的题材八吉祥图案,就经常会根据闽台各地不同的石材、木材、砖材等建筑材质的不同,在人物造型、构图和雕刻细节等层面而产生不同的状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现特征。
第三,闽台地区古建装饰吉祥图案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还继承了中国工艺体系的民俗化倾向。以谐音手法来呈现吉祥寓意一直是中国独特的民俗传统,无论在建物装饰或是在器物装饰中,这种谐音的运用是常见吉祥图案的形成思路与原则之一。其中,最具闽台地方特色的谐音转化题材无疑是“英雄得锦”(或称“英雄夺锦”)。其将三国故事中众将夺锦袍的故事情节直接转化为具有文人审美的花鸟构图,将“英”“雄”“得”“锦”分别谐音转化为“鹰”“熊”“茶花”“锦鸡”,既是中国传统谐音民俗手法的在地化表现,又是古人借物抒情的传统表达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其中“得”与“茶花”的谐音,是闽南语的特有的谐音转换,茶花也是当地观赏植株的代表,体现了闽台地区匠人独有的设计巧思与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灵活运用。可以说在闽台地区,“英雄得锦”不仅是人民群众认可的吉祥语,更是当地传统建筑上独具地方特色的装饰图案,是闽台地区传统建筑吉祥图案“民俗性”的最佳代表。此外,在闽台地区也出现海洋文明特有的吉祥图案,如“二甲传胪”中代表“甲”的螃蟹或虾用当地常见的鲎来替代。鲎在福州话里面与“好”同音[7],这样它既可以代表科举里面的甲科,又能寓意着美好未来的祈愿,因此在福州地区古建装饰中,它常常替代传统甲壳动物出现。而在闽南地区,渔民更因鲎结为夫妻后公不离婆的忠贞而常将之用于称赞爱情[8],成为寓意夫妻和合的建筑装饰吉祥物,是闽台地区传统建筑吉祥图案民俗化的范例。可以说,民俗性是闽台古建装饰吉祥图案最具民间色彩的特征之一,它不仅通过谐音手法将吉祥文化与建筑装饰艺术结合起来,更通过各种趋吉避凶的地方民俗传统将建筑工艺与传统艺术进行了有机统一。
(二)闽台古建装饰吉祥图案的社会功能
闽台地区传统建筑吉祥图案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闽台地区传统建造工艺的结合,也是中国优秀道德和传统民族精神的展现,发挥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社会功能。闽台建筑吉祥图案的社会功能,是建筑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建筑装饰技艺的结合,因此有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概括地说,闽台地区传统建筑吉祥图案的功能主要有认识、组织、改造、教化4个功能。
吉祥图案的认识功能是以吉祥图案为媒介,使居住者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美观念的理解,从而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体的人进而推广至集体,形成良性和谐的社会氛围。例如,“蟾宫折桂”“旭日东升”等吉祥图样的题材,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性,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成为寄托理想、追求光明、祈愿吉祥的象征符号,是人们认识、理解古人精神世界与人生追求的渠道与媒介,更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桥梁与载体。
吉祥图案的组织功能是在群体中唤起集体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以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并以血缘、文缘、地缘、神缘、物缘为纽带在社会文化上加以强化,使围绕吉祥图案而形成的群体,组成一个更为团结、更为和谐的整体。例如上古神话中的神兽——龙。关于它的传说与图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象征,龙的传人更成为国人的基本认知,龙的形象便成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吉祥符号。因此,吉祥图案也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常常成为中华民族集合在一起的符号与标识。
吉祥图案的改造功能是借助吉祥物对建物的外观加以装饰,以使其具有特有的艺术效果或审美享受,并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等学说体系,借由吉祥图案来趋吉避凶,逢凶化吉。例如,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通过对建物的装饰形成某种心理暗示或得到心灵慰藉,在民俗应用中发挥祈吉纳祥的功能作用。
吉祥物的教化功能是以吉祥图案为媒介,传递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最终使得其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渐渐演化为被所有人接受的社会规范。例如,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历史典故等装饰都具有教化的功能作用,它们以家庭教育为出发点,形成道德教育与学业激励,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社会教化功用。
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不仅影响着个人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思想素质,更对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吉祥图案的社会功能,不仅在美化环境、装点建物上有着审美意义,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闽台古建装饰吉祥图案就综合体现了以上4个社会功能。
三、闽台古建装饰吉祥图案的文化意涵
建筑装饰中的吉祥图案背后的传统文化心理,不仅有上层统治阶级崇尚的社会理想,更有下层被统治阶级追求的人生愿景,还有古代先贤们创造的优秀文化,共同代表了中华文化传承下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吉祥图案的“形”与“意”相结合的文化,是“形”之表现与“意”之表达的有机统一。“形”即吉祥图案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象与组织结构,有其独特的表现语言;“意”是吉祥图案所体现的具体的吉祥观念的概括,有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吉祥图案不仅深藏着华夏子民自古传承而来的民族精神,更蕴含了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民间社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吉祥图案的“形”去探索其背后的“意”,可从中窥见中华传统的文化理念与民族意识。概括来看,闽台古建装饰艺术吉祥图案突出表现出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福”“禄”“寿”“喜”“财”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物化层面的集中表现。
(一)“福”的祝愿:对家宅平安的祈求
“福”的传统含义包括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实际上,闽台地区古建装饰常见“华封三祝”图案,其中的“多男子”内涵应当也是福文化的一种表现。“多男子”即多子,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家族繁衍与血脉传承的重视。古代中国一直是农耕文明占主导的国家,早期的农耕文明或者说农业社会对人口的数量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具有强健体魄的男子在农业耕作中更能发挥劳动力优势,产生更大的生产价值。就是说,在育儿成本较低的农业社会中,多子相当于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会带来更高的生产力,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多子观念存在的社会因素与经济基础。[9]330此外,多子在农业社会也意味着赡养老人的成本必然下降。古代社会赡养老人是家庭责任而非社会责任,这就造成同样的老年人口基数,生育越多的孩子就意味着越多的人可以担负赡养老人的责任,逐渐地,古代中国就形成了养儿防老的社会风气。[9]328因此,古人历来有多子多福的说法,更有甚者提出“有子万事足”[10]2 303一说,由此多子最终被古人引申解读为“福”之一种。
关于“福”的吉祥图案是建筑装饰中极为常见的题材,如“福在眼前”就是经典代表,其图案构成往往是蝙蝠和钱币的组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构图思路都是用“蝙蝠”来谐音“福”,比如用蝙蝠分布四角来寓意“赐福”,用“钱币”来谐音“前”,用蝙蝠与钱币形成某种构图来寓意“福在眼前”。[10]83-85还有如“天官赐福”“五福临门”“福从天降”“福寿绵长”等,从这些关于“福”的祝颂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福”是带着现实享乐主义思想的,这无疑与中国农耕文化的实用主义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二)“禄”的执着:对义利功名的渴望
“禄”是社会地位的另一种表达。古人对“禄”的追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艺术就是彩绘中常见的“马上封侯”。在闽台地区,最常见到的“马上封侯”图案是马背上的一只猴子,马背上意喻“马上”,马上还有“立刻”“立即”的意思;猴子谐音“侯”,代表的是侯爵,是古人对权势贵族的代称;另外还有一只飞舞的蜜蜂,蜜蜂的“蜂”字又为“封”字的谐音,所以“马上”加上一只“蜂”,再加上一只“猴子”,就凑成了“马上封侯”。再如与“甲”有关的图案。中国古代常按甲、乙、丙、丁排序,所以甲为序位之首,有着第一的意思。虾、螃蟹在水产分类上属于甲壳类,这和软壳鳖俗称的甲鱼不同,因此螃蟹在传统书画中,也会依偎着水草出现,如果搭配莲花则因结合莲花的“一品”而构成“一甲一品”的吉祥图稿。闽台地区古建装饰中,还有出现三只螃蟹和一棵芦苇草的构图,就称为“传胪三甲”,暗喻着古代士人科考中举。古人科考及第,除了是自身的期许外,也有着光耀门楣的期待,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取得功名的两个最大动因——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家族荣光的实践,是中华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人主义理想的结合。而吉祥图案中关于“禄”的祝颂与追求,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侧面体现,是华夏先民的奋斗精神在世俗社会的发展,而正是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华文明经历朝代更替、战火洗礼等诸多变故仍然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寿”的祈望:对身体健康的祝福
对“寿”的祈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古人对“生”的渴望是基于文化心理与生理需求的共同理念。从商周青铜器上祈求长生的铭文,到《诗经》中“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天保》)的祝颂,无不表达着古人对长生的追求。闽台古建艺术表达“多寿”的寓意常被转化为有着隆额白髯等长寿之相的南极仙翁,即寿星崇拜。表现在建筑装饰图案上,最常见的是寿星和寿桃,如“仙翁祝寿”“麻姑献寿”等。时至今日,老人过寿都会准备面做的寿面和寿桃,为的就是给寿星讨个吉利,所以民间社会便将这种祈寿习俗融入建筑装饰中。
“耄耋”是中华文化语境中长寿的象征,“八十为耋,七十为耄”。耄耋之年是子孙绕膝、颐养天年、四世同堂之龄,是古人眼里理应开始享受富贵人生的年纪。所以,闽台古建筑中常有“富贵耄耋”的图案,牡丹意喻富贵,猫谐音“耄”,蝶谐音“耋”,牡丹、花猫与蝴蝶的组合最终组成了“富贵耄耋”的图形象征。同时,猫因捕鼠,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吉祥之物,蝴蝶是美丽的象征,牡丹亦为富贵之花,因此这三者结合起来,便是吉上加吉。再如“八仙拱寿”也是非常经典的关于“寿”的吉祥图案,一般是八仙及寿星老人的组合。[11]这些图案通过对长寿的描绘和隐喻,表达了国人对长寿的追求与祝颂,是中华民族享乐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体现。
(四)“喜”的追求:对喜乐生活的向往
“喜”即“喜乐”,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思想与文化。在古人的眼里,“喜”既可以是儒家的“安贫乐道”,又可以是道家的“至乐”,是人生中美好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12]国人对“喜”有着自己的理解,但总归而言应当是美好的心理体验,是古代中国人最朴实的精神追求与心理寄托。对国人而言,“喜”无疑是最世俗也是最平凡的愿景,因此很自然地被匠人们纳入建筑装饰吉祥图案中。
“喜上眉梢”无疑是闽台古建吉祥图案中最直接表现“喜”的题材,多以花鸟画的形式出现。画面通常表现为喜鹊与梅树组合,喜是“喜鹊”,眉是“梅树”,梢是“树梢”,就是谐音“喜上眉梢”。[13]95梅树在冬春之交开花,有“报春花”之称,而春天是古人眼里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民间一直与吉利的说法相关。而喜鹊则有“报喜”之意,其来源于“灵鹊报喜”的民间故事,古人“闻鹊声皆以为喜兆”[14],说明国人对于喜鹊的喜爱早已有之,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延续着这一观念。“喜上眉梢”常常被装饰于弯栱之处,因为弯栱建物横向的主架构梁木横跨度大,所以经常有大样雕刻出现,再加上其往往位于屋顶的正中,醒目突出,所以是雕造好手展露技艺的好地方。此外,“梅兰双喜”也是非常经典的“喜”文化题材,“梅”常常被古人用来比喻女子,而“兰”素有君子之誉,故而“梅兰”组合往往在吉祥图案中被用来形容夫妻,再加上喜鹊,又有“双喜临门”“喜上加喜”之意。[15]也许对古人来说,喜是应当与家人分享的,而对普通人来说,最亲密的家人无疑是夫妻,夫妻和睦也是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那么这种“双喜”的出现也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五)“财”的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财富是俗世众生最朴实的生活追求。古人对“财”的重视,可以表现在名目繁多的财神上,如直接冠以“增福”两字的文财神,再如闽粤特有的武财神关羽。财神信仰无疑反映了国人对财富的追求和祈愿。闽台建筑上常见的寓意富贵的吉祥图案有聚宝盆、 摇钱树、刘海戏金蟾、牡丹与如意、牡丹、花猫与蝴蝶等。聚宝盆与摇钱树是典型的以“财”为核心的吉祥纹样,意义直接鲜明。“刘海戏金蟾”[13]237被视为财富之象征则有一定的典故,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刘海是传说中的道教人物,道号“海蟾子”,后悟道成仙,其与财富结缘也因他的道号而来。《太平御览》中《玄中记》云:“蟾蛛头生角, 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也就是说当时人们把蟾蜂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甚至认为得到一只三足蛙就可富贵不断。[16]再如,用来表示财富的最为普遍的图案,就是元宝和银锭。银锭和金元宝形式上的区别,就是银锭少去了元宝的中山柱,呈船状中间凹下的形状。但无论是金元宝还是银锭,都是表达财富的题材,体现的都是国人对财富的追求。“金瓜老鼠”或称“老鼠叼金瓜”是建筑腰板上最常见的题材,出现在这个位置通常基于两个考量,一来是可以横走有着绵密画面,二来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于财富题材的常见画面。有时也会见到成串的葡萄雕造,也是运用藤蔓类植物可以充分塞满腰板画面的特性,再加上台湾民间都有“钱鼠咬金瓜”的俗说,所以成为吉祥图案中隐喻财富的典型。
四、结 语
一水之隔的闽台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血缘、地缘、文缘等联系,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更有着一衣带水的传承关系。随着两岸人民交流的日趋频繁,福建先民们不仅为台湾带去了中华传统礼教制度,更带去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先进生产和生活技术,以闽南传统建筑技术为代表的闽地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也在台湾地区落地生根。可以说,海峡两岸以吉祥图案为载体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凝聚着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体现了闽台同根同源的文化传承关系。在当前台湾当局肆意“去中国化”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中国人思想精神层面丰富文化意蕴和内涵的闽台两岸一脉相传的古建装饰吉祥图案及其民俗工艺,无疑是一种值得两岸民众共同携手开拓推进的载体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