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代际交互机制的文化自信建构

2022-02-27谢迪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年长年轻一代代际

谢迪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化自信是一种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精神风貌的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心理建构与精神保持实现的。无论是建构还是保持,其重要前提和基础就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传播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前后延续;二是横向空间维度上的相互影响。其中第一个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连续性的重要保证。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代一代传承来完成,也就是通过代际传承来实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主要体现在代际传承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在知识更新周期与文化发展加快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代际之间不仅仅具有单向传承的功能,而且双向交互联动的特征日益凸显。文化不仅是从上一代向下一代顺向传递,而且也有下一代向上一代的逆向反哺。代际交互机制在文化自信建构中的影响与作用不断提升。代际交互机制就是不同年龄群体双向交流与互动的空间、平台和载体。探讨代际交互机制下文化自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代际交互机制与文化认知习得

认知就是接触和了解。文化自信建构的最基础环节就是对本民族、本国家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一个对本土文化缺乏认知的社会成员,不可能建构文化自信的心理状态。即使由于外在的强制,表现出文化自信的某种主观表现,这种表现的基础也是不坚实的,无法长期保持,因为这种表面自信没有文化资源的基础支撑。文化自信的资源基础就是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所以,文化自信心理建构最首要的环节就是本土文化认知。正确运用代际交互机制促进社会成员本土文化的认知,是文化自信建构的必要前提。

(一)代际传承是文化认知的必要条件

自古以来,代际传承都是文化认知的基本前提。代际传承是时间序列上自前而后的传播模式,也就是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递。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文化知识代际传承的特征都十分突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以经验为主体的知识系统中,上一代权威具有重要影响,因为经验积累与时间成正比,年纪越大,经验越多。因此,上一代应该比下一代更有经验,因而也就比下一代人更有知识。所以,下一代的人应该接受上一代人的知识传承。这种代际传承原理,成就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最有效路径,释放了最强劲的文化延续功能[2]。文化传承可分为建制性的传承和社会性的传承。建制性传承主要是指国民教育,“教育形成一种文化的代际传承或交流,同时亦是一种权力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代际交流,这种代际传承交流有时表现出对既往权力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再生产’”[3]。非建制性传承指社会性的代际传承,主要以家庭、职业共同体等社会生活、生产性活动空间发生的文化传承。父母对子女、师傅对徒弟是最为典型的非建制性文化传承机制。要增强文化代际传承的有效性,需要提升上一代的文化地位。代际文化传承是从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递。上一代是传递源,传递源权威大小对传承效果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传递者没有权威性,传递对象就不会愿意接受他的文化传承,甚至对其文化传承表现出反感、拒斥、嘲笑。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技术性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比较容易出现。对教师、长者的轻视,会降低文化代际传承源的权威性,削弱文化代际传承的实际效果。在中国社会思潮中,出现对教师、老年人的以偏概全式的描述与评价,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放大,造成了上一代人社会地位和文化形象的矮化。这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是十分不利的。有学者强调,“警惕舆论对老人群体的规模化声讨”[4]。在中国这样一个代际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国家,上一代形象与权威的削弱,对于文化传承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要重建代际文化权威,需要做系统的工作。

首先,要引导上一代自我规范。无论是教师还是长者,权威削弱总是与自身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当今中国代际关系的紧张或错位,社会思潮对教师职业的轻视,对老年群体的攻击,有着复杂的原因,年长一代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言论和行动是其中原因之一。这些言论和行动,被社会思潮放大甚至利用。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上一代人中出现的负面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比如有些教师的师德,有些老年人的公德,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对上一代文化形象与道德地位产生了消解与弱化作用,降低了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文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一个自身文化形象和道德规范都不严谨的人,下一代不可能接受他的文化传承;一个师德不好的教师,无论他的文化知识多么丰富,学生在接受其关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导的时候,都会有所怀疑。所以,加强师德规范是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前提。教师的形象与地位是通过自身严谨的文化约束与道德规范来体现的。在家庭和社会,也要加强对中老年人的引导,使他们在下一代面前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树立他们向下一代进行文化传承的必要权威。

其次,要引导社会舆论和思潮,正确描述和评价基于代际划分的群体现象。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都可能存在,社会舆论和思潮没有必要以特定的代际标准进行划分,更不能将代际群体作为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要引导社会舆论与思潮不要将个别老年人、个别教师负面行为,放大为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但在当前,教师权威正在受到来自各种观念势力的挑战甚至颠覆。”[5]对老年人的态度也应该如此,不能因为小概率的社会现象,进一步推理只要是老年人,都会出现这种负面现象。社会上出现的“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种言论,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效果。“‘老人变坏’如果从归纳推理的角度看,仅仅根据当下新闻报道中的一些事件来论证‘老人变坏’,这就是明显的轻率概括,这是典型的基于太少或不典型的样本得出对一个类别的整体结论其实就是一种谬误。所以,无论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我们日常生活调侃一下也许可以,但从逻辑上来说,都是有缺陷的、不成立的。”[6]这对于上一代人的文化权威具有很大的消解作用,不利于文化传承。要引导社会舆论与社会思潮,营造有利于文化传承的长者形象与权威。

(二)代际反哺是当代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

所谓文化反哺是基于文化传承而言的,文化传承是上一代向下一代的文化传递,而文化反哺则是下一代向上一代的文化传递。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代际文化反哺现象是世界各国中最为突出的,“尽管‘文化反哺’或反向社会化也许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现象,但1978年后的中国,肯定是这场‘代际革命’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国度。”[7]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文化传递主要是一种单向的文化传承,而对逆向传递过程与作用没有关注,这不利于文化传递的代际交互。现代社会,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快,文化知识与技术知识融合越来越深的背景下,文化的单向传承不再是文化代际传递的唯一方式,需要从双向螺旋的结构上来设计和实施文化传递的路径。这种路径设计必须以代际交互机制为前提。

强化文化反哺传递功能,必须提升代际传递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这种开放性最重要的表现为上一代人的开放性。如果说上一代人的文化优势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那么,下一代的文化优势在于对现代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在一个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的社会中,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内容和功能越来越丰富,而且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文化知识系统的全面性,不仅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现代文化知识的掌握。上一代人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认知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态度和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已经获取的文化知识上,特别是对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知识,要主动了解、学习与运用,防止出现文化知识系统的固化现象,要在与下一代的代际互动中,获取这些新的文化知识。例如,当今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下一代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上一代人就应该本着向下一代人学习的开放心态,从年轻人那里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在现代社会文化知识如契约、民主、公平等方面,年轻人的知识内容要比上一代人更为丰富一些。上一代人也可以通过代际交互机制,从年轻人的交往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系统,为建构文化自信的心理过程与状态奠定文化知识基础。

年轻一代是文化知识反哺的主体,要引导年轻人在文化反哺的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反射的路径与方法上,注重相应的规范与技巧。在文化知识反哺传递过程中,一定以尊重、帮助的态度来进行,不能以轻视或者鄙视的态度来向上一代人传递文化知识[8]。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生活都注重长幼有序,上一代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必须长期坚持,在依法治国前提下,对长者的尊重与扶助,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年轻人将自己掌握的文化新知识反哺传递给上一代,既是义务也是责任,因为今天对上一代的不尊重,实质上就是对若干年后自身的不尊重。所以,要对上一代进行文化知识的反哺,就必须以尊重的态度来实施。国家与社会也要在环境和条件支撑上,为年轻人向上一代反哺传递文化知识提供制度和资源保障。

二、代际交互机制与文化认同提升

代际交互机制除了在文化认知上具有重要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对所获得的文化知识系统有着较为强烈的认同度与信任感;只有在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上,文化自信的心理状态才能建构起来。如何结合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特点,利用代际交互机制,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具有现实紧迫性的问题。

(一)通过代际交互机制,提高自身文化合理性的认同

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合理性认同的基础上,这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合理性既是一个客观的自然性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主观评价的过程。当前中国主流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要素相结合的具有复合性结构和功能的文化系统,总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文化。要对这一复杂的文化体系进行合理性的认同,必须发挥代际交互机制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三大文化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的掌握程度不同。具体来说,年纪大的一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解和信任积蓄要高一些,年轻一代对改革开放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更高。

不同年龄群体对不同文化模块的理解与认同程度的差异,源自于他们对文化合理性把握程度不同。年龄大的一代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有着合理的逻辑结构,其内容体系是正确的,这是他们多年经验和学习所得出的结论。年轻一代则对改革开放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化的合理性有着一种天然的接受和认同感,和他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有着一种天然的吻合。通过代际的交互,会加强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系统合理性的认同与接受。在代际交互机制作用下,年轻一代会从年长一代那里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和内容的合理性,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逐渐接受原来带有排斥心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从合理性认知进而转化到整体性的认同。

年轻一代对改革开放文化的结构和内容有着较深的了解,因而对其合理性的认同度也就比较高。因此,通过代际交互机制,让更多的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文化互动,更深刻地理解和认知改革开放新文化的结构与内容,对其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和内容的正确性,有更高程度上的认同和接受。年轻一代通过自己的生活与文化的体验,向上一代说明现代新文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来扩大年长者的文化视野,特别是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中,去认识改革开放新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功能,激活年长者对新事物与新文化固有的成见和结论,实现他们既定文化知识结构的开放与融合,从而对改革开放文化合理性与正确性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二)通过代际交互机制,提高文化有效性的认同

文化是观念系统,观念来自于生活实践,而且回到生活实践。所以,文化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生活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一个没有生活实践指导意义的文化系统是无意义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它必然在历史的演进中被淘汰。具有生活实践指导意义的文化系统,强调的是文化的系统的有效性。文化系统的有效性,既来自于文化系统本身的合理性与内容正确性,而且还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套文化系统的实践运用中的总结与概括。将文化系统实践运用于社会生活,并对实践运用的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发现文化系统的有效性。这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代际交互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代际交互可以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实践运用的自觉性。文化的实践不是一个天然过程,不是生活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成员天然就会运用本文化系统来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这种运用的自觉性也需要在引导中形成和强化。代际交互机制能够让年长一代督促年轻一代运用本土文化来指导自身的生活。在健全的代际交互机制下,不同代际群体的深度融合,能够让年轻一代对自身文化的运用有更优先的选择。年长一代的言论和行动,自然会影响到年轻一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上,偏向于用本土文化体系来进行指导,自身生活的表达也会呈现更多本土文化特色。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运用影响就在于,年长一代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运用更多现代文化元素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扬弃传统文化中某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元素。这就使得社会整体文化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从而也就有了更强的有效性。

代际交互机制的利用,能够形成一种综合提升效应,增强社会整体对自身文化有效性的认同。这一效应是通过代际之间各自实践运用基础上的效果而实现的。例如,年长一代对传统文化或者红色文化的运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与道德形象,通过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较好地引导自身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这种效果通过代际交互机制,传导到年轻一代群体之中,自然会提高年轻一代实践和运用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运用与实践,也就会发现这些文化的有效性,从而大大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效性的认同。年轻一代对改革开放文化的运用与实践,所产生的正面效果,通过代际交互机制的传导,自然也会影响到年长的一代,从而增强他们对现代新文化有效性的认同。交互机制的作用,使不同年龄群体,获得文化系统的全面体验与感受,对整体的有效性认同有综合性的提高,而不再对文化系统中的某些特定板块存在偏见。偏见消失之后,不同年龄群体对文化系统的整体有效性认同度就必然有所提高。

(三)通过代际交互机制,提高文化优越性的认同

文化自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来自于文化的比较及其对结果的认知与认同。文化比较当然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文化比较不仅是一个客观的比对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主观认同过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在文化比较中,必然要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是文化沙文主义。将自身文化置于其他文化的对立面,这是不符合文化比较规律,也不利于文化自信建构。但文化比较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那就是对本土文化先验性的认同与维护,它带有很强的主观建构色彩,所以,必须在文化比较中进行引导。

新西伯利亚化学浓缩厂是俄研究堆燃料的主要生产商。近年来,该厂不仅实现了研究堆燃料生产的现代化,还掌握了能够满足俄和西方客户需求的一系列新型燃料的生产技术。该厂首席设计师阿纳托利·恩宁表示,该厂已为在俄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堆生产超过60多种改进型号的燃料组件,并正在为研究堆研发铀钼合金燃料。

代际交互机制能够促进文化的比较。全球化趋势之下,没有一个民族文化能够自我封闭起来,而不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发生交流与比较。文化自信必须经受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考验,没有将自身文化系统放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和比较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认同是盲目的认同,封闭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脆弱的,一旦外来文化形成冲击,这种封闭与盲目的认同,将很快被消解。代际交互机制能够促进不同年龄群体接触外来文化,将自身的文化置于世界文化背景之下。代际交互机制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年轻一代接触和运用于外来文化之后,向年长一代群体进行传导。年轻一代思想活跃,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世界文化特别是国际流行和主流文化的接触较多,他们所接触的国际文化,通过代际交互,必然要传导到年长一代群体之中。这样不同年龄代的社会整体都能够接触和了解世界文化,自然也就能够将中国自身文化与之进行对照和比较。

代际交互机制能促进自身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如前所述,文化比较之下的文化认同并不会自动生成,并不是一比较就认识到了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没有引导,就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在比较中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的认同,从而丧失文化自信,因为文化比较是一个复杂的主观过程,不是简单的客观指标的机械类比,然后得出算术结论,它既需要正确的方法,也需要恰当的过程。代际交互机制能够将文化比较的方法与过程引导得更加合理、恰当,从而有利于文化比较之后的认同感的产生与强化。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引导和影响实现的。一般来说,自身文化根基不是十分牢靠,而又对新奇文化有着兴趣的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在文化比较之后,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不容易形成;而年长一代自身文化知识系统扎实,对外来文化现象之下的本质也比较容易认清,因此,在文化比较之后,更容易强化对本国文化的认同。通过代际交互机制,年长一代将文化比较的方法、过程与结果传导至年轻一代,对年轻一代群体文化比较的方法、过程与结论也会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使年轻一代在比较中,更清楚地认识到本国文化的优越性所在,从而形成和强化对本土文化优越性认同。

代际交互机制能够遏止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在文化比较过程中,历史上曾经落后的民族和国家,有可能会出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这是由于内部和外部双重原因所造成的。文化虚无主义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有着极大的消解作用,对民族和国家文化自信的建构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提升文化认同,建构和强化文化自信的心理状态过程中,必须防止和反制文化虚无主义影响的扩散与放大。代际交互机制通过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对文化虚无主义形成一定的遏止作用。其作用机理大致如下,不同年龄群体无论是对于自身的文化认识还是对于外域文化的感知,都受到年龄结构的局限。年长一代对外来文化的不了解,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不了解基础上的神秘感,从而形成一种因为神秘而导致的崇拜感。特别是在中外人员交流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年长一代有了空前的出国出境机会,这对于他们的前半生来讲,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他们有一种惊喜与炫晕感。他们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境外短暂停留,不可能深入了解社会文化真相,很容易出现简单而盲目的好感甚至崇拜,从而对本国文化产生失落与幻灭感,给文化虚无主义以可乘之机。如果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对文化比较后的真相进行交流,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年长一代因为肤浅了解而对域外文化产生的晕轮效应。年轻一代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不深不透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基于外来文化崇拜的文化虚无主义。通过代际交互机制,让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进行本国文化的传递与熏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对于文化虚无主义也就有了一定的辨别和抵制意识与能力。

三、代际交互机制与文化自信实现

代际交互机制是一套复杂的结构体系,要让其发挥应有功能,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支持代际交互机制的实现。现代社会的代际流动性,形成了较强的代际疏离趋势,这不利于代际互动机制的功能实现。因此国家与社会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对代际交互机制的实现形成有效保障,减缓现代社会代际疏离对代际交互形成的冲击和消解态势。

(一)通过制度安排,引导和鼓励代际交互空间的扩大

所谓交互空间就是指代际之间进行文化知识与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与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民教育中的代际交互空间,社会工作中的代际交互空间,日常生活中的代际交互空间。

国民教育中的代际交互空间需要扩大,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增强师生之间在文化传递中的双向互动性。中国国民教育中的灌输理念和行为,削弱了教育中的代际文化双向交流与互动。国家和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安排和资源支持,保障和鼓励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的空间扩展,如鼓励和引导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空间进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空间扩展为社会实践空间、项目研究空间等。这样,就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也就是代际之间的平等双向交流和互动,因此,也就有利于代际文化机制的形成与功能实现。“必须尊重、维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探索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要求教育双方地位平等、民主自由、双向互动,教育过程和谐,教育效果良好。”[9]

社会工作中的代际交互空间就是指,不同的年龄群体在工作中的交流互动场所与过程。国家和社会要对工作空间的人员构成发挥引导和鼓励作用,在人力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中,对国有机构和公有机构的人员构成作出相应规范,对非公有机构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提出相应引导。这既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不同年龄代的共享空间,从而为代际交互机制的功能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通过社会保障、税收支持等方面进行引导和鼓励,让所有的机构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增强不同年龄群体的合理比例与结构,让不同年龄群体能够在同一工作空间存在和发展,从而形成代际交互机制功能实现的社会空间条件与环境氛围。

除了工作之外,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生活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生活空间对人的影响甚至大于工作空间,所以,对于代际交互的形成及其功能发挥,必须高度关注生活空间的代际共享与互动。从社会空间结构来说,生活空间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是代际交互形成与功能实现最有效的空间。中国文化连绵不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庭这一生活共享空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代际交互功能。在家庭这一代际共享程度很高的生活空间中,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文化传承,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文化反哺,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历经上下几千年而永葆青春。如前所述,现代社会代际流动性加强,人们核心家庭意识增强,传统几世同堂大家庭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渐减少。这不利于代际生活空间的共享,也不利于代际交互机制的功能实现。在这种趋势下,国家和社会应该从制度层面来考虑,造就有利于代际交互功能实现的家庭生活空间的形成与巩固。这既有利于社会治理,也有利于代际的交流与互动。“在传统社会里,中国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传承的土壤是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结构。一般来说,一个社区或村落就是一个或几个大家庭,文化的传承就是以社区或村落为载体,通过亲密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10]这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更重要的是要在资源保障上,对家庭生活空间形成与巩固,予以更多的支持。例如,对于多代同住家庭,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要适当予以优先考虑,在社会保险、房地产税收,都可以考虑对多代同住家庭进行适当倾斜。国家和社会在一些资源上的支持与倾斜,是有较高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是一项有多利而无一害的民生工程。当然,多代家庭共住的生活空间,可能会因为代际的观念差异而造成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都可以在血缘亲情关系的框架下,国家与社会予以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下解决。

(二)通过制度安排和资源支持,建设代际交互的实现平台

所谓代际交互的实现平台,就是指在特定空间下,代际交互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相对于交互空间,交互平台更具有建制性和规范性,其边界也比较清晰。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来看,代际交互的实现平台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国民教育系列的代际交互平台。国民教育就是指由政府组织的具有建制意义的教育过程。一方面是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知识与价值的教授,具有从上往下的向度;同时也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反哺和影响年长一代的重要方式,具有从下往上的向度。上下双向维度,就形成了代际的双向交流,代际交互的功能也就得到了实现。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意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代际交互的实现平台和路径,具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与促进的功能,“故曰,教学相长。”[11]韩愈更是认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双向交流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的体制与过程,只不过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已,教育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一种单向的知识与价值传承。他在《师说》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2]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代际交互的平台作用,必须注重避免单向的知识传播,而忽视价值与情感的双向交流,现代应试教育对代际交互的功能实现具有阻抗作用,必须加以改革,大力提倡和推广讨论式、互动性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可能成为代际交互功能实现的平台。

其次是大众传播平台。大众传播是具有纵向与横向交织的结构性特征。其纵向结构就是指代际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年长的一代和年轻的一代通过大众传播这一平台来进行交流和互动,就形成了代际交互的功能实现机制。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已经形成了建制化与规范化的特征,有着特定的结构和系统,有自身的工具与范式。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代际交互机制,必须形成一种民主、包容和开放的讨论的制度安排与氛围营造,对平台参与者的言论和观点进行规范和引导,防止出现代际对立与撕裂。如果大众传播中年龄歧视现象漫延,对特定的年龄群体形成整体的偏见,不同年龄群体中的一些负面个案放大和扩展为年龄群体的整体评价,就不利于代际交互功能的实现,大众传播的平台作用就会受到消解。

(三)通过制度安排和资源支持,优化代际交互机制实现的网络载体

除了传统的代际交互功能实现平台之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虚拟社会越来越成为代际交互实现的功能载体。在社会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不同代际群体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所以,国家与社会应该高度重视以代际交互功能实现为目的的网络建设,优化代际交互机制实现的网络载体。

首先,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资源支持,缩小代际数字鸿沟,让更多的人进入网络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进行交流。由于网络具有技术性强、周期性快的双重特点,年轻一代对网络载体的接受和运用具有天然的优势,在网络中表达观点的年轻一代占有绝对的多数。相反,由于年长群体的网络技术知识较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路径存在着陌生与疏离,与年轻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之为数字鸿沟。“代与代之间由于年龄、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现在所处的社会地位、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一样,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乃至代沟。表现在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老一代人未能及时跟上,从而造成代际数字鸿沟。不管在哪个国家,老年人上网的人数远远低于年轻人。”[13]179数字鸿沟是影响代际交互功能实现的重要障碍,当今社会的代际的疏离,在很大程度上与代际数字鸿沟有关。例如,在网络载体上,比较多地存在着对年长一代的抱怨,一些年龄歧视和攻击的言论也不时出现,但很少出现反驳与澄清的言论和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上大都是年轻一代,在社会现象的描述与评价中,年轻群体掌握了话语权,年长一代在网络载体上处于失语的状态,对一些重大社会现象特别是涉及到年龄群体行为的社会现象上,不能表达年长一代的结论和观点。网络载体成为横向的朋辈交流,缺乏代际的纵向交互,一些不利于年长一代的观点便不断传播和强化,甚至在年轻群体上形成了共识。如在网络上,一些关于“大妈”“广场舞”现象被放大,一些攻击年长群体的言论得不到有效的分析和批评,任其传播和影响,造成了不良社会效果,妨碍了代际交互的功能实现。国家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年长一代的技术培训与引导,最大限度缩小数字鸿沟。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载体的规范引导与边界控制。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代际交互机制的实现越来越依靠网络载体来支撑。所以,必须对这一载体上的代际交互的行为过程进行引导和规范,对代际交互的边界进行干预和控制。特别是要对年龄歧视现象、代际对立倾向进行引导和干预,防止其超出边界而演化成代际对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特别强调代际的交互与融合,提倡“尊老爱幼”,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绝不能让网络载体对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消解与破坏。国家、社会和公民,要通过积极的参与和主动介入,推进网络载体上的代际交互机制的实现,自觉抵制网络载体上的年龄歧视与代际攻击的言论。网络主管部门和运营机构,要通过资源投入和技术支持,对网络载体上不利于代际文化传承与互动的言论,进行必要的过滤和拦截,真正让网络成为不同年龄群体相互尊重,进行文化传承,推动文化自信建构的重要载体。正如有专家指出:“政府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比如为图书馆、学校免费接入,降低长话资费,培训人们使用互联网和新技术。”[13]180

代际交互机制及其功能的健全与否,对文化自信建构与保持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代际传承高效、代际反哺畅通的代际交互机制,是文化自信建构过程和结果状态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很难想象,一个充满着年龄歧视和代际撕裂的国家和社会,文化自信的心态能够顺利建构起来,民族文化自信的主观认识能够保持下去。正因为如此,国家和社会就必须在高度重视代际交互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安排,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技术支持,为文化自信的建构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年长年轻一代代际
年轻一代集体登场改写这历史
倒下的长颈鹿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
问 路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各行各业的炫富摔
排名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