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助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2-02-27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师公开课青年教师

文/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方 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高质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我校作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更加明晰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我们也更深切地意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学校的重要助力,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一、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认为教育科研是别人的事

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研究、课程改革、专业建设都是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学科组长的事,自己完成上课任务就好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教师作为教育一线的实践者,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案例,这是学校领导和管理层所不具备的优势;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执行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才能让学生受益。

2.认为教育科研是额外的事

一般而言,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都承担较多的教育教学任务,尤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都参与了繁琐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校园管理工作,耗费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时候教育科研成了额外的负担、次要的任务,能不做就不做、不着急就拖着做、催得急就应付着做。如此一来,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研成果大打折扣。

3.认为教育科研是很难的事

有许多教师对于教育科研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的确,系统的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需要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教师立足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从微小处着手,从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论文、微课题等开始做起,同样是很有价值的。在这过程中,教师长期坚持学习、反思、研究的状态更为重要,终将滴水穿石、积木成林,形成在某一领域系统的研究成果。

4.认为教育科研是件累人的事

当前,职业教育育人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仅靠教师单枪匹马、埋头苦干难以形成高质量教育科研成果。以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为例,一个好的参赛作品不仅是教育理念、产教融合、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个人素质等的综合展现,还是学校办学实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团队、技术支持等的综合体现。教师不仅在研究上要付出心血和汗水,还要在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外部资源调动等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学校促进教师教育科研的策略

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管理,归根结底要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尽早培育,调动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1.要坚持科研兴校,合力培养“推着走”

学校把握“高水平中职学校”“十四五规划”等建设机遇期,调动各处室各部门共同关注、参与教师培养,将学校发展的指标任务与教师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教师在具体工作中的贡献和能力同考核晋升指标结合起来,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激发教师科研内生动力,推动教师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创新,做出实绩。

2.要坚持分级分类,精准培养“牵着走”

学校应建立教师培养发展机制,建立“新教师——一线教师——骨干教师——专业或学科负责人”逐级成长的培养策略和管理标准体系,引导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建立教师业务档案系统,区分教师的岗位、年龄、职级、能力和业绩水平等,准确定位教师发展层级、方向类别和研究意愿,精准匹配培养策略,有针对性地推荐省市培训和组织校本培训,牵引教师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有方向、有目标、有实效地学习研究、实践提升。

3.要坚持成果导向,务实培养“领着走”

学校要发挥“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广东省中职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等政策导向作用,以明确的标志性成果,引导教师以“三教改革”为切入点,立足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现代教育技术等开展务实研究、创新解决问题,做出成效和特色,体现成果的数量、质量、效益、影响力等产出指标。

4.要坚持立足岗位,重点培养“催着走”

学校要制定与岗位职责匹配的教育科研成果培育方案,有重点地圈定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人员,紧盯重要成果的推进和落地,建立目标明确、分工明细的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落实主体责任、细化分工、压实任务,学校层面组成研究专班,人、财、物重点倾斜,全力支持做出成效和成绩。

5.要坚持项目合作,团队培养“一起走”

学校要依托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组、课程组、竞赛组等学校各类教研组织,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向,拟定具体化的研究主题、组建结构化的研究团队、组织常态化学习交流活动、开展协作型研究工作,形成项目载体、团队带动、广泛参与、总体提升的校园科研氛围。

三、抓好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四大基础工程

1.抓好全体教师的“1节公开课”工程

“每人每学年1节公开课”是中职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广泛推动教师精细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抓手。教师在每学年公开课的设计准备和自我反思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教育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逐渐积累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与教师之间也通过公开课进行交流,互相借鉴、互相监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必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育。然而,公开课因为课程面广、课时量大,教学管理部门很难监控到位,因而也极易流于形式。教学设计粗糙、教学组织松散、听课教师应付、教学评价随意等现象滋生,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不良影响,个别教师的职业懈怠更易蔓延成集体懈怠,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公开课管理务必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从严把控公开课申报、开课、听课、评课各环节。将教师听课评课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教师学期业务考核评价指标,制定执行详尽具体的《公开课及听课评课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和纪律教育,以师德师风的高度要求教师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公开课,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形成尊重他人课堂、珍惜交流机会的普遍认识,养成时时刻刻为人师表的自觉自律习惯。三是运用技术手段,落实听课签到考勤、拍照留痕取证、学校监控系统留影等管控措施,惩戒违纪典型。四是建立行政领导、学科骨干、全体教师的三级监控架构,行政领导以巡堂听课、教学检查为主要形式,学科骨干以教学标准执行的检查为主要形式,全体教师以听课议课为主要形式,在全体教师中评选出听课标兵,培养成一定规模的质量监督员。五是将公开课的组织成效作为学科组长工作绩效的评价指标,发挥学科组内的互帮互助、自诊自改作用,努力通过公开课的展示和交流提升质量。

2.抓好骨干教师的“优质课程”工程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课程,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主要着眼点也在于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专业建设水平、师资结构和能力等存在差异,没有统一可行的课程标准和授课方案。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我们的课程建设需要不断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因而,学校以“优质课程”工程为抓手,实施周期循环式、螺旋抬升式、波浪推进式的课程诊改优化。这一课程诊改是在坚持自我审视的基础上查找不足、着力改进,不断推动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教育科研凝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校“优质课程”工程遵循以下思路推进。

一是学校每年在各专业、学科组中遴选、确立一批“优质课程”开展课程诊改,每三年完成一个周期,核心课程诊改率接近80%。二是依据“全国诊改专委会”提出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诊改路径,在一个教学年度内每个“优质课程”均围绕学校提出的诊改优化主题进行自我诊改。三是学校以每三年为一个大循环,通过调研与论证,确立诊改的目标和任务,做出规划和部署,在实施与诊改中适时适当进行调整与改进,完成诊改大循环,串联起年度诊改螺旋,实现课程诊改的继承创新、迭代升级、阶梯推进。四是优质课程的研究要注意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在学校层面成立专家团队参与的专项研究组和教研部门统筹的技术资源保障组,带领各课程开展研究和改进,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五是优质课程要由学科负责人或优秀骨干教师领衔,要注重发挥标杆和引领作用,在各学科培养若干凝聚力强、研究氛围好、业务水平高的课程建设团队,形成主题式集体研讨、校本研修的良好氛围。

3.抓好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有青年教师,学校才有生机和活力。近年来中职学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学历高、素质高、学科研究水平高,但是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实际教学的经验。长期的观察研究显示,青年教师的关键成长期在入职后的3-5年,在关键成长期如无显著进步和典型业绩,极易陷入职业倦怠。因而,学校高度重视“青蓝工程”,确定培养期为3年,培养目标为达到“五个一”,即:写一手好字(钢笔字和粉笔字)、每学期做一份微课作品、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每年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参加一次教师业务比赛。为使“五个一”能够务实开展,有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建立以下机制。

一是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指导与培养工作制度》《新教师入职培养标准》等制度,防止青年教师培养和管理的随意性、松散性。二是选聘优秀负责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班主任指导教师,严格指导教师选聘条件,加强指导过程的考核,务实开展“一对一”传帮带。三是入职第一年,将新教师分派到各处室,在学校中层主任指导下参与学校的各管理活动,尽快适应并融入学校的制度文化、工作方法和工作节奏等。四是分管校领导有针对性地约谈,教研室建立成长档案,有计划地组织交流学习、学术研讨、展示分享、业务竞赛,注意要给青年教师成长搭台子、压担子、架梯子,也要注意培养工作的张弛有度,切勿用力过猛,超出青年教师的承受能力。

4.抓好专业教师的“双师课堂”工程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和关键。“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只有具备“双师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来源主要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企业引进的专职教师、企业的兼职教师三种群体。不同来源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特质,但无论何种,都还谈不上真正地达到“双师”。打造“双师课堂”,并不是说要由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合作上课,而是要大力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积极引进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开展“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国家和省市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未出台,我校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紧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时代需求,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和专业发展,向教师推出《专业教师双师能力提升指导意见》,改变以往“双证”即为“双师”的陈旧观念,引导教师找不足、补短板。二是鼓励校内专业教师通过在生产一线实践、申报行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参加教师技术技能大赛、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开展专业技术研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标准、对外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服务等途径提升“双师”能力。三是建立与本区域产业对接、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四是建立“学校教师下企业、企业人才进校园”双向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引导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科研活动。

综上,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教育科研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将帮助教师职业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双师公开课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