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22-02-27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吕莎丽陈小燕

广东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明校园院校

文/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吕莎丽 陈小燕

现代工业文明为人类开启了现代化生活,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然而这种文明也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生态文明作为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体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全方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人类社会文明的提升和新的更高的生态文明的生成,均需要新时代生态文化的思想养料和现实土壤。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高等学校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弘扬新文化的主要阵地,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学校生态文化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实施途径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人们从组织视角把学校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高职院校文化也不例外。从生态文明的视阈来看,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联系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将高职校园文化视为文化生态的子系统,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构成其文化生态系统。同时,作为人类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成果,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转变在传统工业文明下的思维习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建立“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样态。高职院校生态文化建设意味着用“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分析解决高职院校教育思想、学校管理、学校组织者和参与者行为方式、校园自然环境建设等问题,创建良好的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物质文化。

一、高职院校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9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和一个重要类型。进入新时代,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品质已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涉及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组织管理、校园环境建设等一系列丰富的内容,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高职院校的生态文化建设有其重要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深,全球多处出现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陆地沙漠化、资源匮乏、水源枯竭与短缺、极端气候、环境污染、生态物种锐减等生态失衡等问题。忽视自然的价值,无视自然的承载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面对的生态危机源于现代工业文明一直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一味选择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方式满足自身的资本扩张。同时工业文明衍生出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科技万能论、经济主义进一步刺激人的物欲的膨胀,导致“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毁灭也使人丧失了精神家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国家或个人都不是孤岛,而是面临共同生态灾难的利益共同体。要解决全球化的生态问题,单靠一国孤军奋战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扭转整个地球面临的环境恶化问题。为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走出一条与工业文明不同的、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境遇等角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且倡议“站在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站在整个人类生存的全球性视角,一种与全人类命运荣损与共、风雨同舟的价值关怀。每个地球人(国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接受生态文化的熏陶,都有助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时代和国家发展的现实呼唤

生态文明与以往文明最大不同是它首次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当作文明自觉与基本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的环境污染治理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方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赶超粗放、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巨大生态破坏促使我国转变发展战略,从尊重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核和实践进展深刻地依赖着社会公众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明确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观念革新和主体教育问题,其建设归根到底是制度创新和新人的培养。[8]深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逐步实现经济的资源能源节约型架构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需要从培育“生态新人”开始,继续发挥“生态新人”传播文化的作用。

(三)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教育部在介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的要求,即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从政府主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向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类型教育方向转变。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更紧密,发挥其更好服务地方社会的作用,更加需要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在职业技能教育环节中持续注入生态保护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凸显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根本目标中应有的生态文明理想追求。高职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正处于自然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科学创新保护自然生态的潜能,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国民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翼,发挥服务社会、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生态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规划、开创绿色科技产品、开展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与研究相对欠缺,生态研究、教学队伍弱小,高职院校生态文化建设仍面临若干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单一扁平的人才培养目标

深受经济主义影响,加上高职院校与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密切,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机器化生产技术型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按“合格职业人”的目标培养学生,而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直接给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带来负面影响。首先,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开发过程中,出现技术学科与人文学科课程的失衡,人文、自然、艺术等课程被边缘化,有限的人文课程也是将教学资源和时间精力投入到各类从业资格证或者技能培训上面,把激发高职学生美好生活的情感、生态智慧与伦理的潜移默化搁置一边。其次,绝大多数课程重技能技术轻素质,把道德品格、文化教育、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沟通协作的能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在实践上,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探究浮于表面,缺乏从国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看待教育。另外,不少高职院校提供机器或实训室供学生操练,教师只看学生完成系统操练结果,很少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能力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沟通。因此,受限于细化的教材知识、形式化的实践内容与评价方式,学生得不到真正精神发展,品德培养,缺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教育的价值定格在“工具”的层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征服自然的科技能力,却缺乏爱护自然、守护生命、造福人类的意识。

(二)功利较强的学术研究氛围

高职院校常以功利化的教科研指标(课题级别、课题经费金额、成果转化率、奖励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作为激励教师(晋升、评职、涨薪、绩效)的主要机制。功利性的学术研究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但是学术研究的功利性过分弥漫,不仅导致重科研轻教学,也会导致学术不端、学术造假,更会在教师科研人员中形成一种功利化的自我认同。这种功利化的自我认同一旦形成,就会取代超功利性规范,开始支配高校学术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功利化是一种经济功利主义。经济功利主义者主要以经济利益衡量人生,无需对事物保持高昂的热情,只需让计算理性时刻支配自己,追求以最高市场价出售自己。高等教育的学术建设是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长期功利导向的后果是学术丧失其独立性,教科研人员把教育事业设为谋生职业,泯没教育的本质。

(三)人文关怀不足的管理组织模式

高校的管理对象有其特殊性,教职工大都是拥有知识技能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心理需要层次较高,创新意识较强,高校的管理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自身成长规律和他们多层次的需求,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践行人文关怀理念,尊重人的权利、保障人的利益、理解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关心人的情感等,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较多借鉴企业领域的管理文化,制定各种问责、质量、绩效等管理规章制度,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时,缺少对“人”的关注与重视,缺少对这些具体管理制度的价值判断与自我反思,管理的“工具”主义倾向明显。令多数高职教师不满的人文缺乏现象具体体现在:(1)教师基本工作量大,缺少自我成长空间。不少高职院校普通教师平均课时多达16~20节/每周,同时还要担任毕业设计导师,参与学校安排的各类讲座、教科研活动,有时还要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不仅让教师充满紧张与焦虑,也令他们无法反思教学,未能学习先进教学技能与学习教学理念。(2)教师需求受到忽略,合理诉求得不到响应。多数高职院校制定管理、考核制度,如岗位竞聘、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培训等,很少征求教师的意见,基本上都是由管理决策层与执行层通过,普通教职工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民主参与意愿得不到重视,反映个人合理诉求的渠道不通畅。

(四)生态内涵单薄的校区规划

高职院校绿色校园的理念较为缺乏,在校园规划上,少有高职院校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布局、道路交通、景观规划、人文环境及生态建材利用等因素,使校园建筑、教学建筑、教学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各项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些学校校区规划只讲功能不讲利用,比如把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仅作为功能单一的学习科研场所,不作任何资源、功能上的整合,未充分考虑师生对便利、审美的需求。另外,高职院校不重视学校建筑的文化与艺术内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景观建筑对人的文化熏陶作用。有些高职院的校区规划讲气派,不讲与环境的交融,比如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运动场等建设颇有特点,却未能赋予深层内涵。

三、高职院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要打破上述几种高职院校生态文化存在的状况,需要改变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大力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的“文治教化”作用,突破人被“工具化”或“物化”和发展至上或经济至上的桎梏,建立“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样态。将高职院校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层面视为一个文化有机整体,创建良好的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物质文化多维体系。

(一)耕作生态精神文化

如果说校园是高职院校的物质载体,那么“人”——学校文化中的各类主体,就是校园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载体。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行政后勤人员通过实践交流,形成特定行为风貌的文化体系,因此,各类主体在生态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发挥其不同作用,实现对生态文化系统其他生态因子的促进作用。只有根植生态意识,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内化于心,才能实际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才能将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于行,在整个校园掀起建设生态文化的现实行动。

1.高职院校领导组织者要发挥建设引领作用。高职院校的领导、组织者应有生态文化的主体建设意识,以远大的视野看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不能一味以追求办学资源与提升社会认同度为发展目标,而应当以辩证发展眼光看待师生员工、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不是把100%就业率当成追求目标的工厂,而是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以自然资源承载为前提,需要深刻意识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组织者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发挥其个人影响力和组织影响力,使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加强宣传生态文明教育和普及工作,把生态环保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转化为学校各类主体的实际行动。

2.提升高职学校教师的生态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开设环境保护的通识课程、生态文明选修课、专题、讲座,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主体的生态素养,发展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深度与广度传播新时代的生态文化。

3.探索高职学生体验式的生态文明教学。高职院校应该把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融入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同时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主动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当地绿色创新企业、环保部门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生态公益活动、生态考察、生态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研究,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绿色科技,培育学生心怀生命,敬畏自然,拥抱绿色创新科技的价值观。

(二)落实生态行为文化

生态行为文化强调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态文明理念,把抽象概念通过生活、学习的各种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从营造生态行为文化到行为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高职院校应从上至下,践行绿色生态观念。首先在学校级层面建立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委员会,并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诸如校园环境工作小组、废物处理中心等机构,有效地进行校园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社团广泛宣传低碳生活小贴士,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2.建立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的生态文化协会,开展生态文化传播的多维合作。教师与学生通过组织各类生态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生态情感,参与到生态文化传播的实际行动中。比如由生态文化建设协会的教师和学生负责学校生态公众号的推送,鼓励全校师生长期开展人与自然、生态危机、理性消费、节能创新等不同专题的演讲或写作竞赛;开展二手市场交易实践项目,开办生态知识艺术展等。

(三)执行生态制度文化

当生态意识尚未成为践行主体的潜意识,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需要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健全完善的校园生态制度文化,对推进整个学校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应发挥主体意识,从三个方面制定完善的生态制度。

1.从推进生态法治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配合、执行国家、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建立学校防污、治污的有效机制和实施计划。我国目前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也颁布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通知》,这些都需要从顶层组织重视,多部门合作,全体参与,协调联动。优化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生态评价系统监督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学校的土地、建筑基础设施等资源,做到科学合理开发与使用,充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交通、水、电、暖、饮食、文体、图书、医疗卫生和生活用品等方面,以低碳绿色原则合理规划,倡导资源循环利用。生态评价系统主要从高职院校生态制度建设及保障、教师学生的生态素养及实践成效等方面进行衡量。这保证自上而下形成良好的生态法治氛围。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待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推进管理生态化,坚持人文关怀,确保管理激励机制合理规范,促使教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学习;建立生态教学制度,突破培养“合格职业人”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标;建立生态科研制度,加强学术道德和规范,营造务实、创新、卓越的治学氛围。管理、教学、科研生态化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3.从构建生态责任出发,制定全面的生态规章、条例,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明确校园所在者对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责任,保证生态文明得以顺利开展和落实。比如全面规范公共资源使用,如对公务接待、业务交流、公务用车建章立制,控制办公用品等费用,提高会议质量、压缩会议次数和规模;推行校园低碳办公,如正确垃圾分类、废物利用,水电节能;执行节能标准的全过程监管,对学校能源消耗进行季度、年度调查统计。

(四)设计生态物质文化

蕴含生态文明理念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广大师生员工受到熏陶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园物质建设倾注生态内涵,发挥其对生态文化的传播功能。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设施、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条件。对于已建成的校区,坚持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挖掘校园宜树宜花宜草处,力求体现校园自然之趣,保证校容干净整洁,形成文明的校园风气。对耗能设施设备采用创新技术进行更新改造,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对于新建校区,高职院校要合理划分、设计、建设校内生态空间、校园交通方式、校园能源使用,使人、校园建筑与景观、周遭的自然实现共生,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和谐,使人萌生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设施、教学、科研、生活物质的设计与规划方面,关注师生需求,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结合绿色技术将低碳环保生活理念转入现实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充分考虑校园生态物质环境的复合功能与人文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校园物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

四、结语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职院校生态文化建设是以一种把高职院校看成一个复合的有机整体,实现有机体内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生态文化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驱力量,才能抗衡工业革命带来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功利性文化的侵蚀和冲击。高职院校是与市场、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人才培养基地,生态文明指导下的高职院校生态文化建设只有整合了物质与精神,制度保障与行为实践,才能保证其建设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文明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明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