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2022-02-27郑逸璇王雪松邵朱强李永亮吴立新蔡博峰陈潇君宋晓晖王金南
严 刚,郑逸璇,王雪松,李 冰,何 捷,邵朱强,李永亮,吴立新,丁 焰,徐 伟,李 新,蔡博峰,陈潇君,宋晓晖,王 倩,雷 宇,王金南*
1.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
2.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3.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北京 100013
4.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北京 100089
6.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北京 100101
7.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9.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1-5].我国明确提出CO2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CO2排放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CO2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6].碳中和是指在给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人为CO2排放量与移除量相平衡,从而达到CO2净排放为零的状态[7].碳达峰与碳中和密切关联,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碳中和愿景则对碳达峰路径提出明确约束[6].
常规情况下,碳达峰可分为自然达峰和政策驱动达峰两大类;此外社会经济状态发生巨大变化也可能导致碳达峰(如东欧部分国家的碳达峰类型)[8].政策驱动型的碳达峰路径主要包含4 个要素−碳排放达峰年、达峰峰值、支撑实现碳达峰的控制措施以及保障控制措施有效落实的配套政策(见图1).相比于自然达峰,在2060 年碳中和目标的约束下,政策驱动型碳达峰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和配套政策,推动达峰年提前、降低排放峰值,进而减缓从达峰后至中和前的快速减排需求(即图1 中排放下降斜率放缓),并能够降低累计碳排放(见图1 中灰色面积),同时合理的措施规划能避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所导致的锁定碳排放(committed emission)[9].
图1 碳中和约束下的政策驱动型碳达峰路径基本内涵示意Fig.1 Illustrative diagram of the concept of the carbon-neutrality-constrained policy-driven pathway to peaking CO2 emissions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均已达到峰值并处于下降阶段.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结果[10]表明,美国能源消费相关的CO2排放量在2007年达峰,峰值为6×109t,2019 年降至5.15×109t,降幅为14.3%.世界银行(World Bank)统计数据[11]表明,欧盟CO2排放量在1979 年达峰,峰值为3.86×109t,之后经历了长达30 年左右的振荡平台期,2008 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018 年欧盟CO2排放总量降至2.87×109t,相比峰值年下降了30.2%.电力部门减排是欧美国家CO2排放量下降的关键驱动因素,其主要推动力为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替代煤炭用于发电,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行为起到了主要作用.
由于大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均已达峰,因此国际上对碳排放达峰的研究相对有限,我国是碳达峰路径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12].部分研究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碳达峰路径以启示中国的碳达峰路径[13];一些研究通过自上而下的综合评估模型或自下而上的技术模型分析提出了我国能源[14-16]、工业[17-18]、交通[19-20]、建筑[21-22]等不同领域的CO2排放达峰路径;一些研究从区域视角分析了碳达峰方案[14,23-26]或开展城市碳达峰评估[27-30];此外也有一些研究基于综合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自上而下对我国宏观碳达峰路径开展分析[31-38];部分研究对碳达峰的影响以及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开展评估[39-41].
以重点行业和领域为切入点,开展碳中和约束下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明确各阶段目标、措施和政策,是支撑我国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当前针对我国碳达峰路径的研究较少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耦合分析,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很难在微观层面支撑精细化管理和调控;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由于缺乏宏观约束,难以实现行业间的耦合协同,单个行业研究也无法考虑行业间的联动,难以与国家总体碳排放路径相协调.鉴于此,该研究重点解决两种排放路径模型的耦合问题,以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需求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基本要求,以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为基础,通过耦合自上而下宏观路径研究结果,提出国家碳排放达峰路线图;这一方法实现了国家宏观碳达峰路径与行业/领域层面具体控制措施的有机耦合,并实现了从宏观趋势到微观措施的有效衔接.
1 研究方法
如图2 所示,根据中国CO2排放路径模型(CAEP-CP 模型)[42],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与工业过程CO2排放合计为1.15×1010t.电力(包括热电联产供热)、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及交通、建筑领域碳排放合计占我国总排放量(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的90%以上.基于此,该研究选取上述行业及领域逐一开展碳达峰路径研究,确保该研究覆盖我国CO2排放的所有主要来源.
图2 2020 年我国主要行业/领域CO2 排放贡献Fig.2 Sectoral contribution to China′s total CO2 emissions in 2020
该研究构建了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宏观约束,以国家碳达峰路径和行业/领域路径优化为核心,以行业耦合模块和成本收益模块为重要支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基于重点行业/领域国家碳达峰路径研究,基于上下耦合和反复迭代的模型框架,形成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线图(见图3).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见文献[43],各行业/领域具体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详见分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成果[44-51],行业投入及社会经济效益成本核算方法详见文献[52].
图3 基于行业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技术路线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udy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 peaking pathway based on sectoral analysis
中长期目标约束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预测基于历史趋势并结合主流研究机构判断,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GDP 增速在5.0%~5.5%区间,2030 年人均GDP达到1.7×104美元左右;2025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33.1:60.0,到2030 年调整为6.2:30.3:63.5;“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增至1.425×109人左右,2030 年达到1.430×109人左右;到2025 年和203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在65%和69%左右[53-56].
对于行业路径优化模块,在国家碳达峰路径的约束下,基于历史趋势,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领域的需求为基本驱动因素,依据行业/领域自身发展规律及技术特点、技术演替潜力,并将国内外进出口变化等作为外部约束纳入模型,详细预测2021−2035 年行业/领域发展规模、生产和能源结构的变化情况,分析识别行业控碳减碳技术手段和关键举措,形成分行业分领域达峰目标与路径.
行业耦合模块以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关系为核心,通过构建上下游关联映射函数关系,实现将单一行业/领域的需求/产量预测与其他各行业的预测结果动态关联,形成给定的宏观社会经济预测条件下全局联动的行业需求/产量预测结果.
成本收益模块测算的是措施落实所需的相关投入以及落实后可预期的经济收益.成本核算部分主要通过成本系数法计算4 类共59 项措施的相关新增投资或补贴,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的投入;计算时从全社会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不包含运行成本、燃料成本、变动成本;对于固定资产,在计算时考虑了不同固定资产的折旧.对于效益核算部分,基于分部门投入产出表,建立包含产业内部关联波及效应和居民消费诱发效应在内的投入产出宏观闭模型,测算行业措施投资对我国GDP 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作用、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就业的影响;对于长期效益,在计算时考虑了效益的折现.
该研究的基准年为2020 年,研究时段为2021−2035 年.交通领域由于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显著,因此选取2019 年为基准年;除交通领域外,其余重点行业/领域CO2排放在2020 年仍整体呈增长趋势.此外,鉴于该研究基于历史趋势开展行业/领域预测,因此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影响未来预测结果.碳排放核算范围包括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CO2直接排放,以及企业净购入电力、热力带来的CO2间接排放.在针对各行业/领域开展分析时将电力、热力消费导致的CO2间接排放纳入核算,主要是考虑到,电力、热力消费相关的CO2间接排放是由消费主体的行为所致,应在开展消费主体行业/领域分析时预测未来电力需求,设计节能降耗等措施以减少需求,实现源头减排.在进行国家碳达峰路径研究时,为避免重复计算,仅将各行业/领域直接排放加和进行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重点行业/领域CO2 排放预测
2021−2035 年我国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预测结果如图4 所示.预测结果表明,为确保我国碳排放在2030 年前达峰,需要推动实现不同行业与领域梯次达峰,其中工业领域(含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5 个重点行业)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实现稳定下降,电力、交通、建筑领域在2030 年左右实现达峰.
图4 2020−2035 年我国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总量预测结果Fig.4 Projection of total CO2 emissions from key sectors from 2020 to 2035 in China
我国工业领域CO2排放整体于2024 年达峰.2020−2024 年,工业领域CO2排放总量(5 个重点行业排放量之和)预计将从7.20×109t 增至7.29×109t.其中,钢铁、水泥行业在“十四五”前、中期达峰,铝冶炼和煤化工行业在“十四五”后期达峰,石化化工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末期达峰.钢铁和水泥是工业领域中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行业,2020 年CO2排放总量分别达到1.81×109和1.36×109t,预计达峰峰值分别为1.81×109和1.42×109t,相比于2020 年分别增加了1.0×106和6.0×107t,经过2~3 年峰值平台期后,CO2排放量均将呈持续下降态势,有效助力工业领域CO2排放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并实现达峰后稳定下降.铝冶炼和煤化工行业峰值年CO2排放量预计将比2020 年分别增加4.0×107和8.0×107t.近期社会经济发展预计对石化化工行业产品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至达峰时CO2排放总量将达到1.21×109t,相对2020 年增长了2.6×108t.
2020 年我国电力行业(含热电联产供热) CO2排放量为4.58×109t,受居民生活、5G 基站及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其他服务业等刚性新增电力需求的推动,预计电力行业CO2排放将于2031 年达峰,峰值为5.07×109t,较2020 年增加4.9×108t.若不含热电联产供热排放,电力行业发电部分2020 年CO2排放量为4.0×109t,预计达峰时间为2028 年,峰值较2020 年增加3.2×108t.2020 年我国发电结构中,煤电、气电、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分别为61%、3%、18%、5%、2%、6%、3%,其中煤电占比最高,但呈持续下降态势.在该研究提出的碳达峰路径下,“十四五”期间煤电发电量占比将降至53%,“十五五”期间进一步降至45%;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满足.
核算结果表明,2019 年我国交通领域CO2排放量为1.16×109t,受客货运需求持续增长的影响,预计CO2排放将于2028 年达峰,峰值为1.63×109t,较2019年增加4.7×108t.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采用自下而上行驶里程法核算道路机动车CO2排放,因此计算结果高于基于燃油表观消费的核算结果.此外,根据国际惯例,交通运输领域研究范围不包括国际海运和国际航空部分.
2020 年我国建筑领域CO2排放量为2.17×109t,其中直接排放6.9×108t (占比为31.8%),间接排放1.48×109t (占比为68.2%).该研究预计,受居住条件提升需求及公共建筑面积增长驱动,建筑领域CO2排放将于2029 年达峰,峰值为2.81×109t,其中直接排放4.7×108t,间接排放2.34×109t.
2.2 主要措施减排效益分析
基于各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结果,提出清洁能源降碳、能效提升降碳、资源循环降碳、管理调控降碳四大类关键举措,共涵盖59 项主要减排措施,计算各类措施CO2减排潜力.其中,清洁能源降碳包括非化石能源替代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替代煤炭,主要涵盖电力行业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工业、交通、建筑领域优化能源结构(如提高电气化比例)等措施;能效提升降碳主要包括各行业/领域采取降低能耗强度的节能降耗措施;资源循环降碳主要包括在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管理调控降碳主要包括控制重点行业发展规模、控制新增建筑规模、老旧车辆淘汰、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进出口调节等.所核算的减排量是该研究提出的碳达峰路径与基准情景(BAU)间的CO2排放差值.
分析结果表明,至我国CO2排放达峰时,4 类措施预计将减排CO2共1.93×109t (见图5).清洁能源降碳的减排贡献最大,占各措施减排总量的71.0%,其中非化石能源替代的贡献率为56.4%,煤炭以外的其他化石能源替代贡献率预计为14.6%;电力行业大规模推广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将是减排的重要手段.能效提升降碳、资源循环降碳、管理调控降碳预计将分别贡献CO2减排总量的12.7%、10.2%、6.1%,均对CO2减排有重要贡献.需要说明的是,能效提升降碳未考虑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贡献,仅考虑在各行业/领域直接采取能效提升举措带来的减排效果.钢铁行业加大废钢利用、铝冶炼行业加大废铝利用是资源循环降碳的主要减排措施.合理控制建筑规模、严控煤化工发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是管理调控降碳的主要减排措施.
图5 全国碳达峰路径中主要减排措施减排量测算结果Fig.5 Projected emission abatements contributed by major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national carbon dioxide peaking pathway
2.3 成本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我国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共59 项措施的成本进行核算发现,至2035 年,实现该研究提出的碳达峰路径需要投入的成本共计3.41×1013元,其中2030 年前需投入2.08×1013元,即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年均投入约为2.1×1012元(见图6).总体而言,从“十四五”至“十六五”,所需资金投入将逐渐增多.从措施类别来看,清洁能源降碳所需投入最高,预计2030 年前该措施所需投入占总投入的71.5%.能效提升降碳和管理调控降碳同样需要较大的投入,预计至2030 年分别需要累计投入2.9×1012和2.6×1012元;其中电力行业和工业、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均对能效提升降碳相关投入有重大贡献;货物运输结构调整相关补贴对管理调控降碳相关成本贡献率超过90%.
图6 全国碳达峰路径中主要减排措施下的资金投入测算结果Fig.6 Estimated cost of major control measures in China in the national carbon peaking pathway
分行业来看,电力行业所需投入最高,预计2030 年前年均投入需达到1.1×1012元,约为总投入的1/2.电力行业投入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基础设施建设、煤电灵活性改造、电网升级等.交通和建筑领域相关治理措施同样需要较大投入.预计2030 年前,交通领域年均投入5.2×1011元,主要成本为推广可再生能源车辆及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建筑领域低碳措施需年均投入3.6×1011元,主要为低碳建筑改造所需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工业多数行业发展整体呈放缓趋势,同时在核算工业投入时仅考虑了技术改造成本,未考虑措施运行相关成本,因此该研究核算得到的工业各行业所需投入整体较低.
碳达峰行动通过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工业行业节能、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升级以及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将刺激经济高质量增长.研究显示,2021−2035 年,碳达峰行动投资将累计带动GDP 增长约4.28×1013元,其中,至2030 年累计增长约2.62×1013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6.77×106个.达峰行动带动的绿色低碳产业投入产出比为1.26(即达峰行动投资1 元将带来GDP 增加1.26 元),高于传统基建产业(约1.20),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2.4 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线图
基于行业/领域分析构建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线如图7 所示,预计在积极采取降碳减污措施的情况下,我国CO2排放有望于2030 年前达峰,峰值为1.20×1010~1.22×1010t,较2020 年增加5.0×108~7.0×108t.由于行业达峰不同步,达峰后仍将保持3~4 年的峰值平台期.在峰值平台期间,我国年均降碳仅为几千万吨的水平,仅相当于几个重大建设项目的碳排放量,因此需要全面加强碳排放管理,尤其是总量控制等政策制度创新,警惕因重大项目集中建设布局而导致达峰延迟或反复冲高的现象.
图7 基于行业/领域分析形成的我国碳达峰路线图Fig.7 Pathway towards peaking China′s CO2 emissions based on sectoral analysis
各重点行业/领域CO2直接排放变化对我国CO2排放总量达峰的影响如图8 所示.从各部门直接排放来看,到达峰年,交通领域和电力行业的CO2排放增量将是我国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将分别增加5.4×108和4.5×108t;此外,石化化工行业的CO2排放量预计也将增加1.1×108t.测算结果表明,钢铁行业是我国CO2排放总量达峰前直接排放量下降最大的行业,至达峰年,其直接排放量预计将下降3.1×108t;此外,建筑领域和水泥行业的直接排放也将分别下降1.0×108和8.0×107t;这3 个行业/领域的减排是实现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的重要推手.
图8 2020 至达峰年各重点行业/领域直接排放变化对我国碳达峰的影响Fig.8 Contribution of changes in direct CO2 emissions from key sectors to China′s total CO2 emissions from 2020 to the peak year of CO2 emissions
2.5 主要措施建议
精准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支撑我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的重要驱动力,是碳排放达峰路径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各行业/领域达峰措施分析结果,汇总形成以下6 项措施建议.
a) 全面构建新型电力体系.全面提速非化石能源发展,确保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满足电力增长需求的主体,至2030 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在1.7×109kW 左右.
b) 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调控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扩张,提高重点行业产能减量置换比例;将石化化工和传统煤化工行业纳入产能置换管理,控制成品油出口规模;严格控制甲醇作为燃料使用;不继续审批现代煤化工项目.
c) 加快构建低碳循环工业体系.加大废钢废铝资源回收利用,推动2030 年炼钢废钢比提升到35%以上,再生铝比例在30%以上;加大水泥行业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力度,提高行业原料和燃料替代比例.
d) 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加严重点行业单位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实现“十四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以上.
e)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全面提速新能源车发展,实现2030 年新能源车销售占比提高到40%以上;以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和发展中短途新能源车辆及管道运输为核心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持续提升燃油车队能效水平,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同时实现2030 年新生产燃油乘用车和商用车单车CO2排放强度相对2020 年分别降低25%和20%.
f) 建筑领域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优化并举.出台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推动实现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每5 年提升30%;加快老旧建筑节能改造,到2035 年,分别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老旧小区改造3.3×109、3.0×109m2,节能效果分别较2020 年至少分别提升20%、50%;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到2035 年,基本实现农村地区散煤清零;推广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2.6 主要政策建议
配套政策是确保控制措施顺利落地及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同样是碳排放达峰路径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主要行业/领域达峰措施分析结果开展我国当前主要政策需求研判,提出以下4 项配套政策建议.
a) 梯次推动碳排放总量控制,完善交易市场.“十四五”期间,建议以该研究关注的重点行业为突破点,率先启动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十五五”期间将碳排放总量作为国家碳排放管理的核心指标并纳入约束性管理;以满足碳中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战略,科学确定我国碳总量削减目标;综合考虑各地区达峰后平台期发展态势,将总量指标分解落实到省级层面,建立目标责任制,有效落实地方政府碳减排主体责任.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开展碳交易顶层设计,推动建立碳排放达峰目标约束下的总量-交易市场;结合各行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拓展、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和配额分配.
b) 建立健全重点领域节能低碳标准体系.在现行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以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为导向,统筹考虑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完善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制定能耗限额标准、碳排放限额标准、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监测以及低碳改造技术指南等基础标准,制定低碳“领跑者”企业评选标准,树立行业标杆,引领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推动移动源温室气体排放与检测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建筑领域节能标准的执行监管,探索在重点地区实施公共建筑用能限额指标管理,基于能耗实施阶梯收费制度.
c) 严控“两高”行业准入,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严控传统煤化工新增产能,加快实施煤制合成氨和焦化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格落实钢铁、水泥、铝冶炼产能替代;严格限制水泥行业跨省份产能置换和任何理由的等量置换,提高熟料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淘汰标准;适时出台电解铝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和氧化铝产能置换政策;适时推动石化化工行业产能替代,对化肥、烧碱、纯碱、电石、合成氨、甲醇等产能过剩行业实施产能“减量置换”,严格论证炼化一体化项目,抑制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同时实施“减量置换”.
d) 完善价格财税及投融资机制.建立基于企业碳排放绩效水平的差别化电价机制,对全废钢电炉炼钢、使用清洁能源电解铝等企业给予用电价格补贴,享受战略新兴产业电价;细化新能源乘用车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利用峰谷平电价差引导用户在用电低谷期间充电;加大对电炉钢、协同处置废弃物的水泥窑、再生铝和清洁能源电解铝等绿色低碳企业财税优惠力度;建立供暖企业及用户合理分摊供暖成本价格体系,健全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设施设备能源利用清洁化水平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引导气候友好型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加大对节能降碳、气候适应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加强对国家自主贡献重点低碳项目和地方低碳试点工作的金融政策支持,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支持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
3 结论
a) 通过构建耦合自上而下宏观约束和自下而上行业/领域分析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国家碳排放达峰路径,打通了从宏观路径模拟到微观措施研判的全链条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实现国家碳达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抓紧部署、大力推动降碳减污措施,方可实现我国CO2排放总量于2030 年前达峰.经测算,预计我国碳排放峰值为1.20×1010~1.22×1010t,较2020 年增加5.0×108~7.0×108t,达峰后将保持3~4 年的峰值平台期.受需求和技术驱动,不同领域碳排放总量将梯次实现达峰,其中工业领域预计将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稳定下降,电力行业和交通、建筑领域在2030 年左右实现达峰.
b) 积极采取清洁能源降碳、能效提升降碳、资源循环降碳、管理调控降碳4 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碳排放量,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预计至我国碳排放总量达峰时,相对基准情景,4 类措施合计减少CO2排放量1.93×109t.其中,清洁能源降碳是最有效的措施,预计将贡献措施减排总量的2/3 左右.测算结果表明,落实这4 类措施需要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年均投入约2.1×1012元.
c) 为有效推动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更快更好地达峰,建议全面构建新型电力体系,至2030 年风电和光电装机总量在1.7×109kW 左右;积极推动构建高效低碳循环工业体系,推动2030 年炼钢废钢比提升到35%以上;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实现2030 年新能源车销售占比提高到40%以上;着力提升建筑领域能效并优化用能结构,推动实现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每5 年提升30%.
d) 为保障关键举措的顺利落地,建议全面加大政策创新,梯次推动碳排放总量控制并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在“十四五”期间率先启动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并在“十五五”期间将碳排放总量纳入约束性指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完善重点工业行业低碳标准体系,推动建立移动源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强化建筑领域节能标准的执行监管;严控“两高”行业准入,完善产业政策,严格落实重点行业“减量置换”,积极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完善价格财税及投融资机制,以经济手段多角度推动企业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