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小楷技法(三十三)
2022-02-27刘小晴
□ 刘小晴
“势”是中国书法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其艺术内涵十分丰富。势产生于“气”,“气”本于天赋,基于学力,成于修养而流露于笔墨间。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自然界中有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事物的发展,一切变化都按其内部规律运动着,这就是“气”和“势”的作用。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的“道”即太虚,“一”即元气,“二”即阴阳,“三”即阴阳和谐,和则润生万物,变化出焉。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古人又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于规律中获得绝对自由。孟子首先提出“吾善养乎浩然之气”。“气”是潜伏于事物内部的一种客观规律,因而很自然地被运用到文艺中。曹丕《典论》中说:“文以气为主。”在书法理论中,东汉蔡邕首先提出“势”的概念,他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构成书法艺术最本质的“气”是由阴阳而产生出的“形”和“势”。西汉王充《论衡》中提出“阳气主为骨肉,阴气主为精神”的论断,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书法中“形质”和“神采”的滥觞。
所谓“笔势”,是研究用笔中点画合乎情理的运行轨迹,这种轨迹虽然没有固定形状,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势由结构、行气、章法所构成,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内部联系组成“结构”,字与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组成“行气”,行与行之间的内部联系组成“章法”。“势”在书法中大都是无形的,在行草中虽偶尔显露出“势”的形迹,但也只是用虚的手法表现出来。“势”虽然隐以神运,大象无形,但在书法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小楷最要讲究丰神,古人观察到“神”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东汉苟悦《申鉴》中说:“凡言神者,莫近乎气。”气不但是生命运动中力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表现。清代包世臣《历下笔谈》中说:“字有筋骨血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所以字有气有势,则整幅章法,精神贯注,意态活泼,一气团练,藩篱完密。虽然书写小楷并没有行草那样磅礴万物、挥斥八极、酣畅淋漓、气吞河岳的气势,但它却潜伏于里,于端庄静穆中蕴藏着一种动势,这与行草是一脉相通的。
小楷贵于自然,点画与结字在形态上虽然千变万化,但笔法是因笔势的作用而产生的,所谓因势生形,故凡得势的作品,分肌劈理,因势利导,如风行水面,自然成文;风出岩岫,无心而有态。每一个点画都被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十分熨帖,合乎情理,所谓“文从理顺,操纵自如,造化在笔端也”。只有合乎情理、顺乎势道的作品,才能合乎自然。
小楷难于生动。生动虽然涉及用笔的规律、姿态的跌宕和笔力的充沛,但最关键的莫过于气势。气盛则纵横挥洒,笔机流畅,生发不穷,其间韵自生动焉。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说:“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无论真草,自然灵动。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清代的馆阁体小楷,虽以工整见长,但是势不灵动,字无姿态,至有“算子”之谓,故小楷最忌平排无势。
由上可见,笔势是表现书法艺术内涵的空间意境,是气韵生动自然的重要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楷笔势和贯气的具体方法。
初学小楷,当以形求势,得势后方能因势生形。以形求势,首先要熟,熟在法而不在貌。笔法圆熟,方可入笔势之门。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收画至神妙,使笔有运斤成风之趣,无它,熟而已矣。”熟则大小长短,高下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而笔势自生。古人作小楷,运笔如飞,而点画周到,结字妥帖,行行有活法,字字皆生动,只一个“熟”字。
字要有势,又当以“力”为后盾。“气”来源于笔力,“韵”流露于修养。唐太宗《论书》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王羲之小楷无一笔不到而能处处流转,无一笔粗俗而能字字用力。有势则笔意酣畅生动,有力则点画沉着飞翥,故学书者当首重气、力二字。
字欲有势,必先意足。所谓“意足”,即在作书前,意在笔先。当先培养其兴致,兴致勃发,势乃合拍。胸有成竹,至临写之时,兴会之际,机神所到,随其意态,以成其妙。得势则随意经营,生发无穷;失则极力收拾,满幅皆非。当其落笔之际,时觉手心间有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兆,此时最要善于把握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这种方法在书写行草时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在书写小楷时,亦当富有这种兴致,不可为法度所囿。
《自书告身帖》唐·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