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养生有三气

2022-02-27李毅峰

老年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静气书画艺术书画家

□李毅峰

《黄海松石图》 清·弘仁

古代文人对书画艺术的欣赏,不仅是为了满足学习与审美的需要,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已被纳入养生之道。而如何通过书画达到养生的目的,就需要注意“三气”的使用。

一、静气

古人讲,“画贵有静气”。无论是表现自然的山水花鸟,还是高士民俗的人物画,都要传达出大自然中的静气。大凡得享高寿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总能够透出一种舒缓清逸的祥和之气,行笔用墨不急不躁,自在从容。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以明清画坛为例,王时敏享年八十八岁,四王享年排名最末的王原祁也有七十三岁。明代画家沈周和文征明二人皆长寿,文征明更寿至九十。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大气磅礴、用笔沉稳、气脉贯通,墨色灵动自然,观者仿佛能够感知画面那种恬淡怡然的平和心境。

中国人注重养生,养生的第一要旨就是“养心”。“养心”的第一要旨即“习静”,书画艺术可以说是“习静”的最佳选择。提笔在手,凝神静气;心无旁骛,所思所想只有画中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没有世间的纷繁俗虑、名闻利养,此时此刻一颗心如同被甘露涤荡,纤尘不染。心静,气静,画亦静。一笔一墨,从从容容,这样的心态堪称养生的最佳境界。

二、合气

中国武术,无论“内家”与“外家”都讲究“合”字。动作间架要求“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外三合”;而着重意念与气息的“内三合”则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六合”理论对于书画及书画养生都具有积极意义。

创作书画同于习练武术,其身姿、臂势、腕力、指法,都与运笔、运墨内外合一。不仅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还要身与意合、意与笔合、身与力合、笔与气合。

面对一张素纸,潜心静思,经营运筹构图与笔墨,这就是古代书画家所说的“意在笔先”。创作之时,气息的运用非常关键。吴昌硕自言“画气不画形”,是指在作品中要表现出所表述对象的内在气质与精神。其实,创作者自身气息的调整也同样重要。“意”“气”“力”三者相合,看似有意无意,长此以往,定会从中得益。

三、顺气

书画家,尤其是中老年书画爱好者们,有的受过“童子功”训练,有的是“半路出家”。不管如何,其目的无非是想表现自然万物,充实生活,陶冶性灵。所以,作品的好与坏并非关键,关键是要从中得到乐趣,得到大自然之气。有了“气”,作品就有了生命和情性。学习书画,首先要摒除的就是名利之心与攀比之想。只要把自己创作的作品赋予生命,就会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有长处,都有它影响外物及他人的作用,作者会从这样的创作中得到满足与愉悦。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因为它能使身体舒畅顺气,在“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中,在处理画面矛盾的同时,也化解了自身的障碍,令身心和谐。

《元气淋漓障犹湿》 李毅峰

心性淡泊,修心为主。注重内养修为,外蒙自然之气,而对书画家之言可谓动静兼顾、内外兼修,得以长寿便是情理之中了。

猜你喜欢

静气书画艺术书画家
开化 凝神静气做好一篇大“绿”文章
《中华书画家》征订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氢动力无人机大展弦比机翼静气弹特性分析
书画家要力戒“三气”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2015年会胜利召开
伍文胜书画艺术
涵养静气,力戒浮躁
书画家娄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