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的校验方法及应用

2022-02-27汪薇蒋瑛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结余凭证校验

| 汪薇 蒋瑛

作者单位 |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单位应列示“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披露将年度预算收入支出表中“本年预算收支差额”调节为年度收入费用表中“本期盈余”的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满足制度要求的关于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的逻辑校验方法,基于此方法建立相关的软件应用功能。为保证《政府会计制度》“双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实现路径。

一、方法提出的背景

(一)《政府会计制度》要求

自2019年1月1日起,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结束了旧制度下单体系的会计核算模式,开启了科学规范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会计体系。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和监督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支出进行会计核算,编制决算报告,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在会计功能、核算基础、编制报告上各自独立相互分离,但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调节关系,找到相互衔接之处。

为了全面反映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相互衔接,《政府会计制度》规定在报表附注中应列示“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是为了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本年盈余数与本年预算结余数之间的差异,单位应当按照重要性原则,对本年度发生的各类影响收入(预算收入)和费用(预算支出)的业务进行适度归并和分析,披露将年度预算收入支出表中“本年预算收支差额”调节为年度收入费用表中“本期盈余”的信息。

(二)实际操作存在的困难

1.年末编报时,集中分析差异情况难度较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单位按年度披露“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财务人员应对本年度发生的各类影响收入(预算收入)和费用(预算支出)的业务进行适度归并和分析。由于许多单位一个年度发生的经济业务非常多且情况复杂,如果不能在会计核算时及时记录每笔业务因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调节项信息,而待一个年度终了时,集中对业务进行适度归并和分析,工作量非常大,容易出现判断错误情况,且分析效率不高。

2.制度中差异调节表对差异调节的分类不能满足差异调节的计算过程。《政府会计制度》规定的“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调节表,对差异调节信息做了两种分类,一是重要事项的差异,二是其他事项差异。“重要事项的差异”有四种情况的细分,可以通过其给出的运算关系,将“预算结余”与“本年盈余”建立联系。但是对于“其他事项差异”制度没有给出其具体分类,也没有相应的运算关系,不能准确地将“预算结余”与“本年盈余”建立联系。因此,“其他事项差异”栏目无明细分类的设计,给报表填报人提供了数据挤差的空间,导致“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调节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欠缺严谨性,不利于报表质量的控制。

表中的“其他事项差异”存在的不同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年预算结余”基础上相加或者相减,用以得出“本年盈余”数据。因此,为了保证调节过程在“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中准确列示,应当将“其他事项差异”分类为:(1)其他当期确认为收入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收入;(2)其他当期确认为预算支出但没有确认为费用;(3)其他当期确认为预算收入但没有确认为收入;(4)其他当期确认为费用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支出。

二、运用此校验方法的准备条件

(一)对“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调节表”进行完善

对制度中规定的“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的调节表进行完善,具体表样如表1。

经过完善,表中的调节过程即可完整展现从“本年预算结余”到“本年盈余”的过程。表中“二、差异调节”部分包括4类差异。每部分差异的金额为其下级所分类的各项差异金额合计。

表中包含的计算关系如下:

一、本年预算结余+二、差异调节(即1.当期确认为收入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收入+ 2.当期确认为预算支出但没有确认为费用-3.当期确认为预算收入但没有确认为收入-4.当期确认为费用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支出)=三、本年盈余

(二)选用合理的“平行记账”的实现方式

《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单位对满足“平行记账”的经济业务同时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此项要求,有两种实现方式:(1)对所有经济事项编制财务会计记账凭证,依次记录财务会计记账凭证编号。完成财务会计处理之后,再对需要做预算会计核算处理的经济业务编制预算会计记账凭证,并顺序编制预算会计记账凭证号。同时,人工标识预算会计对应的财务会计凭证编号。(2)将同一笔经济业务事项的财务会计分录与预算会计分录同时在一个记账凭证上进行会计处理,使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结果在一个记账凭证上反映。

为了运用本文提出的校验方法,建议使用方法(2)进行“平行记账”。从而做到在单张记账凭证上进行差异调节信息的记录,同时校验差异调节信息记录的合理性,及时给财务人员做出相关提示,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三)逐笔业务记录差异调节项

为实现在单张记账凭证上记录差异调节信息,并实时校验,要求在处理经济业务事项核算时,同时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并记录其差异调节信息。为满足上述要求,可以通过在会计科目上设置差异调节信息辅助核算的方式,或者在凭证分录上添加差异调节信息辅助核算的方式,及时记录上述信息。

1.设置差异调节项档案。差异调节信息辅助核算要做到自动准确对接“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的调节表,可以将差异调节表(表1)中“二、差异调节”的明细项目设置为辅助核算项目内容。档案设置情况如表2。

表1 调整后的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调节表

表2 档案设置情况

2.在凭证填录时,记录每个业务产生的差异调节项信息。在填制每张记账凭证时,分析该笔业务事项因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调节项信息,包括差异调节项类型及金额,将差异项信息准确记录在凭证中的每条分录上。

3.差异调节项信息的智能控制。数字化技术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模式,财务数字化与智能财务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推进产业数字化的逻辑选择。《会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不断推进会计数字化转型工作,利用智能财务、财务共享等理念以及财务机器人等自动化工具,积极推动会计工作创新发展。因此,借助信息系统工具,结合新技术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及准确程度。

在凭证填制过程中,按照经济业务产生盈余差异的规律,根据已在系统内配置的业务事项与差异调节类型对照关系,通过机器过滤,系统自动形成差异类型智能提醒,自动判断差异所属四类分类,通过少量人工干预,将差异事项对接调节表明细类别,这种做法提高了差异调节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了分析难度,减少了会计人员工作量。未来在差异分析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深度优化会计核算差异分析功能,使系统具备精准判断和匹配差异调节类型的功能。

三、差异调节项信息校验方法

(一)差异调节项信息校验逻辑

本文提出的差异调节项信息校验方案,可以运用至单张会计凭证填录的场景。在凭证保存时运行校验逻辑,实时提示校验结果,便于财务人员及时调整填录信息。具体校验方法是:提取单张凭证中有关差异调节过程的信息,对相关信息数值进行校验。

校验所需数值:1.预算收支差额;2.差异调节项(①当期确认为收入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收入、②当期确认为预算支出但没有确认为费用、③当期确认为预算收入但没有确认为收入、④当期确认为费用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支出);3. 收入与费用的差额。

校验公式:1+①+②-③-④=3

根据凭证中预算结余信息和差异调节项信息计算得出的财务会计本期盈余数值,可以称之为第一财务盈余,即等式左边部分。根据凭证中财务收入减财务费用得出的财务会计本期盈余为第二财务盈余,即等式的右边部分。

如果第一财务盈余与第二财务盈余相等,判断结果为“是”,此笔业务的差异调节项信息可以说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差异满足差异调节要求。

如果第一财务盈余与第二财务盈余不相等,判断结果为“否”,此笔业务的差异调节项信息不可以说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差异不满足差异调节要求。财务人员应再次分析业务事项的差异类型,重新填列差异调节项信息。

(二)校验公式取数规则

1.预算结余、财务盈余的确定。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对财务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及编码有统一规定,且所有会计科目均有唯一编码对应。各单位均按照制度规定的科目名称及编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根据会计凭证中记录的会计科目编码,可提取预算结余信息的会计要素,其中,该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代码以6开头的科目)和预算支出(代码以7开头的科目)。若选定的单个凭证中未获取到预算结余信息的会计要素,即该凭证中未获取到预算收入或者预算支出,则对该凭证中未获取的预算收入或者预算支出做补零处理,并由此确定出预算结余,形成校验公式中“1”。对于第二财务盈余的确定同理。若选定的单个凭证中未获取到财务盈余信息的会计要素,即该凭证中未获取到财务收入(代码以4开头的科目)或者财务费用(代码以5开头的科目),则对该凭证中未获取的财务收入或者财务费用做补零处理,并由此确定出第二财务盈余,形成校验公式中“2”。

2.差异调节项信息的确定。根据差异调节项信息的明细项目辅助核算档案的设置,在单张会计凭证上将记录每笔经济业务的差异调节项信息的档案编码。系统可以根据差异调节项编码提取差异调节项数值,形成校验公式中“①+②-③-④”,以便与预算结余“1”结合得出财务会计本期盈余“2”。

(三)校验方法举例

为直观反映上述校验方法,下面通过会计处理举例进行说明。

单位采购设备一台价值3000元,用银行存款进行支付。具体见表3。

表3 记账凭证

此项业务通过表3记账凭证信息,可以运行如下校验流程(图1):

图1 校验逻辑流程图

步骤1:预算结余为凭证中预算收入0元(此处为空做补零处理)减去预算支出3000元,即-3000元。

步骤2:差异调节项信息通过凭证中标识的记录,可以得到差异②当期确认为预算支出但没有确认为费用为3000元。

步骤3:第一财务盈余为-3000元加3000元等于0元。

步骤4:第二财务盈余为财务收入0元(此处为空做补零处理)减去财务费用0元(此处为空做补零处理),即为0元。

步骤5:第一财务盈余0元与第二财务盈余0元相等,校验通过。

四、差异调节项信息校验方法的软件应用

利用此校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差异调节信息进行校验。可以针对每一录入的凭证进行校验,也可以针对设定时间段内的凭证进行批量校验,还可以在预设时间对凭证进行批量校验。

1.凭证保存时实时校验。借助此判断方法,在保存记账凭证时,校验此业务事项上所记录的差异调节项信息是否可以说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差异,满足差异调节要求。若检验不通过,则对差异调节项信息进行更正,直到校验通过后,方可顺利保存记账凭证。这样有助于财务人员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2.凭证保存时不做校验,支持财务人员可选择任意时段批量校验。借助此判断方法,可进行差异调节项批量校验。财务人员可任意选择会计期间(如,一个会计年度、几个月、一个月或几天),对该会计期间的凭证信息汇总进行批量校验,以实现排查差异调节项信息记录不正确的情况。

3.凭证保存时不做校验,系统自动在每日业务完结后的进行批量校验。借助此判断方法,财务核算软件可提供系统闲时进行批量校验功能,从而分散后台服务器工作压力,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此方法,设置财务人员下班以后的时间(如,每日凌晨5点)进行批量校验工作,将校验结果生成相关报告,于财务人员使用系统时,弹出相关提示,提示财务人员进行更正。

4.校验成功后自动生成差异调节表。借助此判断方法,差异调节项校验通过后,可按照文中完善后的“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调节表”格式,及相关取数规则,提取数值生成报表。

随着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应用,业财融合的管理程度进一步深化,财务人员处理会计核算数据的方式面临了颠覆性的变革。原有做法是依靠人工录入、人工多环节核实财务信息,以获取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未来,借助智能数字化技术,通过共享业务平台,财务人员可以准确、便捷地获取财务核算信息。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应用和全面的机器学习,差异情况可进一步精确分类,校验不成功的差异情况可进行档案化管理,校验成功的可作为规则库的经验积累,进一步提升机器判断的准确率,人机协同成长,财务人员将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

猜你喜欢

结余凭证校验
带您了解医保电子凭证
已完成汇交并出具汇交凭证的项目统计
炉温均匀性校验在铸锻企业的应用
(2018年)《中国司法》
(2018年)《司法所工作》
医保基金结余和亏空并存
政府储备结余
大型电动机高阻抗差动保护稳定校验研究
基于加窗插值FFT的PMU校验方法
锅炉安全阀在线校验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