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02-27董治

银行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金融

董治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金融科技发展奖评选结果,这是银行业最权威的奖项之一,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的智慧银行开放生态建设工程(ECOS)项目获得了唯一的最高奖项——特等奖,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开创了一条更加符合银行业经营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日前,工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马雁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就ECOS工程建设、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展望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与未来。

《银行家》:在金融科技发展奖的评选中,工行的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ECOS)荣获该奖项最高等级唯一特等奖,成为工行信息科技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作为ECOS工程的亲历者和建设者,您如何看待这次获奖?

马雁:首先,感谢《银行家》杂志对工行的关注和支持,很荣幸能有机会分享我行的实践,并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金融科技发展奖”是我国金融科技最高奖项,其前身是1992年设立的“银行科技发展奖”,并于2020年更名为“金融科技发展奖”,将评奖范围扩大至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意在表彰优秀金融科技成果、促进提高金融业科技发展水平。本次是工行第二十九年参加该奖项评选。该奖项自设立以来,共评选出10个特等奖,工行获得了其中的3个,包括“数据集中工程”“两地三中心工程”和此次获奖的ECOS工程,是唯一多次获得特等奖的商业银行。从总量来看,我行已有237个项目获奖,获奖数量和等级始终保持同业领先,这里更要感谢监管机构和同业对工行金融科技“硬实力”的高度认可。

一直以来,工行历届党委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自主研发了SAFE、CB2000、NOVA、NOVA+等四代核心银行系统,前瞻规划并创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自1999年起,我們开创先河并实施了引领银行业变革的数据大集中“9991工程”,实现了银行业进入集约化经营全新时代的“0到1”的突破。到2009年,我们启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地三中心”建设,历时四年,使工行成为业内首家实现全球业务“7×24小时”连续服务的商业银行,推动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实现“0到1”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工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数字经

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决策部署,举全行之力、高质量推进ECOS工程建设,率先开启了以智能化、开放化为特征,以数据驱动为引领的经营模式变革,打造了第五代全分布式开放银行生态系统;在ECOS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创新提出了一整套国际领先的分布式开放生态银行系统建设方案,在大型银行全分布式系统架构、大型银行主机下移、银行系统生态化转型、大规模交易型分布式数据库、全栈自主创新大数据平台等多个领域再次实现“0到1”的突破。

《银行家》:中国人民银行组委会对ECOS工程给予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评价,请问ECOS工程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马雁:按照整体规划,我们完成了全分布式开放生态银行系统建设,并在五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现传统单一核心银行系统向去核心化开放生态银行系统的代际跃升,引领银行业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早在2008年就在同业率先以业务架构建模的思路启动了产品化改造,以灵活支持全行产品的业务创新和服务优化。在产品化成果的基础上,把业务架构基本原理同工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业界先进思想,提出了一套具有工行特色的方法论体系——生态级业务架构建模及落地方法。此外,我们还打造了业界领先、规模最大的开放生态体系,对接两万余家合作伙伴、共建2000多个行业应用场景,更好地融入了实体经济发展、融入了人民生活。

实现了从传统集中式向全分布式转型突破,打造银行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样板。我们构建了全球银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级云计算平台,实现10余万节点和23万余的容器自动化和集约化管理;搭建了同业体系最全、应用最广的分布式技术体系,日均服务调用量超过120亿次,处于国际银行业领先水平。

实施了全球银行业规模最大的主机业务下移,实现大型银行主机系统转型的重大历史性突破。我们在业界首创“主机下移六步实施工艺”,建成涵盖客户信息、会计核算、账户体系的完整业务基础框架,具备了全面支撑主机业务体系性下移的能力,在全球大型银行中率先完成最大规模的10亿级借记卡账户下移,取得了主机应用下移标志性成果。

构建了多元异构的技术架构体系,领跑金融机构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赛道。我们聚焦关键信息基础重点技术领域,联合产业侧头部企业开展研究攻关,成功实现了全行技术体系灵活兼容适配国内外主流信息技术产品,全面构建起多元异构的信息系统基础技术底座,在办公管理、数据分析、风险防控等多个领域攻关,形成了一揽子完备的技术解决方案,打造金融业信息系统转型示范样板。

构建了全域、全要素大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体系,开创了银行经营模式智能化转型的新范式。我们建成了业界容量最大、算力最强、功能最完备、算法最齐全和弹性可扩展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了共享开放的企业级数据中台,实现全行数据共享共用及数据资产运营管控,全面赋能客户服务、产品创新、风险防控、业务运营等方面的智能化转型。

《银行家》:为了适应技术变革的快速演进,工行在配套的体制机制方面做了哪些改革和支撑?

马雁:银行科技创新发展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多方面的融合,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银行发展的引擎,那么体制机制改革就是点燃引擎的点火器。近年来,工行实施了一系列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变革,构建了“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的新格局,深耕机制创新,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响应效率和供给能力,激活和释放全行科技创新活力。

深化业技融合,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我们有序推进了金融科技人才兴业工程,加大“科技菁英”校园招聘力度,积极引入高端社会化专业科技人才,探索建立“科技培养—业务使用”的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机制,打造了一支近1.7万人的“懂业务、通技术”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持续增强面向一线的研发供给。以“解决技术难题,填补市场空白”为目标,我们创新建立攻关“揭榜挂帅”机制,选取了16个攻坚克难项目和精品工程项目试点,累计投产200余次,高效响应市场需求。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加强研发人员投入,组建了16个产品赋能团队强化重点业务创新推广,并组建了400余人的服务支持团队推动分行数字化转型。

加强基础研究和“无人区”前沿探索。我们依托金融科技研究院近500人的专职前沿技术研究团队,紧盯全球新技术发展动向,聚焦全行业务转型需要,打造了金融云、大数据、区块链、RPA等一系列自主创新的企业级技术平台,并在多项国家级测评中达到金融业最高级别。

强化工银科技市场化输出能力。在赋能政务方面,积极发挥工银科技的价值输出优势,面向各级政府提供基于金融科技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例如,深度融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万亩苗圃”的生态建设和拆迁安置、福利保障等民生建设,为打造“数字雄安样板”贡献工行智慧。在支持同业发展方面,工银科技作为对外服务窗口,推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分布式核心银行系统、信贷系统等银行业务系统,以及信息安全、IT运维等咨询服务的对外输出。在服务集团战略客户方面,对于有关政府部门、票交所、农业发展银行等集团战略性客户,工银科技在做好系统托管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接了客户生产、运营、管理等系统的研发、运维专项服务。

《银行家》:在当前的数字化浪潮下,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技术、数据、金融相互交叉融合、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请您谈谈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以及工行将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

马雁: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各行业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金融是数字的载体,银行业天生与数据打交道,掌握着数字化时代的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自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确立以来,银行业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一次次实现自我升华,不断增强数据运用能力,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数字化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银行业已走过以电子化、信息化为特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业务发展的数字化1.0阶段,进入了以智能化、开放化为特征,利用数字技术引领全面变革的数字化2.0阶段。在数字化1.0阶段,银行业从各业务板块流程电子化、线上化驱动大数据积累沉淀到汇聚整合,逐步形成了“大数据应用能力”,初步实现了商业智能的雏形。在数字化发展2.0新阶段,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双引擎驱动的动力变革下,将形成数据价值反哺业务流程再造的新模式,进而驱动组织架构、运营方式、服务质效的深层次变革。

工行成立初期就确立了“科技兴行”的基本方针,一以贯之地坚持数字化发展,率先完成了从手工到电子化、从电子化到信息化的升級,全面引领银行业数字化1.0。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工行敏锐地把握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并进行了超前布局,陆续启动了IT架构转型、新一代“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建设,率先同业迈入了银行数字化2.0。

未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托ECOS,围绕“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维布局,加快推动经营模式和治理模式的数字化变革,打造与现代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数字工行”,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银行家》:工行依托ECOS工程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了金融服务从“内部服务”向“外部链接、构建生态”的升级,那么具体是如何对各领域的协同发展进行赋能的?

马雁:随着金融科技发展的逐渐成熟,金融科技正在从后台走向前台。银行除了服务好自有业务的经营发展,还应积极对外开展技术能力输出,实现创新成果共享。当前,工行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金融生态、数据生态、技术生态交叉式融合的生态化、全链条发展新阶段。

深入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构建金融生态。工行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内推动金融服务方式、产品和功能数字化,对外积极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数字生态,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适应性。比如,我们创新推出财资管理云服务,引入多家专业财资管理软件公司作为合作方,共同为大中型企业客户提供“财资+金融”一站式服务,累计服务大中型企业200多家,助力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

深度参与国家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实践,构建数据生态。工行充分发挥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优势,努力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行业标杆。例如,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公司合作创新,研发推出“普惠大数据信用贷款”产品,实现了政府便民利民服务;作为唯一的商业银行参与上海市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合作,创新推出面向政府采购企业的一站式全流程信贷“政采贷”等特色产品。此外,工行还深度参与数据交易所建设,成为上海数据交易所的首批签约数商,达成上海数据交易所首单交易,增强地方数据市场合作创新。

积极锻造金融科技研究院“产学研”一体化产出能力,构建技术生态。工行依托金融科技研究院,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开放灵活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与全球头部企业和顶尖高校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紧密合作。目前,我们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合肥国家实验室、百度等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校聚焦量子科技、卫星遥感等前沿科技融合创新取得开创性成果,联合华控清交在同业率先发布《隐私计算推动金融业数据生态建设白皮书》。

《银行家》: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因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促进资金的合理跨期配置。您认为银行应如何建设新技术支持下的数字风控系统?请您介绍一下工行的实践经验。

马雁: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防控金融风险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工作的三项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工行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大力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机控”向“智控”转变。

对内:构建了企业级智慧风控整体解决方案。为了实现“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我们加速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融合,坚持“全面、全球、全员、全程、全新、全额”原则,适应“跨境、跨业、跨界”趋势的要求,构建了“融安e盾”系统,打造立体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个人客户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提供了企业级智慧化风险防控的解决方案。

对外:打造了一系列风控产品并成功输出同业。在反洗钱方面,我们在同业首创了智能化全球反洗钱系统,实现客户身份识别(KYC)、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测等反洗钱工作全流程,累计向多家同业及非银机构提供服务,更好地防范化解风险,保障维护金融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在风险预警方面,在业界率先推出金融风险信息服务产品“融安e信”,整合来自工行内部、社会公信体系、国内外金融同业等多方的权威信息,数据库总量逾30亿条,提供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风控服务,累计服务同业机构超300家、企业客户超6.3万家。

《银行家》: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您是怎么理解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您认为银行应当如何以金融科技创新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工行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哪些有益经验?

马雁: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既能为金融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还能带来产业的改革、产品的创新,科技、产业、金融已逐渐趋于一体化。一直以来,工行创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深度参与传统产业、政府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服务模式向“能力输出、共建生态”的价值创造升级。

推动数字产业生态升级。在共建智慧产业链方面,我们紧跟行业龙头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积极赋能规划设计客户场景综合服务方案,与客户合作共建互联网生态,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例如,工行打造了聚链、聚融等一系列平台,以提供个性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赋能数字供应链转型升级,累计服务上下游企业20余万家。在共建贸易金融生态圈方面,我们将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服务,以API等方式无缝对接电商、仓储、物流等业务场景,构建智慧贸金、跨境电商、环球撮合等一系列平台,形成互利共赢的智慧贸易金融生态体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为华为、TCL等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点接入、直通全球付款服务,灵活兼容各地监管、清算系統差异化要求,助力中资跨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

赋能数字政务生态发展。我们打造了“1+N”数字政务产品体系,通过建设“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重点发力“N”个垂直政务领域,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依托API、金融云等开放平台,在政务、教育、医疗、司法等重点领域建成近7000个生态场景。同时,我们还积极拓展数字政务市场合作创新,通过大数据联合建模,与全国29个省市开展政务数据合作,落地300多个政务合作场景。

《银行家》:近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0)》正式发布,强调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行是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工作的?

马雁:乡村振兴是当前大家关注的重点,既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在全球化挑战下,练好内功、强化发展动力的重要工作。为积极响应金融服务三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新经验,打造乡村金融服务统一品牌——工银“兴农通”,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新产品方面。瞄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在同业率先推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一窗受理”的服务方式,满足各级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及广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资源、资金信息化管理需求,覆盖31个省份、204个地市、8.3万个村集体客户。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联合农业农村部打造“兴农撮合”服务平台,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拓展产品、技术、资金等合作渠道,覆盖全国50个产业园、50个产业集群和298个产业强镇,涉及8200余家农业企业、7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渠道方面。围绕农村客户需求,全新推出三农专属App——工银“兴农通”,打造“民生、代理、村务、撮合”四位一体的线上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农村客户搭建享受便捷式金融服务的一站式“新超市”,数字化生产生活的“新农具”,汇集涉农生态场景的“新平台”。

新技术方面。将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借助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配套智能化监控模型,对农作物生长进行贷后智能监控;此外,还运用音视频+5G、人脸识别等技术推出“伴随式”远程协同服务,通过视频“面对面”方式引导客户办理业务,扩大县乡金融服务覆盖面。

展望未来,中国工商银行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担当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以自主创新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的工作思路,以数字化转型的扎实推进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金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