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研究

2022-02-26韩丽红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培育

韩丽红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研究

韩丽红

[泉州师范学院]

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增强爱国情感,而深厚的爱国情感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底气。从内在溯源看,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二者是相互契合的,同时又是相互促进乃至融合发展的。坚定文化自信是凝聚国民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支撑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应然要求,是助力学生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选择。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培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尝试从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视角出发,探索构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

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高度的文化自信,造就文化的繁荣兴盛,从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广大青年学生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做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凝聚团结人民积极奋进、展现优良精神风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增强爱国情感,而深厚的爱国情感可夯实文化自信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伟大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以文化自信培育为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的内在溯源

从内在溯源看,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二者是相互契合的,同时又是相互促进乃至融合发展的。

(一)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夯实爱国主义情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底蕴、灵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自信培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题中之意,高校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认同感,更要在坚定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丰厚爱国主义情感。文化自信的培育为爱国主义情感的夯实提供了重要载体,要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锻造当代大学生,滋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积淀和升华。

(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文化自信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3]。厚植爱国的情感,就要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深远历史和绚丽文化,时刻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可以说,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思想溯源,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强有力的情感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广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感和自豪感,带领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内向外、由表及里、知行合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培育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体系。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意蕴

(一)精神力量:凝聚国民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支撑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与文化基调的一种认同,是国家和民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导向,并扎根于国民群众,内化于辈辈相传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凝聚着人心,透露着文化自信底气,牵引着人们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道路,支撑着人们弘扬中国精神、秉承中国情怀、凝聚中国力量,凸显着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坚强决心。

(二)安全使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应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不再是封闭的绝缘体,各国之间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形成纷纭复杂的世界文化浪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特色,夯实中华文化底色,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才能守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文化安全,才能在国际舞台有中国的声音,才能赢得应有的话语权,从而不断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夯实国际地位。

(三)教育利器:助力学生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选择

内化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也是成长成才的需要。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让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悄然萌生更加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选择。新时代大学生身肩民族复兴之重任,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应该更加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红色革命文化的感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更加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四、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

基于文化自信培育视角,构建“五个三”网格多维体系,寻求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发展,探索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一)营造“三种”氛围

1.人人参与的氛围

利用网格化管理思维,实行“三级”管理模式,营造人人重视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三级管理的形式。一级管理:加强组织领导,高校领导班子担任总指导,“抓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责任。高校领导班子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充分调动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联动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文化滋养的优良环境,让大学生逐步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二级管理:高校职能部门协同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抓实”各二级学院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管理责任,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引导大学生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夯实爱国情感。三级管理:高校全体师生协同努力,人人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发展,“抓细”大学生文化学习、文化传承传播工作,逐步唤醒大学生文化意识,由内而外建立文化信心,涵养爱国主义情感。

2.时时坚持的氛围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文化自信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高校师生人人参与,更要广大师生时时坚持。需要师生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我重视、我参与、我坚持”的精神。一方面,广大教师要着力发挥课上教学课堂和课后实践课堂的文化育人作用,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知识传授教育和普及宣传教育,让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广大学生要增强自律意识,在时时坚持中自觉地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形成传承优良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行为自觉。

3.处处响应的氛围

利用好校园丰富的宣传平台资源,如通过校园广播,播报正能量的文化类讯息,并通过LED屏幕、横幅、海报等展示文化宣传标语,让文化氛围立体和鲜活起来。此外,还可在教室、宿舍、办公楼、食堂、体育场等场所,合理规划一系列文化类宣传内容,推出一批内容丰富、思想性强、价值导向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资源,让广大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起文化自信,逐步内化为爱国情感。

(二)打造“三支”队伍

1.专任教师队伍

筑牢思想引领。建设政治过硬、知识储备丰富且综合素质高的专任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任教师打造文化学习“教室金课”和“网络金课”,丰富大学生文化学习“线上+线下”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文化传承示范教育,全方位融入文化自信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筑牢思想政治引领,提升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感。

2.高校辅导员队伍

夯实组织引领。一定程度上,辅导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服务者,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就体现在组织引领方面。辅导员做好校园文化、思政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组织工作,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二体现在辅导员利用组织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等,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文化养成教育、文化自信培育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师生党员队伍

推进先锋引领。充分调动师生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发扬党员服务精神,发挥党员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先锋模范作用。在校园内外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学习和文化传承传播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党员示范引领效应,带动高校大学生自觉而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深化对中华文化的全面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底气,筑牢爱国主义情感。

(三)用活“三个”课堂

1.思政课堂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堂设计,让思政课堂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和爱国主义提升的点金之笔。首先,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堂融入文化知识要素,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意义,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提升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使命感,在思政课堂学习中强化文化自信。其次,利用思政课“2+1”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教学基地现场学习活动。通过现场教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实践教学思政课堂成为学生熟悉文化、探索文化和涵养爱国情感的重要场所。

2.网络课堂

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网络视频课堂,开展形式灵活的微信、QQ、钉钉、腾讯视频教学。也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观看有关先进文化传承的专题网络电影,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用心去感受文化的力量,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中提升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滋养爱国主义情感。

3.易班课堂

利用易班课堂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新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使然。可充分拓展易班平台的相关功能,设置“文化学习之窗”专栏,添加内容丰富的文化推介美文与文化传承宣传片,并将优质文化学习精品网络课程和“学习强国”平台的红色资源共享易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强易班文化学习专栏吸引力,使易班平台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红色课堂”。

(四)凸出“三种”作用

1.以党性教育为抓手开展红色文化精神“大传承”

以党性教育为抓手,依托院校党团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主题党日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定期组织广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先进模范人物宣传片及地方特色文化宣传片,组织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等,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丰富底蕴,学习先进模范主动担当作为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通过这些抓手,不断拓展文化学习教育成果,在多元变式中展现红色文化精神的“大传承”,厚植爱国情感。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融合”

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契机,以学风学貌、校风校貌建设为重点,将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专业发展、学风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融合”。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平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同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联系起来。

3.以创建人文学堂为特色促进文化自信培育“大发展”

创建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人文学堂”,邀请校内外专家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专题讲座和文化漫谈报告,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大力实施“有灵魂、见活力、有特色”的高校特色文化自信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努力打造文化育人工作品牌和文化传承工作的“高校经验”。

(五)构建“三方”协同

1.高校

高校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及健康人格的养成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广大学生爱国情感的积淀正是在大学生活中一点一滴形成的,他们在校园思政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相对成熟的爱国心智。高校要引导广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进而成为有使命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2.家庭

父母要营造优良家风,以身示范,在优良的家风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自觉。夯实文化自信底气,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积极、乐观、坚韧的方向发展,帮助孩子塑造健康向上、努力拼搏、勇于担当的人格,在家庭教育中抓牢抓实爱国主义教育。

3.社会

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导向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正能量要凸显,主旋律要唱响,优良文化要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爱国行动要坚定,社会与高校、家庭一道协同发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总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底气十分重要。高校肩负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使命,要紧跟时代发展方向,创新教育模式,为祖国人才的培养、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 -18.

[3]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求是,2021-2-2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泉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S180340)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培育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