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

2022-02-26

高校辅导员 2022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刘 涛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意义重大。

一、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义

意识形态从根本上看来源于实践,是一种观念性的社会存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意识形态体现的是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思想体系,还涵盖着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的文化、道德、习俗以及审美等领域的精神生产。话语则是时代的声音,呈现出的是当时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有着“权力”的意蕴。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领导权正是通过意识形态话语实现出来,意识形态话语权凸显的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导向力、解释力和感召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指的是高校在网络空间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权力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一方面,高校是实行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各种专业技能和进行科研创新,还是思想交流,实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如何对高校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是与现实有着截然不同特点的场域,原有的工作方法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舆论特区,而是成了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新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2]也就是说,在网络空间话语权的确立就是一种信息主权的捍卫。总体来说,网络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其及时性、互动性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让信息流动特别迅捷和广泛,话语的传播与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有着全新的特点。怎么应对这种新形势,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国家的网络话语霸权和渗透

西方国家凭借着先发的信息技术优势,处于技术链的高处,制定了相关的行业规则。整个网络空间,英语信息占据着统治地位,非英文民族和国家的信息和表达常常被淹没在茫茫的英文信息海洋中。西方发达国家依托着先进的技术,裹着文化的外衣,通过网络载体,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输出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整个网络世界呈现出的是一种国际信息的单向输出,本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网络话语霸权和对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虽然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网络话语的“西强我弱”局面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利用网络歪曲我国的制度和政策,放大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有意误导大学生的理性判断和价值取向,试图影响他们的理想信念,对我们构成极大的网络威胁。

(二)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

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手机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加大和提高,绝大多数网民会使用手机上网。拥有智能手机或ipad等其他上网终端是当下大学生群体多数人的一个标配,他们已不局限于从书本、课堂等传统渠道获取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从网络获取知识资源和各种信息。每天一打开手机,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不少大学生常常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B站等网络媒体上流连忘返,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红利和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沉迷网络和思想观念受冲击的危险。有些大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听课,忍不住开小差网上冲浪,严重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既有很多好的学习资源,也有西方意识形态输出、网络谣言、极端主义的诱导煽动、低俗暴力内容等各种有害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难以进行辨别、防御。网络即时性、匿名性和扩散性等特点,极大地突破了时间、现实和空间的限制,各种思想和观念在网络上交流和碰撞,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不断向大学生群体涌来,不仅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还会大大削弱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当下有些高校互联网思维相对滞后,有些高校还固守在传统意识形态建设思维模式,并用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来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跟不上当前的形势。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和基石,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此高校必须要更新思维和创新工作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会用网络手段创新开展教育,避免抽象说教,照本宣科。有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测,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动态,往往会错失舆情始发期的话语权掌控和观念引导,难以控制舆情事件向深水区演绎,也不利于及时帮助学生认清事情真相和摆脱网络不良信息的控制和误导。相关工作的滞后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才队伍

要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3]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能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队伍。信息革命带来的是全新的网络信息和话语交流场域,其舆论生态、话语传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需要打造高质量和专业化的团队以应对这种形势。首先,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并能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这是构建的首要前提。其次,团队需要分工协作,形成协同效应。既要有理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授者,也要有精通语言学和话语传播的专家,还要有通晓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全媒体技术手段的专业人士。要进行团队培训和团队建设,这样可以让团队成员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配合默契,以全方位的协同方式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最后,队伍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尤其要注意吸收优秀辅导员加入其中。这是因为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紧密,熟悉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实际,辅导员与学生有共同话题,容易产生共情,掌握学生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容易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建设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打造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坚守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是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应有之义。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在网络空间必须占领主阵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难以对大学生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需要做好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首先,高校要积极打造新媒体宣传平台,主动做好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用网治网水平。新媒体技术在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各种传播新手段和社交新软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网络直播的崛起,风靡全国,这对易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网络直播内容涵盖了直播秀、游戏、体育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进入门槛低,只要有4G网络加个简易的智能终端,便能通过很便捷的操作来进行,而观众也只需要一个简易设备就可以和主播实时互动,这也导致有的主播为了吸引眼球、抓住观众和提升自己的粉丝数量,刻意玩新奇、提供低俗的表演或内容等,这会对大学生的感官和精神世界产生冲击,价值导向产生偏移。高校不能对整个网络直播行业兴起的格局视而不见,需要积极面对。原有的让学生去网络平台看看慕课,或让学生在传统网络平台上回复话题等手段已远远不够了,高校完全可以在网络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网络直播活动,如可以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勇于奉献的青年志愿者、励志的企业家和优秀大学生来网络直播间做接地气的直播,既可以正本清源又能传播正能量。其次,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工作结合起来,线上线下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长期工作在意识形态教育第一线,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群体特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的参与,要将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上的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和相互补充,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和入行。最后,高校要探索建设高水平的舆情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网络信息流动极快,一个很不起眼的新闻经过他人或组织的背后推动和发酵就有可能最终演变为一个上热搜的舆情事件。高校需要积极采用高科技成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运用相应的系统密切关注网络上信息的流动和社会新闻热点的演绎,对于负面的有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舆论和观点,要及时做出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完善与网络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依法上网,守法发表意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网络生活。同时,也需要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的真实诉求和思想困惑,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给学生以切实的回应和细心的呵护。高水平的舆情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作用是巨大的,能开展网络信息监测和网络舆论掌控,以便及时和主动地反应,为大学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进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

要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要顺应时代,进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一要处理好各种话语之间的关系,做好话语间的相互转换。总的来说,一个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有三种话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政治话语指党和国家政策、文件等官方正式的政治性言语表达,在话语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显示政治方向和核心价值导向。学术话语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者运用一定的学术范式进行的言语表达,既可以为政治话语提供一种阐释和支撑,也可以为生活话语带来一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属于学术话语的一部分。生活话语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言语表达,为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提供实践养分,由于网络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网络话语包括在生活话语之中。在实际运用中,高校网络话语很容易照搬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显得抽象、生硬和晦涩,对大学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做好话语转换,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让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入脑、入心、入行。二要提供高质量话语内容,做好话题设置。高校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让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生动起来,能体现出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文艺工作提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4]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也要扎根于时代,体现出原创性,多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好作品和好内容,以此来提升话语的穿透力和说服力,让大学生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三要创新话语表达。网络就是一个万花筒,各种话语表达层出不穷,这既体现了每个参与个体的创造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需要根据互联网特点改变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尤其要考虑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高校网络话语内容必须要尊重大学生群体,熟悉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精准供给,用大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把内容表述出来。要做好这种话语创新,就需要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倾听他们的心声。高校网络话语也要向大学生取经,积极吸收他们的智慧创造,才能实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表达,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亲切,从思想上深刻领会和接受。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并将会继续深入发展和不断延伸,网络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会不断发展下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只有顺应时代,不断创新,确立话语权和领导权,才能守牢网络空间的思想主阵地,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做好引导和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