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西北民族舞蹈道具的运用现状与创新*

2022-02-26

歌海 2022年3期
关键词:扁担舞蹈民族

●韦 薇

桂西北地区是民族聚居的大石山区,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各族人民散居在千山万㟖之中,他们勤劳、憨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有着很重要的意义①黄小明:《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教学组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2页。。桂西北地区作为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之一,居住着汉、壮、毛南、苗、瑶、水、侗等十四个民族,民族民间舞蹈丰富、特色鲜明,每种舞蹈又有自己独特的道具,常用的舞蹈道具有扁担、铜鼓、长鼓、花棍、扇子、丝巾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以舞蹈道具直接命名,如壮族的“扁担舞”,瑶族的“长鼓舞”“猴鼓舞”“铜鼓舞”,水族的“龙松舞”,布努瑶的“花棍舞”,仫佬族的“依饭舞”,毛南族的“傩面舞”等。舞蹈道具的运用在桂西北民族舞蹈表演和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充分运用舞蹈道具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桂西北民族舞蹈,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桂西北民族舞蹈道具研究的意义

舞蹈道具既是礼器,也是乐器,是集舞蹈、音乐、绘画、装饰、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它们是文化传承的产物,主要用于在舞蹈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传情达意。

(一)对舞蹈道具的研究,有利于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

舞蹈道具在舞蹈中有着“无声的语言”之称,它对整个舞蹈作品的形式、人物形象与情节内容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件道具在不同的环境或者编排中会有不同的艺术形象,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和想象空间②高铭:《探析广西南丹壮族“板鞋舞”的审美特性及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广西艺术学院,2018,第39页。。只有了解了道具的文化,舞蹈创编者在民族舞蹈道具运用上才能结合道具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灵活、巧妙地运用舞蹈道具的多样性和多意性是桂西北民族舞蹈创作者灵感的源泉。

(二)对舞蹈道具的研究,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舞蹈道具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舞蹈中更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一些舞蹈因道具的加入而确立了自己独有的风格①曹颖娜:《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一些还以道具的名称直接命名,如壮族的“扁担舞”和瑶族的“长鼓舞”等。对桂西北民族舞蹈道具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空间,为其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还能很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弘扬民族文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

二、桂西北民族舞蹈道具的运用现状分析

舞蹈道具作为舞蹈的重要元素之一,也因其特有的象征性、传情性与渲染性等多种功能而备受关注。近几年舞蹈领域的发展呈百花齐放之势,桂西北民族舞蹈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一些文艺工作者对舞蹈道具进行挖掘和整理,将舞蹈道具融入节庆活动中进行展示,如扁担舞、长鼓舞、铜鼓舞、傩面舞、花棍舞与丰收舞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些舞蹈道具。一些文艺工作者将舞蹈道具与舞蹈创编相结合,如韦金玲编排的《壮家的扁担会唱歌》,以扁担作为道具,反映壮族人民的劳动场景,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或敲击板凳,表现“插秧”“收割”“打谷”“打壮锦”“点春水”与“碰碰欢”等劳动场景。它的节奏欢快有力、音响清脆,热烈欢快的气氛展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奋进的精神。舞蹈编排巧妙,将舞蹈道具融入舞蹈作品中,使舞蹈道具和动作密切联系在一起,将音乐从单一的鼓点节奏向有情节的曲调旋律过渡,是舞蹈道具与民族舞蹈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方式,提升了舞蹈道具的使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但是,随着市场商业化的冲击及地方专业文艺团体的体制改革,出现了演员的转行和退出、艺人年龄的老化、新的舞蹈作品剧目的缺乏等情况②罗之勇、韦海燕:《民间歌舞文化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大舞台》2013年第3期。,使得舞蹈道具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由此在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道具运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舞蹈道具的设计制作较为单一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舞蹈道具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舞蹈道具的种类、制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保留传统道具的同时,如何根据舞蹈表演和舞蹈作品来创新舞蹈道具,这给舞蹈道具从设计到制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传统的扁担舞、铜鼓舞、板鞋舞在节庆、祭祀时都是通过打扁担、击铜鼓、板鞋竞技来展现的,在舞蹈中都是独立存在的,道具与道具之间没有什么相互的配合,赋予的意象也比较单一,从画面上来看,没有给人独特新颖、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中运用不足

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舞蹈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故事情感的表达。它具有舞蹈语言的功能,但是从现行民族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舞蹈动作设计中忽略舞蹈道具的运用

很多以舞蹈道具来设计的舞蹈动作活动范围小,舞步设计单一。独、双、三、群舞的创编上没有过多队形和舞姿上的区别变化,造型感不强,形式不丰富。在设计道具与舞蹈动作时,没有根据年龄阶段来设计动作,成年人和小孩做的动作都是一样的,没有针对性,过于注重肢体动作上的技巧而忽略了道具所要传递的文化精神。

2.舞蹈道具在音乐节奏上的表现缺乏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

道具在桂西北民族舞蹈中大多以打击乐的形式存在,如铜鼓舞、竹竿舞、扁担舞,道具担任着舞蹈伴奏的主角,掌握着舞蹈节奏的强弱、快慢。这些舞蹈的音乐曲谱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生态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艺人渐渐老去,熟练掌握这些曲谱的年轻人不多,这些曲谱濒临失传。另外,受外来音乐元素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比较喜欢时尚潮流的音乐,觉得这些只有道具打击出节奏的音乐形式枯燥乏味,更无心学习与继承。

3.运用传统舞蹈道具的优秀舞蹈作品较少

桂西北少数民族创编的舞蹈,运用舞蹈道具是非常常见的,舞蹈道具能够反映舞蹈作品的主题内容。传统的桂西北道具舞蹈以自娱性的舞蹈为主,主要在乡村、寨、屯之间流传、表演,只有到一些传统的节日,人们才把它集中到比较宽阔的地方进行表演,平时很少能看到表演的盛况。这些道具舞蹈普遍以祭祀、还愿与请愿作为主题内容,以表达对神的虔诚,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生活幸福美满。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日渐多样化,这类主题内容渐渐不被年轻一代所喜欢,在音乐节奏和动作画面感以及审美效果上均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虽然有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但是真正能够创编出舞蹈作品的较少,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中运用得不够巧妙,作品内容缺乏故事情节情景而显得比较空洞,通过舞台、荧幕呈现的优秀民族舞蹈作品仍然少见。

(三)舞蹈道具没有融入地方高校的舞蹈课堂教学

当前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师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是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理论科研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科学研究经验。部分高校还存在不重视科研的情况,经费不足以让教师下乡跟传承人进行采风、学习,没有实践经验。教师教材编写经验不足,仅靠网络、视频整理学习,以至于民族舞蹈教材没有理论支撑,教师在课堂上也传授不了,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很不利于当地特色舞蹈人才的培养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三、桂西北民族舞蹈道具的创新

在桂西北民族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下,舞蹈道具因其自身的民族艺术文化特性,舞蹈编导通过从中寻找更多的舞蹈形式去传承。他们在创编上尝试将舞蹈道具的外形进行加工、重组、改良和变化,使其与舞蹈动作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力度中创新,从舞蹈作品的情节情景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各国重建和新建自贸港或自由贸易园区,形态上也从海港延伸到空港和陆港,实现了运输、加工和贸易的紧密结合,功能上服务于出口加工贸易的需要,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实现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防止国内就业岗位大量流失,同时在自由港内新增了工业区,比如美国于1950年通过博格斯修正案,准许对外贸易区内进行制造和展示活动。

(一)从舞蹈道具的造型中创新

在桂西北民族舞蹈中,传统的舞蹈道具有扁担、铜鼓、花棍、板鞋、扇子与绸带等,在很多的民族舞蹈中都能见到。创作者可以从道具的大小、长短和配饰来进行创新,例如铜鼓,传统的铜鼓是非常大的,做工复杂,价格昂贵,且不便于携带,而把铜鼓做小,大人小孩都便于携带,就能使铜鼓与舞蹈更好地配合,便于随时随地进行展示。再如板鞋,普通的板鞋前后两人之间有一臂的距离,方便大家在行走或奔跑时抓住前人的肩膀和衣服,以达到平衡协调的作用,但这样的间距在舞蹈中就会过于窄小,不利于脚下和上身舞动,无法进行前后律动及空间上的移动①高铭:《探析广西南丹壮族“板鞋舞”的审美特性及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广西艺术学院,2018,第39页。。创作者可以对板鞋的长度进行改造,加大它相邻的间距,这样板鞋的舞动空间就够了。还可以在道具的配饰上进行加工、改良和创新,如在扁担、花棍、铜鼓上绑颜色艳丽的绸带或绸带制作的花或银、铜铃铛,这样无论在听觉或视觉上都会突出人物形象,增强舞蹈的活力和感染力。另外,可以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提取新颖的道具元素来进行加工制作,如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风味小吃,每年三月三、清明节,人们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它是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象征,五色糯米饭颜色鲜艳、五彩缤纷,是制作道具的一个很好素材。可以把五色糯米饭进行艺术加工,放在簸箕中,这样就成为一个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道具,再把它运用到舞蹈作品中去,赋予它新的生命。

(二)从舞蹈作品中创新

1.从舞蹈动作出发

道具舞蹈,舞者与道具间存在着角度、高低与内外位置关系。当舞者与舞蹈道具相对静止时,就有了道具舞蹈的舞姿、造型,塑造出人物形象。当舞者与舞蹈道具一起运动时,运动轨迹的大小、速度快慢、空间高低就能够反映出人物性格和舞者技能①韦金玲、李虹:《谈布努瑶花棍舞的艺术形态——以广西东兰县花棍舞为例》,《歌海》2018年第1期。。例如扁担舞,在动作上,舞者手持扁担,两人对打,上碰、下碰,扁担打凳面、凳边、地面,舞者手持扁担旋转、交替、跳跃、交换舞伴等动作,将道具与动作融在一起。在铜鼓舞中,利用铜鼓的移动变化队形,采用圆形、弧形、横排等队形设计,舞者手持鼓棒拧身、转身、跳跃。在花棍舞中,舞者可以以肩部的动作来进行变化,动作有正击、反击,节奏分为6拍子和10拍子。6拍子的套路动作基本以击打肩部的上端为主,身体保持在一个方向内完成动作;10 拍子的则以击打肩部正面和腋下两边为主,通过流动转圈变化身体的方向击打②刘孟琳:《道具与民族舞蹈剧目创作之关联——以作品〈竹筒传情〉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7,第13-14页。。由此可见,道具和舞蹈动作是融为一体的,它是肢体空间的延伸,给人以视觉享受③韦金玲、李虹:《谈布努瑶花棍舞的艺术形态——以广西东兰县花棍舞为例》,《歌海》2018年第1期。。

2.从音乐、节奏、旋律出发

原来的民族舞蹈以道具相互打击发出的声音作为舞蹈的音乐节奏,节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舞蹈创编中可以加入其他的音乐元素来丰富舞蹈的音乐节奏。如在扁担舞中加入锣鼓、竹筒、小镲组合的打击乐伴奏,通过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强弱多种形式来展示扁担舞。在铜鼓舞的表演中以铜鼓的声音为主,根据舞者的年龄和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设计出不同的鼓谱和鼓点,使舞蹈动作与节奏合拍,展现铜鼓舞生动活泼和粗狂豪放的舞蹈特点。

3.从主题内容、情节情景出发

舞蹈道具可以突出舞蹈的意境和主题内容,拓展舞蹈编导的创作空间,在桂西北民族道具舞蹈中设置情节情景,使它更具感染力。例如瑶族舞蹈《铜鼓叮当》,它是以民间迎神赛鼓的风俗作为素材新创的铜鼓舞,选取赛鼓这一情节作为舞蹈的主题情节,使舞蹈既有嬉戏的欢乐场面,也有赛鼓的竞技场面,从而使作品既有抒情的表演性又有竞技的观赏性,充分突出了原生态铜鼓舞中赛铜鼓的舞蹈特色④罗艳玲:《桂西北铜鼓舞的现状、启发和创新》,《文艺研究》2014年第1期。。又如新创的壮族舞蹈《丰收舞》,以庆丰收为情景,以竹筒、酒坛、五色糯米饭与簸箕为道具,巧妙地让四种道具相互配合,展现了丰收时家家户户拿出美酒佳肴招待客人的热闹情境和人们喜悦的心情。

(三)创新高校舞蹈课程与教学

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整理民间舞蹈道具的素材,将高校科研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融入地方高校的舞蹈课堂教学中,并由此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注重课程的文化建设、丰富舞蹈的教学方法,这是保护和创新传统民族舞蹈道具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我们可以在民间舞蹈组合教学中融入桂西北民族的道具舞蹈组合,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认识并且熟练运用这些舞蹈道具,还要让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中,熟练掌握后,让他们参与到舞蹈创编中,对动作、队形、音乐节奏、主要内容、情节情景进行创新,在创编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亲身感受、实践,使舞蹈道具在教学运用上更加丰富。

在民族文化艺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桂西北民族舞蹈道具自身的民族特性,更多的舞蹈编导将更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舞蹈道具相融合,打破传统的理念与形式,注入现代文化发展的意识,让更多的人通过舞蹈道具了解桂西北民族舞蹈,让他们在欣赏舞蹈美的同时,加深了解舞蹈道具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让舞蹈道具的精神文化内核在民族舞蹈传承与创新中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扁担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金扁担
扁担村挑上了“金扁担”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多元民族
挑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