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2-02-26黄凯宁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应用型

黄凯宁

(蚌埠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课程思政”即在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深挖思政育人素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互联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之一[1],需要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常识与操作技能。网络在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价值观教育风险也随之增加。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导致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查看形形色色的信息资源,其中不乏错误文化思潮,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带来严峻挑战。计算机是高校一门必修专业课,应用型是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课程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使用和软件应用能力。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新时期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巧,还需要认真习得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因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此,高校应创新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落实。

1 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2],在高校不同学科体系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大学生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重视计算机专业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1 “课程思政”教学是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取得了可观成效,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探索发展到引领发展。自主创新成为现阶段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方面,“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教学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创新视野。想要实现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关键在于提升创新意识。目前,部分高校计算机类课堂教学侧重计算机应用技能,忽视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互与沟通,导致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只具备计算机专业应用技巧,灵活运用其他领域知识的能力薄弱,与全面发展理念相违背。提高计算机应用型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成为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转变学习思维,丰富专业知识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天地[3]。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有助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创新意识与良好品格同样是高校优秀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部分。建设科技强国,不仅需要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过硬,而且需要有精益求精、奋勇向上的精神支撑,思政元素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中的融入有助于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计算机课程的育人目标。

1.2 “课程思政”教学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机组成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受生源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对此,教育部提出“内涵式发展”这一理念,指导国内高校发展。内涵式发展即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育人质量转型发展,“课程思政”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同向同行成为不同学科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计算机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具有技能型、应用型特征。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应掌握多种操作系统、信息软件的使用技能,而且要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提高计算机专业育人水平。另一方面,计算机是高校本科阶段重要的专业类别,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市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骤增,计算机专业一度成为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对高校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1.3 “课程思政”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随之加快,人心浮躁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思想道德的引导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重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开展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是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一流科技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技能。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方式充实生活,但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不强导致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及时的引导教育非常重要。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应用型课程中的融入对于大学生的品德塑造非常重要,有助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评价,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工具。

2 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国内高校纷纷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计算机专业受传统课程地位、教学模式、教师专业水平及学生课堂参与度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缓慢。审视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1 计算机基础课程长期处于高校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

计算机专业是高校必修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授课对象不同,课程教学地位自然不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课程体系的学习属于专业学习,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接受意愿与接受能力比较高;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一种,属于通识教育。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师生普遍认为通识教育相比专业课程教学地位相对较低,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长期处于高校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制约计算机课程的创新发展。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高度融入是高校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发展的主流。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可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于应用型课程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网络素质。但现阶段,由于计算机课程相比专业教育教学地位处于边缘地带,部分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指导教学改革的意识薄弱,机械地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5]。比如整堂课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红色视频,虽然学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染,但忽略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并没有在应用型课程中提炼挖掘价值观教育素材,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2.2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制约“课程思政”理念融入

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现阶段,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制约“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融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重视应用技能教学,忽视信息化素养培育。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市场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岗位用人需求随之提升,岗位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学生想要顺利就业,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增加。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之外,不同行业对高级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不同,比如影视行业需要大学生掌握熟练的PS、UI等技术,软件开发行业需要学生具备UI、前端开发、后端维护等技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也必须掌握Office、Word、PPT等简单软件的运用技能。市场用人需求直接造成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组织形式以线下课堂讲授式为主,忽视线上线下联动教学。目前,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讲授演示为主,旨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体统传授,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影响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6]。三是教学评价以技能实践考核为主,忽视综合能力的考核。现阶段,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相关操作技能,考核范围狭窄,无法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动态跟踪,评价结果较为片面。

2.3 部分教师育人能力不高,影响课程改革成效

现阶段,专业技能水平高、思政育人能力弱是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授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特征,影响“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成效。其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职前培训缺乏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侧重技能提升,思政教育主要源于高校组织的思政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质量欠佳。职前教育体系不完善直接造成现阶段部分教师思政能力不高现象的存在,制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二,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思政”是教育部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不足提出的解决策略,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自2010年上海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以来,国内高校纷纷进入课程改革行列[7],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尤其是计算机等工学专业,受技能性、应用性专业属性的影响,“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改革速度缓慢,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三,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偏低,实施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师资队伍建设是所有学科专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教学团队建设滞后是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改革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2.4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制约“课程思政”顺利开展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深入,认为“课程思政”对于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教育教学用处不大,直接造成大学生课程改革参与度偏低,制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针对对象大多是教师,在高校的官方网站、校宣传栏及专业班群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与价值宣传不足,缺乏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优秀案例的宣传。高校仅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是不够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不断深化学生对新型教学理念的内在认知,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8]。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线教师的工作,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与安排,把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排除在外。在“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学生习惯性地将学习重点放在技能学习上,忽视教师对思政因素的阐释,无法发挥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

3 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综合性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高校应加强计算机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培养新型人才,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3.1 加强顶层设计,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理念护航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应正确认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时代价值,从高校层面加强宏观引导,为计算机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首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新规划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9]。高校可以对标市场岗位招聘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修订计算机专业育人计划与方案,明确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培养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其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虽然计算机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借助计算机专业教学载体,融入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社会责任等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理性判断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全面开展计算机专业系统教学,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工具,理性识别网络健康的价值观教育资源,联合高校传统思政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网络线上课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

3.2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促进思政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一,授课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属性有机选择信息技术。每一门课程、每一模块专题教学内容都有其独特的逻辑体系与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价值观教育嵌入适合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中,提高教学效率。其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元化发展。PPT课件是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有利于系统传授教材内容,但灵活性、趣味性不足,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多使用音频、视频等元素弥补PPT课件的不足,在视频学习资源中有机添加价值观教育内容,促进计算机教学德育价值的发挥。其三,优化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应在计算机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中增加价值观教育,更新考试题目的设置。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价,平时成绩考核重视对基础技能的评价,期末考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不仅有利于学生基础应用技能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推动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

3.3 强化教师培训,打造专业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有效落实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专业能力[10]。首先,重视高校计算机授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提升。高校可以组织计算机专业授课教师分批定期学习“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明确“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同时要求教师进入计算机类人才招聘市场,了解市场对毕业生能力要求,认识到塑造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紧迫性,提升一流教师课程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其次,加强高校计算机授课教师思政育人技能培训。一方面,高校可以派遣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代表去上海“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学习优秀的课改经验,结合本校专业发展特征适应性地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课程思政”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主题论坛,讨论计算机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引导教师挖掘信息技术育人内容的思政元素,探讨价值观教育在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内容中的呈现方式。

3.4 重视学生参与,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书育人是高等教育办学的根本任务,提高育人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标。大学生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高校规模最大的群体,“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高校应重视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计算机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对此,高校应加大“课程思政”理念在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深化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内在认知。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钉钉群及院校公众号等信息化渠道分享以“重视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相关文章,上传一流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经验,以签到的形式保证阅读量,深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还通过课堂交流讨论“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代表参与教学评价,帮助教师从实践层面及时更新、改善教学方式,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高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改革效率。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课程教学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