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大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2022-02-26杨兆贵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2年1期

杨兆贵

(澳门大学 教育学院,澳门999078)

本文研究澳门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施情形,是属于质的研究。笔者是此课程里的一名教师。笔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即是参与型研究者[1]。作为参与者,笔者亲身经历成为研究材料;这些材料弥足珍贵。作为研究者,保持研究所必需的心理和空间距离。以旁观者角色来做研究,尽量做到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避免有主观的看法渗透其间,以免影响研究客观性。

爱国主义教育须由整个社会共同实践,其中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里的推动者主要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教育工作者是制定、设计、推动、实施者,是整个爱国教育的核心力量。澳门大学(下简称“澳大”)作为澳门唯一的公立综合性大学,配合政府政策,顺应社会爱国潮流,重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责无旁贷。澳大在中联办、特别行政区政府指导下,成立中国历史文化中心,旨在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培养澳门本地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传播与推广的骨干力量;向澳门社会特别是澳门青少年推广中国历史文化,并促进中国历史文化在葡萄牙语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藉以促进和提高澳门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除了设立该中心以推动爱国教育,学校其他院系如中文系、历史系、教育学院(下简称“教院”)中文教育专业课程(下简称“中教”)等也设置相关课程,以直接或间接或浸润等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输爱国教育。本文的重点是介绍澳大教院中教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及其实施情况。

澳门大学的前身是1981年由黄景强、胡百熙和吴毓璘等创办的私立东亚大学。1988年澳葡政府通过澳门基金会收购东亚大学,进行重组,成立澳门大学。1989年澳大设置科技课程、教育课程、法律课程、公共行政课程,1990年新设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社会科学院,1991年又增设法学院、教育学院。2006年9月1日澳门立法会通过《澳门大学法律制度》《澳门大学章程》,澳大成立新的管治架构,以校董会为最高管治组织,代替政府直接监管该校。

教育学院是澳大下设的一所学院,现设置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课程,没有学系。学士课程包括中文教育、英文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六个专业课程。在六个课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中文教育。中教课程分为三部分:中国文学、文献专业;教育学专业;大学通识(主要是博雅教育)。每部分学分大概各占毕业要求120分的三分之一。易言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最密切的中国文学文献专业的学分约40。这部分课程的必修课包括:中国文学发展与教育I,中国文学发展与教育II,现代语文与教育,古今汉字的教与学,历代散文与教育I,历代散文与教育II,文言语法修辞教与学,学科教学法I(中文),学科教学法II(中文),诗词曲赏析与教学,中国思想史与教育,《论》《孟》与教育,共12门(36学分)。另外,有一些选修课(学生只须选一或两门),如明清小说与教育等。这些课程包括文学史、古今汉语、散文、诗词、《论》《孟》与思想史。其他课程中除小学教育设有“诗文赏析与教学”外,就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了。可见,教院设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不普及,至少没有全覆盖。在六个学士学位课程中,只有中教课程设置较多。中教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到中学当中文教师。

爱国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和精华,而爱国又推动民族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孕育爱国主义,弘扬传统文化更能继承、发扬、光大爱国主义。[2]在大学教学中,要切实发挥课程、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运用科技设施,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融入教育全过程,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尤其是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课时,更应尽量突显爱国主义主题,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爱国情操[4]。

近20多年来,学界热论国学。学界对国学、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虽有不同看法,但多认为国学涵盖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文章学、小学,以及国学相关理论等。[5]经、史、子等是否就是国学、能否代表国学,民国以来尤多争议[6],但笔者以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在经、史、子、集四部里,经(主要是十三经)、史(主要是二十四史)、子(尤其是先秦汉代子书、佛教、道教、宋明理学)及其所记载、反映的学术思想,历代相关注解,应属于国学部分。至于“集”,则汇集了古典文学最优秀的作品。国学代表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精华,它经过历史的淘汰与筛选,传诸久远。它所载的精神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历史方向与精神命脉。最能反映这种精神的应是儒家。[7]儒家提倡的诚信、爱敬、忠恕、廉耻、和同[8]、刚健进取、不畏困苦、中庸淡静等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德目。本文探讨的澳大教院中教课程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其教育,虽然大部分课程不能直接归入国学范围,因而不能以国学称之,但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其与国学的关系特别是与儒家学说的关系,对于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强化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有裨益。

一、中教面临的问题

(一)中教课程课纲及课程内容贫乏

中教有12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它包括汉语(包括传统的小学一点知识)、文学(散文、诗词、文学史)、国学基本文献《论》《孟》、中国传统思想。下面简介这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纲要。

“中国文学发展与教育I”“中国文学发展与教育II”是介绍先秦至近代每个时代的文体特点、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等。“历代散文与教育I”“历代散文与教育II”是从《古文观止》中撷取一些散文篇章加以讲授。“中国思想史与教育”是介绍先秦、汉代思想、宋明理学。“《论》《孟》与教育”介绍孔孟思想,教师从《论》《孟》中介绍重要篇章,希望学生能对孔孟的儒家思想与教育精神有如实的理解与真切的体验。

中教传统文化的课程少,远不能符合它作为专业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课程少,即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至有缺失,使之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如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科技等,都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缺少了它们,不仅仅是内容不足,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体系性不足,难以反映传统文化在整体上的高度。

(二)师资错配,良莠不齐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深浅多寡,除了与课程设置有关,也与师资有关。截止2019-2020学年,中教有六名教师,其中三名副教授,三名助理教授。从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来看,有些与中教的关系极少:曾有研究经济的,有研究教育的,有研究中文教师问题的,其他三名都研究中国文学文献。

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集中在“核心课程”上,即澳大的必修课。既是必修课,便可备一次课“终身受用”。因而这样的必修课、核心课多是一二十年前的“老本”,遑论非核心课、非必修课了。不少教师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工作上,而是为教育部门提供报酬颇丰的兼职。教学以必修为主,精力以兼职为主,教师在中教传统文化课的投入不够。

(三)教学方式机械化,学习内容浅显化

由于有的教师把心思放在服务上,中教文化课的讲课遂不免生硬、机械,照本宣科,如此教学哪能有激情,哪能吸引学生,又哪能突显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教学方式机械化,与当前强调教学模式、教学法创新的要求脱节,学生也没有学习兴趣。

教师既没有使命感,又没有兴趣,更没有“钱途”,精力投入少了,教学资源的组织和运用也就成问题,有的把其教大一大二的汉语知识重新整理,加上一些香港中学中文课文,就当成新课程的教材。有教师认为学生毕业后会当中学教师,于是拿一些程度浅的中国文学史教材来教。可见,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极其浅显,这些教学内容根本达不到作为一门本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四)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或祖国)的热忱不够

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而言,学科出身是必要条件,但对于一些通修课、公共课,专业之外,更需要强调是对所承担课程的“情感”,特别是对课程肩负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认同,并由此产生的敬畏心与责任感。因此,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初心”。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甚至没有“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之语),只是想通过自己拥有的大学教师职位、名衔,沽名钓誉、赚取外快,如果对祖国及其文化没有热情、缺乏忠诚,只是将其视作晋阶工具,这样的传统文化,用钱穆先生的话来说,真正就是“国故”——已经死去的没有生命力的一堆材料而已[9]。更有甚者,虽然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也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其内心充满着“反中”“仇中”,与“台独”“港独”或眉目传情,或公然走近,这样的人是难以担当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主讲。

二、中教教学个案研究

中教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少,部分教师没有教学热情,师资专业不配对,然而,执教“诗词曲赏析与教学”与“《论》《孟》与教育”的教授甲与教授乙,对教学包含热情,具有强烈的传承文化使命感。下文以这两门课内容为例,说明他们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国学),以期薪火相传。

(一)“诗词曲赏析与教学”内容及特点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诗词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大文学而言,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更深入。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学即人生,人生即文学,人生文学化,文学人生化,两者相互交映。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史贯通,文以辅史,史以明文。[10]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历史、思想、社会等。因此,文学不只是普通学者眼中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的总名称而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然入门。

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教授甲的“诗词曲赏析与教学”包括:讲授历代韵文文体发展;讲授每个时代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借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以阐扬传统文化的精神。甲教授选讲《诗经·破斧》、屈原《楚辞·东皇太一》、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及唐宋一些名诗人名诗篇等。其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爱国精神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融入经学,颂述元圣,灌输忠公体国精神

作为韵文的鼻祖、经典代表《诗经》,是必读的文学经典[11]99-151。然而它不只是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经学之作,而且是周公用以制礼作乐、治国平天下的著作。[12]教授甲在讲这门课时,首讲《诗经》,从韵文源头入手;介绍《诗经》是经学、文学相融之作;选择《豳风·破斧》来讲授。《破斧》是首歌颂周公东征之诗。[13]周公是我国信史里最重要的历史人物。[11]83周公七年的功绩,其中制礼作乐为中国传统礼乐、思想、文化等方面奠下坚实的基础。[14]甲教授选讲《破斧》,向学生宣扬了周公爱国(周)忧民、忠公体国、大公无私、临危不惧、大智大勇、深受百姓(包括战士)爱戴的伟大形象[15]。

2.融入史学,讴歌史公,灌输忧国忧民之情

本门课选了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史公是我国第一位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汉代、先秦大多文、史、哲不分家,史公是其中佼佼者。他是西汉“山西”人,其九世祖司马错是秦国将军,有“高上勇力”之风。司马迁因同情“山西”陇右军事世家李广之孙李陵[16],替他说话而被武帝处以宫刑。这篇《悲士不遇赋》应是作于他写《报任安书》之后[17],揭露当时专制淫威下“美恶难分”:只讲穷达,不理是非;只论成败,不分善恶;赏罚不明,压抑人才。通过讲解,讴歌史公忧国忧民之情、坚持“恒克己而复礼”“将逮死而长勤”的理想。

3.体会诗仙、诗圣壮游之诗,培养学生热爱壮丽河山之情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富最灿烂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星光闪烁的大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其中佼佼者。本课主要选两位大诗人壮游之诗,李白、杜甫都爱好大自然[18],其中选讲杜诗《壮游》。这首诗写诗人年轻时游历吴越、齐梁等地,介绍姑苏台、阖庐丘、剑池石、长洲荷、太伯庙、鉴湖、天姥山、会稽、剡溪、丛台、青丘、皂枥林、云雪冈等名胜古迹。他描绘、歌颂这些地方壮美,如写自然风光的有“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等,写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如勾践、秦始皇、吴太伯等。把山川胜景与历史、故事连接起来,把自然界风光与人文历史精神交织起来,于自然中见人文,反映历史。

通过向学生讲解祖国锦绣河山,培养学生热爱壮丽河山之情,并从自然河川中体悟人文历史故事,把握中国文化的精萃“天人合一”,让学生了解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之一,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这对激发澳门学生想到内地游历、进而了解更多祖国自然、人文、历史、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很大作用。

“诗词曲赏析”一课不仅讲授韵文,而且融入传统的经学、史学、思想文化,在讲课中有机地阐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论》《孟》与教育”的课程内容特点

《论语》《孟子》不仅是儒家经典,而且是十三经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典籍,后被选入“四书”,更成为古代文人士子必读的经典。教授乙讲授“《论》《孟》与教育”,其内容特点有以下几点。

1.讲授孔孟的崇高人格,阐述其思想意蕴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圣人是不同思想学派的理想人格。他俩被尊为圣人,其原因包括:他们好学乐学,不知老之将至;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不断修身进德,以期至圣,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后代士人学习的典范;孔子开创私人教育,传授传统知识,他们继往开来,使中国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他们关心家国大事、天下、百姓命运,追求大同社会等。他们的思想学说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道德完善主义,完全站在人类共同体的角度,“以人弘道”。

孔孟有崇高的德行,不断学习的热情,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榜样。这在现代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全民(包括大学生)素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有极大的鼓励与示范作用。孔孟崇高的人格,还表现在他们爱国情操。虽然他俩都有天下观[19],但是他们没有狭隘的家国观念。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自己祖国有较深的感情。孔子五十多岁离开鲁国时的心情是“迟迟吾行也”,因为这是“去父母国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既有热爱母国(鲁国)之情,又有天下观,两者不矛盾:他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天下有道”(《论语·季氏》)。他提倡“孝亲敬祖”“忠君爱国”“用夏变夷”“大一统”“尚气节”等主张,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孔孟的崇高人格、爱国主义思想,《论语》《孟子》有不少相关内容。讲授这一课程,从这方面多加介绍,对培养、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极有帮助。

2.阐述孔孟教育思想,古为今用

自19世纪以来,西风东渐,西风压倒东风。很多领域的理论都套用西方理论,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变化。学界提到孔子教育,就马上联想到“因材施教”。其实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止“因材施教”这一点,还有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德才并重、启发诱导、学思行合一等。教授乙花较多时间讲授《论语·学而》篇。《学而》不少章句记载孔子对教育的看法。

中教学生在《学而》上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除了可以通过整章阅读从而更深入地走进元典,亲近元典,并提升经典阅读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厚积与善择。而夫子本人的躬行实践更值得学生学习,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他好学乐学的忘我精神,拒绝不义的富贵,追求心灵的满足,在现代社会有重大的价值。

(三)学生学习成效

教的目的是为了把教师身上的知识有效地传授下去,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把学习的知识化为己有,成为对自己心灵、精神、德行、立身、工作等方面有用的知识。一个有效的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配合的结果。教的方面,是教师对教材充分准备(备课),有高度的教学热忱,对自己教授的知识如中国传统文化有高度的热情、热爱、信心,根据教的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合该班特点的教学法(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气氛;平时多做研究,提高自己在这领域的整体认知水平;与学生不断往来交流,从中获得灵感、回馈,提高教学效果。学的方面,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找相关论著以加深自己对课题的认识,课中认真听讲,既能学习做研究的方法,又能承习传统文化。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倘能遵循以上要求,一个极良好的教、学互动,传授与接收就能成功对接。学生既能学到教师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能培养、提高自己的爱国热诚,爱国内涵与日俱增。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积极与支持的态度,是对祖国的依存,对家园、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表现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热爱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等。修读过以上两门课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祖国的爱,可以从他们的学术报告内容、参加内地交流这两方面的成果体现出来。学生在修读期间所写的学术报告,单就其选题而言,就多与爱国主义有关。有的学生喜欢探讨遗民诗,有的学生对国家地理特别是家乡的风土物情产生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怀古诗或咏史诗。这些历史文学作品让学生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同理心。

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热爱,受不少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同情”,如他们通过修读传统文化课程,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比较深入。他们认识愈深,愈喜欢到内地去交流、学习、体会。澳大学生一般住在书院里,书院冬暑假都会举办交流活动。学院每年暑假也会组织学生到内地学习交流。不少学生报名参加到内地名胜古迹或高校交流,其中北京、西安、曲阜、敦煌等地是他们喜欢去的地方。这些地方历史悠久,文史底蕴深厚。学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走在祖国河山,留下深刻的感情。这就是他们对家国、文化的认同!

三、结 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一就是蕴含爱国主义。澳门一直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这几年邻近地区发生“反中”风波、暴动,对澳门来说,自当以邻为鉴。爱国主义需政府、民间上下共同努力,成效才更显著。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爱国教育的灵魂、领军人物,培养本澳中小幼教师的澳大教院同样应负起重要的责任。“诗词曲赏析与教学”“《论》《孟》与教育”的教授根据这两门课的特点,在讲课中融入国学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爱国热情。同时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层面,学习成效也较为理想。

通过以上总结,笔者提出这些建议:希望院校能正视中教的问题,能在大学教学框架下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完善课程体系;鞭策教师负起正面、积极传授的责任,加强师资队员建设,提升国学师资力量。教师应把传统教育教育与现代教育融合,运用现代教育方法,矫正功利成才观,讲授国学知识,灌输爱国主义,建立文化自信;也可以“课外读书班”形式补济课堂的不足,营造特有的国学环境氛围等[20]。这样,澳大教院中教才能对澳门传统文化、国学、培养爱国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打铁只要自身强,何惧外面风刀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