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省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022-02-26李鹏王天慧张鑫
□ 李鹏 王天慧 张鑫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工作,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息息相关。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转型发展的“领跑者”。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发〔2020〕14 号)的出台,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高度重视,也可以看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山东上市公司质量优劣势,寻求进一步提升之策,对于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实施“双循环”的战略背景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不仅是加大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特有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优势,有利于支持创新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2021年,我国“三新”经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增加值为19.73 万亿元,比同期GDP 现价增速高3.8 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25%,比上年提高0.17 个百分点。这势必催生出大量优质企业,既是上市庞大的后备军,也更需要资本市场为企业发展助力加劲。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还有大量传统产业企业,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将给传统行业整合带来重要契机。同时,登陆资本市场将为企业提供更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改造提升的机会,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更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主体,强化其质量建设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落实常态化退市机制,是降低宏观杠杆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举措。
山东上市公司质量整体情况
上市公司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过去30 多年中,山东为资本市场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上市公司,代表了山东省的品牌与形象。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山东省把推动企业上市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动企业上市,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升。山东省上市公司质量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上市增长较快,但盈利水平差异较大。“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21 家,占境内上市公司总量的四成多,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截至今年8 月底,境内上市公司总量279 家,居全国第6 位。但与此同时,山东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根据2019 ~2021 年 年 报,从净利润区间分布情况来看,净利润在10 亿元以上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从2019 年的28 家增加到2021 年的39 家,净利润在1 亿元以下的企业也呈现逐年增加态势。
上市公司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其自身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新经济逐渐成为上市主力军,“十三五”时期新增上市公司中,新经济企业占比近七成,近两年占比超九成。以山东省科创板为例,实现了科创板全国首批上市,目前覆盖了7个市,上市公司达19家。近年来,山东省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上市公司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部分企业虽已上市,但“董监高”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规范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公司治理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少数公司风险隐患较为突出。
上市后备梯队更加完善,但后备资源储备总量仍然偏少。排队及辅导企业存量由2018 年底的93 家增加到2021 年底的166 家,增幅达78%。2021 年,全省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已扩展到2000 家以上,重点后备企业500 余家。正在排队及辅导的“十强”产业企业和科创板、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均超百家;重点后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八成,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山东企业在资本市场逐步崭露头角。山东后备资源储备相对增长较快,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上市工作机制日益健全,但仍存在薄弱环节。省级层面设立推动企业上市专项小组,市县两级相应建立了组织体系。山东省政府与沪、深、港交易所均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省级层面设立金融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实施上市“倍增计划”“县域突破工程”,“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打通了上市“绿色通道”。虽然近年来山东省企业上市机制不断优化完善,但当前企业上市融资需求与运用资本市场能力仍然存在矛盾,各级各有关部门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运用尚有不足,对企业上市培育和扶持力度也参差不齐。
影响山东省上市公司质量的因素
对标粤、浙、苏等先进省份,2010 ~2020 年10 年间山东省沪深上市公司数量差距持续扩大,经过多方努力,近年来差距相对稳定,但上市公司总量和上市储备差距仍很明显。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上市公司数量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度相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分别对标硬科技和创业创新的科创板、创业板成为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地,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国新上市公司中占比约80%,是企业上市的主力军。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是影响上市公司增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2021 年底,我省高新技术企业2 万家,仅为广东的1/3。
山东省民营企业活力不足。民营企业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群体。据统计,目前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3000家,数量占比约2/3,近年来新上市的公司中民企已占到八成以上。山东省民营企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是上市公司数量落后的另一主要原因。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2 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我省入围企业50 家,比浙江(107 家)少57 家,差距较上年有所扩大;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发布的2021 中国新经济企业500 强中,山东占19 家,比浙江(61 家)少42 家,山东省民营企业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山东省资本市场氛围不够浓厚。从政策环境看,各级各有关方面对企业上市工作的推动和扶持力度也参差不齐。从企业自身看,有些企业也存在不想上、不敢上,不会用、不善用资本市场的情况。同时,我省创投、私募等投资机构不够活跃。截至2022 年8 月底,我省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管理基金数量3464只,管理基金规模3509.4 亿元,相比粤、浙、苏,分别 少了28674 只31474.1 亿 元、13360 只15429 亿 元、1475 只6826 亿元。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保持新上市公司高位增长。目前上市渠道很多,建议以股票发行注册制为契机,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上市、挂牌路径,合理选择发行地点和板块。中泰证券作为国有金融企业以及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投行专业优势,加大对“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不同板块。
挖掘培育优质上市后备资源。建设上市后备资源库是培育企业上市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建议各地建立企业后备资源库,夯实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基础。中泰证券及旗下股权投资子公司发挥好专业优势,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深耕新经济领域,积极发掘并培育具备科创属性的优质企业。同时,鼓励有实力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积极投资符合科创板、创业板定位的企业。
做大做强上市公司主业。提高发展质量,重中之重就是聚焦主业。建议各上市公司充分借助上市公司的品牌、治理、融资等优势,做大做强主业,争做同行业的“领头羊”,切忌搞乱投资、盲目跨界并购。注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入改革规范公司治理。高水平公司治理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建议国内上市公司把规范运行、提升治理水平作为生命线,不断提高竞争力,严格执行公司治理制度规则,加强治理状况信息披露,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议进一步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考核制度,督促企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
着力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目前,国家持续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超过95%的并购重组交易已无需审批,将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建议主业突出、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把握机遇,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纵向并购重组,进行产业链上下游优化整合,引导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实施横向收购兼并,与优势产业强强联合,推动价值链、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同时,防止“带病”并购,防范因引进资产质量不佳引发商誉减值、内控失效甚至财务造假等新的风险。
切实防范化解上市公司风险。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建议政、监、企三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提高上市公司合规经营水平。从地方政府来讲,落实好“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一企一策”着力化解股票质押、公司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做好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宣贯和培训,提高依法合规推进工作能力,督促企业敬畏法治、尊重监管。从监管部门来讲,切实履行好依法监管职责,落实“零容忍”要求,严厉查处信息披露违法、内幕交易、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法违规行为。密切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协作,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监测排查,积极稳妥应对化解上市公司重大风险。强化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的监管,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从上市公司来讲,落实好风险防范化解主体责任,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底线思维,不断增强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和自查自纠力度,切实防患于未然。出现风险的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主动做好风险化解。
强化宣传引导,优化舆论环境。近年来,上市公司负面舆情问题时有发生,对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上市公司提高敏锐性,及时有效发声,应对负面不实舆情。建议新闻媒体继续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防止资本市场领域对个别风险恶意炒作,传递资本市场好声音,弘扬资本市场正能量,为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