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困境及其超越

2022-02-26廖晓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办学高质量理念

廖晓衡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指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和战略转型,更加需要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指引。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探究新发展理念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对于建立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一、新发展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3]从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来看,每一个发展理念都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环环相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追求优质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目标的内涵式、整体性和可持续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行动目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客观规律,也有利于回应解决高等教育战略转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1.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中动能转换的助推器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大学的发展与进步。“创新发展是由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组合而成的综合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4]在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推动的外力主导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来推动规模发展,通过政策倾斜、重点投入来提升办学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外力主导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和普及化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数量扩张性增长和低层次的质量提升,但外力驱动模式路径单一、方式粗放等弊端日益明显,难以取得整体性、根本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由政策主导到自主发展的动能转换阶段,必须依靠大学自身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从而实现更高水平、更具特色、更有活力、更高质量的发展。因此,观念与制度的创新、体制与体系的改革,必然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的核心推动力。

2.协调共生是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的黏合剂

结构与功能紧密相关,合理的结构有利于功能的发挥,结构的改变直接导致性质上的差异。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优化,是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公平等的内在协调;而高等教育体系的功能耦合,则是高等教育实现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5]高等教育体系内在结构优化与外在功能耦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既要注重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要素的协调,也要突出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社会体系的有机衔接,让高等教育结构更好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自主调节,从而使高等教育功能发挥最大化,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6]。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必须更加重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统筹推进东西部区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

3.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风向标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强调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强化特色、突出优势,产生技术性变革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知识能力与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人才培养是有周期性的,要用未来科学知识而不能用“过时”的知识来培养未来社会的人,要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的灵魂。与人才培养一样,科研创新工作也需要深耕细作、久久为功。鉴于此,在对高校科研进行管理、对高校教师开展考核时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作为管理考核导向,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7]因此,高等教育评价不能急功近利、涸泽而渔,应该回归评价工作的价值理性,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秉承高质量、可持续的科学评价观。

4.开放合作是高等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必经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放合作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要坚持立足国内和面向全球相统筹,主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全球化是世界潮流与发展的趋势,不会因个别国家的“脱钩主义”而逆转。中国高等教育要主动融入全球化,积极推进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国际化办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追赶、超越和引领,以更主动、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站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在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应否定或削弱中国特色,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既要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高等教育的渗透,又要根据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对全球化的教育制度加以改造,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5.共建共享是高质量发展价值取向的落脚点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彰显发展的价值伦理与目标追求,从强调个体发展转向共同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高等教育共享发展致力于提升发展的普惠性,让每个个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强调人人都是建设者、参与者。高等教育的共享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人都是发展的主体,每个个体都应承担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广大师生来办大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刻把握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新特点”[8],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共享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二、新发展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实现普及化,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更新还不够,尤其是在坚持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还存在诸多偏差与问题,从而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还不够高。

1.创新发展方面:动能转换升级中自主创新驱动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由政策外力牵引向自主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升级阶段,但由高等学校内生力量主导的“自主性发展”还远没有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扎下根来,内生动力仍然处于“无根”的飘浮状态,[9]导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自主创新驱动不足。关键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的障碍,比如管理体制的僵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放管服”改革力度,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大学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还存有自觉与不自觉的习惯性依赖思维,改革创新的主动精神有所欠缺,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进展较慢。体制机制的弊端已经成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标志性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供给不足的根本源头。

2.协调发展方面:结构优化调整中统筹协调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构都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的,高校区域布局与学科结构带有明显的“政策强制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市场主体性”得以凸显,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强制性”与“市场主体性”的矛盾比较凸显,布局与学科结构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我国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在与国家产业结构、创新体系的对接中,特别是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存在明显短板,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从区域布局结构来看也明显不合理,近年来中西部高校发展迅速、进步很快,但与东部高校相比仍然差距明显。以2022 年刚刚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分析,共147 所高校入选,包括86 所东部高校和61 所中西部高校;新增的7 所高校,除了湘潭大学、山西大学在中西部,其他全部都在东部城市;新增40 多个学科中(不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中西部高校仅新增16 个。

3.绿色发展方面:教育评价中存在急功近利

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尊重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规律,强调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大学的人文情怀。但现实中我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人文主义弱化、功利主义盛行的趋势。一方面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被悬置。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注重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规格基本相同的同质性的“标准产品”,单纯注重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化发展,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异化为“文凭的持有者”。另一方面是教育评价急功近利。受政绩思维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政府强调短期效果,急于立竿见影,出台的政策大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未能致力于服务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需求。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形成了“科研成果数字化”“唯论文论英雄”等功利化价值取向,“五唯”现象成为顽瘴痼疾。功利化使得高等教育在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走向追求简单化与片面化的工具主义与效率主义。[10]

4.开放发展方面:国际合作竞争中不占主导地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美国“脱钩主义”阻挠,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正面临严峻挑战,在合作竞争中不占主导地位,使得高等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更加显现。一方面全球化合作受阻。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美国出台 《安全校园法案》,禁止中国(内地)公民获取攻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美国高校研究生,对国际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带来严重影响,延缓了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竞争不利。我国高等教育照搬苏联和西方的发展模式,一直在中学与西学的移植与调试、冲突与融合的二元框架中前进,本土优势特色还未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甚至过分依赖西方一流大学的经验模式和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竞争中明显不占主导地位。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明显不相称。

5.共享发展方面:资源配置中供给不足分配不均

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人人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权利,教育效率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无视教育公平、一味追求教育效率,必然危及教育质量。经过“211 工程”“985 工程”“双一流”等重点建设工程的推动,我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明显提升。但是少数大学办学水平和大学排名的提升,并不能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增强。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必须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全面提升。而现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整体发展的一大障碍。以办学经费为例,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清华大学预算经费高达317.28 亿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预算经费超过200 亿元,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预算总经费也均超过100 亿元,而大部分普通地方高校年经费预算不过5 亿元—10 亿元左右,相差数十倍。[11]

三、新发展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战略转型中的现实困境提出的治本之策,也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引领与实践路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努力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结构协调、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1.坚持制度创新与科研创新相结合,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大力推进以制度创新和科研创新为重点的系统创新,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以制度创新为关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阻碍是体制机制的固化,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的管理体制与制度体系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从政府着力,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简政放权的同时强化管理服务,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敢于“放得下”。其次就高校而言,应围绕政府放权的重点领域,在科研经费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工资薪酬分配等方面积极对接“放管服”改革,同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确保“接得住”。二是以科研创新为核心。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科研创新包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这是检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标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将“知识创新”的理念与思维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从“未来知识”的前瞻性着手,推动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方面,高校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充分运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从0 到1”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抢占引领未来战略发展的制高点。

2.坚持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相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调

统筹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一是优化高校区域布局,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振兴,首要问题在于破解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就需要在区域内构建起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从而实现集中优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办学。[12]换言之,中西部高校要主动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与新格局,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建立健全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的溢出效应,推动西安、兰州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联动发展。中西部高校要注重错位发展,强化特色优势,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来打造并培育办学特色,并以办学特色来削弱和弥补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劣势,从而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办学的比较优势。[13]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高校要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办好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进而形成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动态调节机制,[14]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3.坚持内涵建设与分类评价相结合,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导向。当前高等教育的评价改革,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注重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大学的人文情怀,努力创造一个良性竞争、有序发展的绿色生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15]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育人价值取向,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通过构建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身心素质。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追求和创新精神。二是建立分类评价的教育评价机制。实施分层分类建设评价,鼓励和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合理定位,凝练特色,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避免高校发展千篇一律、重复建设。高校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特色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强调效率优先、质量提升的教学科研评价,淡化数量指标评价,深化思想价值引领,坚持长期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4.坚持面向世界与扎根中国相结合,拓宽高质量发展的全球视野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正面临疫情和政治的双重冲击,要在危机中育新局、在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正确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探索构建在地国际化的新形态。一是主动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潮流。中国高等教育要善于把握全球化的趋势潮流,加强国际教育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防止国际交流“脱钩”。一方面要主动地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自觉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的平台和纽带作用,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服务于大国外交,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16]二是构建在地化国际合作交流新常态。在地国际化是对传统国际化的创新,积极创建本土化的国际性校园,大力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让学生不离开本国本校就能接受国际性教育和国际文化的熏陶,让国际化惠及所有师生。[17]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积极盘活现有国际化资源存量,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积极挖掘中外合作办学潜力,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院校合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举办线上国际学术会议和云端课堂,形成线上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常态。

5.坚持资源共建与成果共享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试金石”,把“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把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促进师生员工的发展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一是完善共建机制,走教育资源共享之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好、利用好,形成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盘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涉及图书馆资源、科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还包括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与理念等软件资源。[18]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从而实现名师名课在不同高校的共建共享。二是完善共享机制,让改革成果惠及全民。高质量发展成果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享有,要最大限度地让全国人民共享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在高校内部综合改革与资源分配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保护师生利益,调动师生积极性,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要切实加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改革决策水平,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办学高质量理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