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26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思政时代

杨 羽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将课程思政元素应用到新时代高校“音乐鉴赏”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其中的契合点,是当下“音乐鉴赏”通识课教学改革重点思考的问题。

1 “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

1.1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方面,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精髓,并将其内化为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始终。如在“音乐鉴赏”课堂上,应挖掘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天鹅湖》《保卫黄河》《命运交响曲》《梁祝》《革命练习曲》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形成美好的艺术源流,浸润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灵。

1.2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音乐鉴赏”通识课程中,把红色经典歌曲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因为红色经典歌曲的主旋律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其内容也多与时代背景相关联,如展现抗战时期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义勇军进行曲》,讴歌新中国建立的《歌唱祖国》,赞美改革开放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不忘初心》等歌曲。通过对这些歌曲的学习,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展示中国百年来的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

1.3 提升教师的创新精神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2]面对新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开拓创新,及时更新教学体系,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办法等教学要素,优化课程建设,修订“音乐鉴赏”教材与教学大纲,梳理“音乐鉴赏”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

2 “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2.1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综合素养

新时代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承载着传播时代知识、传播时代真理、塑造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教师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3]。教师应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先于学生接受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转变教学思想,才能对学生言传身教。“音乐鉴赏”教师要用心去体悟音乐作品,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精神价值、美感价值等思政元素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判断是非的能力。

2.2 编撰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案例库

教材是课程的介质,是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平台。“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选择或编撰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音乐鉴赏”教材[4]。除了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选用教材外,教师还要对选用教材或自撰教材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的排查,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发挥教材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牵引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应将课程思政元素编入“音乐鉴赏”的教学大纲与案例库建设之中。

2.3 思政教学内容模块化分类

“音乐鉴赏”课程教师在分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每个教学模块目标的设定要突出课程思政元素,并细化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扬州某高校“音乐鉴赏”课按照不同的音乐主题,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模块化分类,从中外民歌鉴赏、中外经典歌曲鉴赏、中外舞剧和音乐剧鉴赏、中国民族器乐曲鉴赏、外国器乐曲鉴赏等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音乐与生命”“音乐与爱情”“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国家”“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时政热点”等六大主题模块。

在六大主题模块中分别融入“励志爱国”“家国情怀”“改革创新”“文化自信”等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筑牢红色音乐熏陶的教育根基。比如对外国器乐曲鉴赏这一“音乐与文化”模块的学习,由波兰钢琴家肖邦导入,用他的人生经历引出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再将肖邦的经典钢琴作品《革命》与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对比分析,引出个人在民族危机和灾难面前做出的抉择,从而在其中渗透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等,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知晓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了解中华民族崛起之艰难。

2.4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应面向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自然贴切,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把“音乐鉴赏”课上成思政课。可以采用情景体验法、比较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对红色经典歌曲的兴趣并不浓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流行作品,再挖掘其中的红色主题来介绍并比较分析。如把2020年流行的“快闪”节目《我和我的祖国》与红色经典歌曲《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曲目进行比较欣赏,有机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在“音乐与时政热点”主题模块教学过程中融入有关时政热点的音乐作品,比如北京冬奥会的会歌,新冠肺炎疫情下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歌曲,激发大学生们内心的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

3 “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结反思

3.1 教学改革体系化

教师应尽可能有体系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案例库进行精心设计,吃透该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通盘谋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中的篇章布局和学时分配,循序渐进、逐步健全“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以避免“课程思政”教育的零散化、碎片化、表面化等现象。

3.2 教育资源主题化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需要任课教师努力挖掘的,通过梳理该课程相关知识点,从中提炼主题、建立主题案例库,每个主题案例库都选取与理论知识点联系紧密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对应不同的课程思政教育主题,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案例之中。

3.3 教育方式隐性化

“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元素要以启发性、感染性、哲理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音乐鉴赏中隐性化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如把斯美塔那的交响音乐诗《我的祖国》、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1812序曲》、西贝柳斯的交响音乐诗《芬兰颂》等列入“励志爱国”主题教育模块,收集与这些经典作品的资料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对它们进行专业鉴赏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

3.4 教育手段多样化

“音乐鉴赏”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手段应该多样化,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浸润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充分借助在线综合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使新时代大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参与者、获益者。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高校解决育人困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