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参考书目*
——评郭德宏著《中共历史探微》
2022-02-26汪兵
汪 兵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任何一门学科,随着其逐步发展成熟,大致在两个方面会取得很大的进展:一方面,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就是对本学科自身研究和反思的日渐深入。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后者的发展水平成为检验该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一门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要不断进行对于自身研究进展的反省与认识,还要把对这种研究反省与认识逐步建构成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资源。唯有如此,这门学科的研究及其学科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得以推进。由中共党史研究生发而成的党史学科作为一门历史科学也应该如此。并且,对党史研究进程或党史学科开展反思与认知的产物,既是开展党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把握党史学发展规律的一个有效路径。而回顾党史研究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党史研究历程,一批躬耕于此的党史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无论是在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的主体部分方面,还是在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的辅助部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共历史进程及其成果的认知。其中,在深化党史学基础理论研究时,就需要对一批重要党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开展评析,尤其是需要专门对这些党史学家的著作和论文进行深入研究。郭德宏先生(1942—2019)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一位知名党史学家,他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史研究者也曾对他的某些贡献作了简要评析与概介[1]。2019年,郭德宏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论文集《中共历史探微》。实际上,这也是郭德宏继之前出版的论文集《中共党史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集》(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探寻历史真相——郭德宏史论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之后的一部新研究成果汇编。通过研读该部论文集,以及结合郭德宏的学术研究贡献,笔者简要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郭德宏党史学研究思想观点及重要意义作一梳理。
一、学术研究领域比较宽广
党史学科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历史学的定位是党史学科的根本属性。因而,要加强党史学科体系建设,就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党史论著编撰的工作。首先,党史通史编撰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关党史的断代史、专门史、专题史等研究成果作为前提与基础,同样,要深化党史的断代史、专门史、专题史的研究,也需要党史通史编撰的研究成果作为有力的支撑。其次,党史通史的编撰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编撰水平也直接体现了一个时期党史研究成果的总体性检视。再次,通过对党史通史编撰成果的研究,既可以了解前人在这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涉及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新的观点,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与明确党史论著编撰的体例和体裁,不断提高党史研究著作的撰写水平。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郭德宏主要从事历史学理论和方法、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等研究,出版的著述比较丰硕。诸如,关于历史学研究方法著作,主要有《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关于党史人物研究著作,主要有与他人合著的《王明年谱》(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王明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动乱中的陈伯达》(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关于党史专题研究著作,就有独著的《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关于党史通史、断代史类的著作,主要有合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红军长征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关于研究述评类著作,主要有《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等。因而,在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郭德宏的整个学术历程时,可以看出,他的研究领域逐步得以扩展。并且,通过系统梳理他的党史通史、党史断代史和党史专题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新中国史)、中国现代史等研究成果来看,也很好地体现了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编撰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新世纪以来,郭德宏的学术研究领域在上述领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扩充,并将其研究的视角重点转移和延伸至1949年10月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比如,关于党史通史研究类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历程(3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等;关于党史、新中国史专题研究类,主要有:独著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与他人合编的《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专题讲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合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我与“五七干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有关党史人物研究类著述,主要有他独著的《澎湃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和《澎湃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主编的《王明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和《王明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等。总之,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郭德宏的学术研究领域比较广泛,所取得的学术成果非常丰硕。一方面,说明了郭德宏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学术研究发展的时代脉搏,通过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党史研究以及党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与他的特殊人生经历和勤奋程度有着很直接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前期,他先后在《红旗》《中共党史研究》杂志担任编辑,1996年又调至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从事党史宣传、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这种人生经历,无疑对他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并且,张静如与欧阳奇2011年曾撰文从关于史学理论的创见、关于不同时期历史的新论、关于历史人物的深思三个方面对论文集《探寻历史的真相——郭德宏史论集》作了中肯的评介[2]。2015年,张静如又指出:“与老郭认识多年,他的著述甚多,而且常有新的见解。本文(指2011年所发表的书评文章)只是对他这本文集的评论,未及其他,如关于刊物的专著、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等,都显示出他的才能。”[3]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褒扬仍可以适应于对郭德宏《中共历史探微》一书的评价。
二、注重党史学科建设思考
当然,要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和推进党史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对于党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研究,还要提升党史研究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以及注重相关学术团体的建设工作。因而,郭德宏在《中共历史探微》的第一部分“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就选编了5篇代表性的文章,分别是:《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目前中共党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共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人物传记撰写四题》《中共党史工作者的素养》。总体来看,这5篇力作都涉及到党史学科建设的中心问题。比如,关于《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一文,郭德宏主要从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中共党史学的体系、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新世纪中共党史研究应该注意和加强的问题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应该说,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最先明确和系统地论证“党史学科是一门历史学科”学理观点的是张静如[4]。不过,在《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一文中,郭德宏却鲜明指出:党史学是一门带有政治学特点的历史学科,或者说,它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5]3-11。再如,在《中共党史工作者的素养》(未刊稿,系郭德宏1998年给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讲稿的一部分)一文中,郭德宏主要从具有正确的史观、具有良好的史德、具有良好的史才、具有良好的史学、具有良好的史识、有认真刻苦的精神等六个方面着重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史研究者。这不仅对处于攻读党史学位的硕博士研究生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就是对于从事党的历史、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的学者也颇具深刻的启发意义。
同时,郭德宏还强调了党史研究创新的问题。在《关于中共党史研究创新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主要从具有创新意识、开拓新领域、选取新角度、挖掘新资料等四个方面谈了研究者在党史研究中如何做到创新的问题。比如,关于如何挖掘文献史料的问题,郭德宏回忆说:“我与别人合写的《王明评传》(新版改为《王明传》),仅收集资料就用了七八年时间,直到国内的资料收集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动手,所以一出版就受到好评。”[5]31
此外,专业学术团体的成立和建设是深刻反映某个学术领域及其学科建设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因而历来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1980年5月,中国现代史学会在河南郑州大学正式成立。1997年12月,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郭德宏担任会长。此后,郭德宏每年组织召开中国现代史学会的学术研讨会议。自1998年开始,中国现代史学会每次都提前拟定一个交流主题(涉及到中国近现代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等),鼓励研究者积极投递文章,遴选优秀的文章结集出版。主要有:《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现代民众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现代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政党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目前,这个全国性的史学研究团体,已成为搭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专业建设机制以及联络广大研究者的重要平台。而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对于加强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6]。
三、力求追寻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来源于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对刘德的评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而通过20世纪40年代前期的延安整风,党逐步把实事求是从思想路线的层面转换成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方法论(包括治学原则和态度)。就党史研究来说,实事求是既是党史研究的方法,也是党史研究的根本遵循[7]。郭德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过程中,也一直强调和贯彻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与研究精神。
众所周知,王明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共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代表者,但对他在党史上的一些有益工作也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肯定。比如,郭德宏在1988年就发表了《王明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一文,指出王明较早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5]473。并且,在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的研究中,研究者也要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只有在研究中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才能不断解放思想,突破党史研究的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束缚[8]。此外,既然党史学科是一门历史科学,就要注重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研究中,我们也一直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但长期以来,由于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内容理解上出现了教条化、简单化和口号化的错误倾向,使得研究者一方面把唯物史观直接理解为“阶级斗争”,另一方面,把唯物史观搞成了“神秘化”,不能全面、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在涵义和逻辑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史学界逐步矫正了此前教条化、简单化和口号化的错误倾向。郭德宏在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于2009年《史学月刊》第11期发表了《论民众史观》一文。关于写作此篇文章的背景,他深刻指出:在中共历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很多学者往往以领导人的论述、领导机构的决议作为评价事件和人物的标准,而丝毫不考虑群众的意见,因而往往并不符合实际[9]。应该说,这一重要思想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内容的认知。这不仅是郭德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直接体现,也凸显了他长期深入钻研唯物史观内容而提出的真知卓见。
总之,郭德宏的论文集《中共历史探微》是一本好书,无论是关于党史人物、党史事件等历史史实的研究,还是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党史人才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方面的思考,都给研究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党史指明了方法论的路径。目前,党史学界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评析党史学家对于党史研究的贡献时,既要点明其党史研究的个性,也应该探究其治学方法以及党史教育思想。在深化党史研究以及推进党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党史研究的学术史工作[10],还要加大研究与评析知名党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尤其要把这些知名党史学家的相关著作放在整个党史学史谱系中去审视、考察与评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认知和理解这些党史学家所提出若干观点的真正含义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