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文艺作品弘扬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2-02-26汪四红
汪四红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团结奋斗、上下齐心,取得了重大成就,给其他国家的抗疫斗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文艺作品在疫情发生之后,迅速以各种形式真实记载了中国在整个抗疫过程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优秀表现,显示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抗疫文艺作品所表达的中国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生动素材,有助于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1 抗疫文艺作品从未缺位,唱响“中国精神气”
在每次灾难发生时,文艺总是以特殊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中来。不管什么样的灾难,对于文艺来说都有着特殊意义,它们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特殊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这些灾难文艺会在灾难发生时对国家、社会产生特殊影响,甚至可以实现灾难中人们精神世界的重构和分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能抚慰人心的不只有万千医护人员的“最美逆行”,新闻记者带来的抗疫第一线“最准确消息”,军队及社区等工作者的严格防范,其实还有无数中国文艺工作者在特殊环境下,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创作的不同形式的优秀文艺作品,体现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勇气、担当、情怀与思想的力量。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给疫情中的人民送去温暖和力量,鼓舞士气,助力抗疫[1]。
1.1 抗疫文艺作品对尊重生命、直面人性善恶的中国精神的准确表达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灾难面前,文艺工作者以一颗赤子之心进行文艺创作,唱响生命的赞歌,这是一流的文艺作品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底线。文艺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佳途径,文艺作品应当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文艺工作者守住这个底线既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好的艺术作品能呼唤人性,且是不朽的,它能实现跨地区、跨民族甚至跨国界交流,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朝气。
疫情发生之后,全国范围内以疫情防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产生,包括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各展所长,再加上互联网技术、自媒体传播的高度发展,真正能留下来的经典艺术作品,总能引发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共鸣,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能直面人性的善与恶,并具有彰显于世的真实性,“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灾难总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不能否认,其间也有部分文艺作品纯粹是“博流量”“蹭热度”,利用灾难为自己博取更高的关注度,所创作品空洞、浅薄、空喊口号,缺乏艺术感染力且不知所谓,是对灾难中人民生命的不尊重、对艺术的污名化,其本质是对文艺的滥用。在灾难中随意狂欢和喧哗的文艺,总是给人以廉价和轻浮的感觉,甚至陷入道德困境[2]。灾难文艺应当是“个体心灵的按摩师”[3],要将灾难所带来的痛苦通过感同身受的准确的表达方式和表意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将我们引入更深层次的对生命的凝视。
1.2 抗疫文艺作品中对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的思想动员
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造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无数中国人在这次疫情中迸发的共克时艰、勇敢拼搏的中国精神响彻云霄。他们用生动的艺术形式记录着生命的坚强和勇敢,守护着疫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颗心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还是业余的艺术爱好者都纷纷行动起来,再加上网络、电视、新媒体等的传播,中国特有的抗疫文艺激励、抚慰着正在遭受灾难折磨的人民的心灵。文艺工作者从疫情抗争的社会实践中寻找真挚动情、振奋人心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作为好素材,通过一个个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演绎了全民战“疫”、众志成城的铿锵足音,凝聚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面对疫情,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关注危难中的同胞的匿名者,依旧舍身忘我,拯救他人生命,让人们在困难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光辉。
1.3 抗疫文艺作品中对团结至上、协和万邦的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21世纪的这场“抗疫战争”需要全面国家动员时,政府再度诉诸“人民战争”的模式,“人民战争”的罕见能量得以重新焕发。在灾难面前,文艺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软弱的,但面对灾难,其对于唤起人们的自信心以及和灾难抗争的勇气又是极其重要的,文艺引导更多民众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工作者总是在民族危急关头发声,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更多的人民去感受灾难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温暖和力量。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的报告文学《长沙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真实记录了用生命奋战在一线的英雄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新华网、新闻媒体以及报纸刊物上迅速被转载和转发。上戏实验剧院公演的《护士日记》是国内创作的首部抗疫题材大型原创话剧,是上海戏剧学院首部以线上方式建组排练的舞台剧。《护士日记》从线上走到线下,开启抗疫艺术作品的传播先河,充分展现这场全民抗疫的现代“人民战争”本色和“团结抗疫”的大无畏精神。
西方许多文艺批评家发表了以中国抗疫为主题的文艺批评,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批评文坛上的奇异现象。部分文艺批评家认为中国取得抗疫成功是中国集权制度的功劳,他们无法体会中国在国家动员体制下“人民战争”的能量,中国政府与人民具有的同一性[4]。文艺批评家几乎都肯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世界秩序的走向,人类在疫情面前选择团结共渡难关还是割据一方,不同的选择会将人类引向胜利或灾难。在这巨大的灾难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2 抗疫文艺作品对思政课教学中“人民至上”中国精神的核心诠释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将“人民至上”作为我党非常重要的历史经验进行生动阐述,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政策宣传的重要阵地,讲好“人民至上”主题,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作用无可替代。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疫文艺要写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抗疫“人民至上”的精神面貌。中国精神总是在中国面临艰难困苦和伟大斗争的时候,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抗疫文艺作品对思政课教学中“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有以下三大方面。
2.1 抗疫文艺作品中“人民至上”理念体现思政课教学中对人民生命安全关切的认知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修课教学内容,对“人民至上”理念进行生动讲述。他指出抗疫斗争中所体现的“人民至上”理念是诠释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注脚。尽管疫情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党和国家仍然果断地提出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由国家卫健委宣传司指导、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出品的4集系列抗疫纪录片《生命至上》真实再现了抗疫前线国家援鄂医疗队创造的生命奇迹:方舱医院医患同舟共济,雷神山医院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普通百姓与武汉同心聚力、共渡难关的感人事迹催人泪下。《生命至上》总策划、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说,《生命至上》彰显了党和政府坚守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5]这部纪录片将会精编成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电影,并翻译成多种语言向国际推广,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抗疫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民至上”的理念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人民性,这也是当前党和国家重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这次抗击疫情的社会实践是一堂现实、鲜活、深刻、难忘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抗疫斗争中英雄先进事迹以及抗疫文艺作品中树立的典型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励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将凝聚了这个时代之魂的浓厚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掘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思政课价值,运用抗疫文艺作品中包含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等中国精神元素,引导大家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2.2 抗疫文艺作品中“人民至上”理念体现思政课教学中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决心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定的人民性,“一切为了人民,保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场战“疫”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对新冠肺炎患者全员收治、全费治疗、全域隔离,将降低致死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都体现出党和政府一切以人民为重的工作宗旨,这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这次疫情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唯一正确的制度选择。在抗疫中上至党和国家奉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下至人民群众响应号召走向抗疫的最前线,构建了最牢靠的人民抗疫防线。文艺工作者在这个特殊时刻,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在于明确了正确处理社会整体、群体、个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强化了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国家观念。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将抗疫文艺作品体现的中国精神、顽强意志结合思政课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相关理论准确传达,促进学生家国天下情怀的养成。在“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维度下,充分认识和发掘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思政课价值,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政治认知。
2.3 抗疫文艺作品中“人民至上”理念体现思政课教学中对中国共产党情怀的凝练升华
疫情中,服务人民群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国共产党人待人接物的最基本准则[6]。文艺工作者用中国美学精神努力挖掘抗疫文艺作品的特殊性和内在美,展现中国抗疫文艺作品的风格气派,是抗疫文艺作品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7]。吉林省抗疫题材文艺作品《我们是共产党员》以歌声传递真情,致敬所有抗疫英雄!抗疫文艺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文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赤子之心。社会是个大课堂,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运用好这些思政素材,诠释好党的初心和使命,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的决心。
抗疫防疫期间,安庆市文艺工作者共创作了专题艺术作品1 094部。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几乎涵盖了日常所见的所有艺术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导向作用,《共产党员做先锋》等原创歌曲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诸多新闻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安徽省文联、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艺”路同心抗疫主题作品展演在安徽省歌舞剧院举行,集中展现了全省文艺界在抗击疫情期间创作的戏曲、音乐、舞蹈以及淮河琴书、快板等优秀文艺作品,展现了医生的大无畏精神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等。丰富的文艺作品抓住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同时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8],文艺作品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散发出艺术感染力,凝聚起正能量,激起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抗疫文艺作品体现的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又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迈向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思政课教学要彰显中国精神的磅礴力量,引导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不负韶华,书写人生华章,一心一意跟党走。
3 结语
中国灾难文艺还有提升的空间,中国的抗疫文艺与疫情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和共时性,中国的灾难文艺通过提振民众抗击灾难的信心来服从社会的总体需要,其中,快捷、灵活、传播速度快的文艺题材更能发挥作用。对抗疫进行全方位表达,创造具有民族大义、人道情怀等中国精神力量的艺术作品是中国抗疫文艺的精神价值。优秀的灾难文艺总能站在人类精神和审美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人类对灾难的表现和思考。中国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继承前人优秀灾难文艺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让世界惊艳的优秀艺术作品。抗疫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伟大中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又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人的价值旨归,同时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