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析
2022-02-26王朴
王 朴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职学校如何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中职教师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自觉践行的问题[1]。“人体解剖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素养、探索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等思政元素内涵并实施教学,最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目标。现以“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视阈下中职护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
1 人体解剖学课程简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是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也是护生最先接触到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中有 1/3 以上的名词均源于“人体解剖学”课程,恩格斯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正确辨识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同时可培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培养临床护理中的肌内注射、静脉穿刺、导尿、灌肠等操作技能打下基础。
2 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及对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认知期望情况的师生调查问卷发现,国内同类学校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课程的整体设计、路径方法与载体、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规范还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探索[2,3]。同时,部分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培养的现象,护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和获得感均有提升的空间,还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细化。
3 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
3.1 制定课程思政标准
课程组以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宗旨,根据“人体解剖学”学科特点,参照护理岗位要求,邀请护理行业人员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以提高护理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将护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程素质目标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启发学生对人体科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将思政元素及内涵渗透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任务、设计思路、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
3.2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搭建包含思政教师在内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培训学习、观摩交流、教学比赛、项目申报、名师工作坊活动等形式,促进团队成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职业责任感的培养[4]。
3.3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标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包括微课、导学单、思政案例、思政视频、思政教学设计、作业等解剖学思政教学资源。同时依托学校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人体生命馆、标本陈列室、虚拟解剖台、课外实践等载体支撑课程思政的实施[5,6]。
3.4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因“人体解剖学”课程各章节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同,各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的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政教育。课题组经过研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主要培养护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仁心仁术的爱患意识及职业素养[7]。
例如,在学习第一章“骨学”内容时,针对我国许多城市出现血源紧张的社会现象适时进行思政渗透,以人体红骨髓具有强大造血功能、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黄骨髓会转变为红骨髓的现象说明适当献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从而鼓励护生树立无偿献血的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群众无偿献血的意识和积极性,适时进行仁爱之心及人文关怀教育。
3.5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组围绕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制订详细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其中教学内容分析主要从课程概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思政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融入手段等方面进行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则主要从课前导入、课中实施、课后提升三个环节实施。尤其要注重思政素材的应用和任务活动的设计,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溶盐入水的效果,避免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出现“两张皮”现象[8]。
例如,在运动系统颅骨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自行搜索学习“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相关资料;课中通过展示“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手拿颅骨模型的照片,引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颅骨;课后学生观看“喀喇昆仑写忠诚”视频,在撰写完成观后感时切实感受视频中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五名卫国戍边英雄的爱国情怀,加深对新时代中国军人忠诚与勇敢、担当与奉献、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的理解。从而为学生提高国防意识,更好地报效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3.6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现以“消化腺——肝”一节内容为例,介绍“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3.6.1 课前推送
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传“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事迹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将心得体会上传至平台。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激励,提升护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6.2 情境导入
通过某年轻患者实施胆囊结石手术的新闻视频,引发学生对胆结石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的探究兴趣,进而引发对新闻视频与课程内容的思考。
3.6.3 新知讲解
教师通过多媒图片、模型、3D动画介绍肝的位置、形态以及毗邻关系。以右侧肋骨骨折后可能导致肝破裂出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肝脏的位置。学生则利用模型或者3D数字人自主观察肝的形态及位置,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难。最后,以学生在自身及人体半身模型上指认肝脏位置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教师进行总结纠正。通过 “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知识技能得以内化。通过“肝胆相照”“卧薪尝胆”等成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也有助于理解肝和胆囊的位置关系。通过图片、3D 数字人、动画多维度展示肝外管道的组成以及胆汁的排泄途径,有效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护生通过探究胆结石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临床思维,同时增强了健康饮食的观念。
3.6.4 随堂测试
为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学习通平台上推送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效果,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对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讲解,从而巩固护生的知识和技能。
3.6.5 课程小结
在课程小结时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能对周围的人进行健康宣教,为实现“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不仅可促进知识内化,也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
3.6.6 考核评价
学生登录学习通平台,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课堂检测。教师可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在考核评价时注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综合应用。
3.6.7 课堂拓展
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假设您是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请制作肝胆疾病健康宣讲资料并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教。通过角色定位和任务布置,增强了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锻炼了其信息检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护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康意识,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3.7 思政教学评价
为评价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内容涉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学习测验、实践教学、讨论分享、小组活动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和期末考核。问卷调查则涵盖了教师素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思政资源、知识掌握、认知态度、情感体验、思政素养及实施效果九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政素养的达成情况,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4 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反思
新时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教学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中,从思政素养、育人意识、育人能力的提高,育人效应及育人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思政素材资源,同时注意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