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融入清廉学校建设的思考

2022-02-26莫锦荣

高教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医药思想学校

莫锦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它创造性地运用到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等实践工作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蕴涵丰富的廉洁元素,尤其是整体观、扶正祛邪、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治未病、标本兼治等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思想,对预防和防治腐败具有较好的现实价值,值得认真挖掘、整理、转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前,清廉学校建设成为高校全面从严管党治校的重要抓手,善用中医药文化蕴涵的廉洁元素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充分挖掘蕴藏其中的清廉思想、清廉方法、清廉人物和清廉故事,有利于提高清廉学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师生员工文化自信自强,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

二、中医药文化和清廉学校建设的内涵

(一)中医药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它发生发展过程中时刻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是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核心的,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中医思维方式。张其成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医者仁心、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可用“仁、和、精、诚”四字加以提炼概括,即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1]。这与中华文明重民本、讲仁爱、善和合、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清廉学校建设内涵

大力推进清廉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清廉广西建设的意见》,要求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实现校风学风一流、师德师风优良。广西教育系统进一步把党风优良、校风清明、教风清正、学风清新作为清廉学校建设的目标。党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作风,它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体现在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学校因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等原因,所形成的校风各不相同。教风是教师育人的风气,是教师职业状况和思想风尚的具体体现。学风集中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成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清廉学校建设是一项事关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系统性工程,倡导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取向,旨在营造党风优良、校风清明、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三、中医药文化对清廉学校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中医药文化蕴含廉洁文化元素

中医药文化和廉洁文化都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营养。中医药学蕴含着中国先贤们伟大的哲学智慧,构建了治病、治人、治国的有机体系,故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说法。中医药文化蕴含的理论思想与廉洁文化内涵高度契合、相融相通,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谨守病机的辨证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等核心理念,既可用于临床救死扶伤,亦可用于国家施政谋略[2]。习近平总书记在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国际交流、深化改革等很多方面运用过中医药理论、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中提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中医药文化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对清廉学校建设的价值

只有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对清廉学校建设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把中医药文化贯穿清廉学校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中医药文化对清廉学校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坚持整体观,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全程监督、师生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清廉学校建设工作格局。第二,坚持扶正祛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优良党风,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第四,坚持大医精诚,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第五,坚持治未病,抓早抓小,做实日常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第六,坚持标本兼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推动全面从严管党治校向纵深发展。

四、中医药文化融入清廉学校建设的具体思考

(一)坚持整体观,构建清廉学校建设工作格局

中医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界、社会环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外界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当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个体不能适应自然变化和外界的刺激时,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脏腑功能紊乱,就会产生疾病,这是《黄帝内经》最基本的病因观[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清廉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医药院校横跨教育和医疗两大系统,清廉学校和清廉医院是清廉广西建设七个单元的组成部分,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互补互促,清廉学校建设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坚持从系统、整体、全局高度谋划和推动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全程监督、师生全员参与的清廉学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清廉学校建设作为全面从严管党治校的重要抓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充分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统筹谋划、协调配合、有序推进,形成全校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扶正祛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素问遗篇·刺法论》认为急性传染病能做到不被传染,其根本机理就在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这是古人对正、邪之气的作用的精辟解释。扶正祛邪既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辨证用药的本质,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及结局的全过程[4]。这里所说的正气就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真气。中医学认为气是万物本原,是联系万事万物的中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扶正祛邪的中医文化思想对于当前的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正气作了强调,比如,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高校师生员工要涵养浩然正气,才能避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权力、金钱、美色、名利面前不为所动、不为所用。如何涵养浩然正气,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要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防止不良社会风气对自身的侵蚀。二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统筹思政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三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正气充盈、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校报校刊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和新媒体的管控,不断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网络舆论引导,主动研判和及时处置网络舆情。

(三)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优良党风

《黄帝内经》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提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晋代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清良不可信也。清代著名医学家喻昌总结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这些论述都指向中医治疗的是得病的“人”,凸显出中医的“温度”。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使之成为中医学鲜明的特点和优点。中医的天人合一、辨证施治、形神兼养、治未病等观念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5]。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对于高校而言,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办学治校实践中就是要以师生为本。以师生为本,既回答了高校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也回答了高校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一要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克服官气十足、衙门做派等问题,增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强化人文关怀,用心用情用力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二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牢群众观念,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把尊重师生意愿、汇集师生智慧、凝聚师生力量贯穿学校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充分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大学治理共同体,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大医精诚,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孙思邈认为,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摘自《大医精诚》)。大医精诚,就是要追求技术精湛、真诚待人并竭诚为病人服务,是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集中体现,旨在告诫医生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是对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要求。高校特别是中医药院校要充分挖掘大医精诚思想的丰富资源及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仁爱之心、扎实学识的德才兼备的医学生。一要营造清明校风。加强清廉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推动师生员工形成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崇廉尚洁的校园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清清爽爽的同事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和亲清师生关系。二要涵养清正教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准则,潜心教书育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练就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三要培育清新学风。引导学生勤奋好学,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遵守学习纪律,在全校形成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风气。

(五)坚持治未病,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认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高明的医生防病于先,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有预见性地予以调治,而非等到病情发展变化后再去医治,及早预防和治疗,才能掌握战胜疾病主动权。《韩非子·喻老》中记录战国时期扁鹊为蔡桓公诊治未发之病的故事,治未病乃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采取预防或者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提倡要未病先治、有病防变、已病防渐,病愈防复发,贯穿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诊疗原则,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日常管理监督中,敢于较真,注重日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体现组织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决不能坐看自己的同志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惩治腐败不是目的,只是减少腐败的一种手段,防治腐败关键还是要关口前移、重在预防、防微杜渐。一要坚持抓早抓小。以“上医治未病”思想指导践行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师生员工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树牢“底线、红线、高压线”意识。二要做实日常监督。强化日常监督执纪,严肃整治师生员工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真正把教育、管理、监督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出现的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倾向,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原则、平淡化庸俗化随意化倾向,使党内政治生活庄重、严肃、规范。三要强化重点监督。着力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加强对基建、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坚持专责监督、审计监督、专项监督相结合,聚焦制度障碍、机制梗阻问题,完善巡视整改和巡察监督机制,及时补齐短板,扎紧制度的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四要全面依法治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六)坚持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三不腐”

“标”与“本”是说明事物现象与本质的相对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标者为机体表面的症,本者为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证,中医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的主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认为“本”即为“阴阳”。治病求本是中医临床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运用有首辨阴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区别,最终都要治病求本,病症要缓解,病原也要根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要深化标本兼治,夯实治本基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者不是简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孤立的三个环节的排列,而是有机统一、环环相扣的,体现了内因和外因、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6]。“三不腐”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又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三者既同时发力,又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不能腐、不想腐是治本之策,但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通过不敢腐这个治标之策来惩治腐败,清除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形成警示震慑。与此同时,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扶正祛邪,达到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果,从根源上清除腐败。

高校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夯实治本的基础,又要敢于用治标的利器。一要严肃执纪问责。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通过敲山震虎、形成震慑,达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二要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管思想、管作风、管工作、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全面梳理、及时完善和修订制度,形成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制度体系,扎牢不能腐的笼子。三要强化思想教育。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依托“三会一课”、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警示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性。

五、结语

深入挖掘、整理、转化中医药蕴含的廉洁文化,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廉洁文化内涵,提升清廉学校建设质量。高校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中医药文化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联系工作实际,把清廉学校建设与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中医药文化整体观、治未病、标本兼治等理论方法在清廉学校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清廉学校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思想学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