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2-02-26马国刚
马国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山东 青岛 2665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应当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高校继续教育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立足继续教育实际,办好思想政治“关键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努力构建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育人体系,坚决落实好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继续教育”的工作指示。
一、开全开好思政“关键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把办好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工程”来抓,为新时代继续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力量。
(一)“开全开好”思政课程
高校继续教育要严格按照国家思政课建设标准,结合继续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开全开好”思政课程,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构建符合国家课程标准、遵循继续教育规律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一是着力建设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思政课程体系。“开全”思政课程是高校继续教育办好思政课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家围绕“怎样办好思政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各个教育层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学分课时、教务安排等作出统一要求。[3]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等[4],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5],为高校继续教育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思政课程提供了根本参考。高校继续教育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遵循国家思政课建设标准,重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其全面纳入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改造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作用。
二是创新构建遵循继续教育规律的思政课程体系。“开好”思政课程是高校继续教育办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培养对象与教学方式有其特殊性,应处理好其与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具体来讲,继续教育学生主要是已经在生产、工作岗位的在职从业人员,相对于全日制统招大学生,该学生群体年龄跨度较大、成分相对复杂、工学矛盾较为突出、思想多元且固化;同时,由于继续教育师生面临时间、空间的障碍,继续教育教学活动多采用在线学习与短期面授教学(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这客观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应从继续教育学生群体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符合继续教育规律的思政课程体系,重点打造“价值引领、文化铸魂、素养提升、先锋示范”四个模块课程,即以思政必修课程塑造价值,筑牢学生信仰之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修课程培根铸魂,把稳学生思想之舵;以职业技能类实践课程启智润心,凝聚学生奋进之力;以英模劳模事迹专题课程砥砺初心,熔铸精神之魂。
(二)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高校继续教育要探索建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让思政课更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一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教育学生大多数为在职从业人员,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和职业发展诉求也不尽相同,有着提升学历层次、获取专业知识、增强职业技能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继续教育要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在职从业人员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课堂上“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除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理论教学之外,还应更多地加入职业道德、法治精神、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形势政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在职从业人员的学习需求。另外,还要摒弃传统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多地构建“专题式互动探讨的线下课堂、自学式延伸拓展的线上课堂”[7],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换、师与生的角色转变,促成由“让我学”到“我来学”再到“我要做”的层层递进,提高思政“第一课堂”的亲和力。
二是切实加强思政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教学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目标实现和价值内化”[8]。高校继续教育学生采取业余学习方式,以半工半读为主,这种学习方式更有条件促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另外,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他们更多地想通过业余学习,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从这一方面来看,实践教学也更加契合在职从业人员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应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学历继续教育的在线学习平台上,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视频、网上讨论、在线互动等线上“动手”活动;在学历继续教育的线下面授或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场培训中,更多地用案例讲道理、用探究求真理、用互动促真情,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内辩论、主题演讲、情景演绎等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思政课教学“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9],通过思政课堂进企业、价值教育进班组、公益实践进社区,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增强思政“实践课堂”的实效性。
三是重点实施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为补充,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在地理分布上较为分散,难以组织集中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教学空间上的阻碍,扩大教学的覆盖面。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渠道、方式方法赋能[10]。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不仅要讲好线下思政课,而且要通过网络教学,讲好线上思政课,探索实施线上与线下交融、现实与虚拟联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思政“云课堂”,积极拓宽“面授+直播”“现场+虚拟”“互联网+思政课”等学习渠道,使思政教学工作充分“活”起来,提升思政“网络课堂”的吸引力。
二、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课程思政通俗易懂的描述,又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并非单纯增设思想政治相关内容,也不是新增几项实践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1]。高校继续教育要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着力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模式,将立德树人工作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
(一)坚持思政育人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一是结合专业类别、课程性质分类推进课程思政。不同类别的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其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不一样。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思政要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12]。由此,高校应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为基本载体,融入学校学科特点及优势,结合不同课程性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并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另外,还应分专业类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针对文史哲、经管法、教育、理工、农学、医学、艺术等不同专业课程,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主线,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2]。
二是深化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要充分彰显专业课程本身所蕴涵的育人功能,明确思政育人目标、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内容。针对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好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内容,要更加注重融入行业精神,用能体现继续教育学生所从事行业价值追求的元素,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使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之外,树立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要更加深入挖掘校本元素,以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著名校友等元素,厚植知校荣校的深厚情怀,增强爱校兴校的责任担当;还要更加充分体现课程团队的成长经历、学术造诣、思政水平,以教师的话语风格、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让课程思政内容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要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培训课程,让培训内容上出“思政味道”,邀请改革先锋、劳动模范进培训、办讲座,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讲出课程知识背后的创业历程、奋斗故事,涵养家国情怀;也可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举办培训学员“大学校园行”,加强学校文化传承;当然,还可以成立培训班临时党支部,与学校基层党支部结对建设,以支部建设统领思政教育,确保学员的组织生活不间断、党性教育不断线,有效解决知识、技能类培训与思政元素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另外,在思政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上,还要按章、节、知识单元等分层分级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深度融合,既不能简单生硬地“贴标签”,也不能出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而要促进两者交织交融、相辅相成,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得益彰。
(二)构建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高校继续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仅依靠专业课程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建混合式团队,激发所有育人主体的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协同配合、共同发力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
一是推动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和推动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胜任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的能力,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淀还不够、认识还不深。相比之下,思政课程教师拥有更为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以及天然的学科优势,由此引入思政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带动专业课程教师提升思政理论素养,还可以发挥思政课程教师的理论优势,找准育人角度,更好地把关审定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的融合,使挖掘出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做到专业的知识性和思政的思想性相统一,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二是鼓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行业企业专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提供大量来自于行业、企业的教学案例。这些丰富的案例极大地充实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对在职从业人员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针对学历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线下辅导”的教学模式,在建设在线教学资源时,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件的部分内容讲解录制,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个人成长的感悟;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场教学,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助力今后人生的职业规划,从而增强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三、培育铸魂育人“引路人”,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
在“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下,无论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还是校内外党政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党员骨干等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各类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落实好立德树人工作。高校要深入推动继续教育“全员育人”,抓好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打造高校教师育人的中坚力量,发挥好管理服务力量的“关键少数”作用,凝聚各方育人力量,着力提高继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巩固高校教师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地位
一是坚持“六要标准”,以身垂范育新人。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以及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中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13]。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2],把提升政治素养和师德品格放在突出位置,将教师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引导教师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要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扎实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涵养高尚的师德品格;要选树师德典范,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引导广大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是搭建成长平台,精心培育强素质。思政课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等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由此,高校必须重视培育思政队伍,着力提高育人素质。首先,要培育卓越的课堂教学能力,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思政课教师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搭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促进思政课教学能力提升。其次,要培育突出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活跃在“社会大课堂”中,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以“送教上门”的方式,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进企业、走社区、入部队,让教育教学、理论宣讲深入社会、深入一线,科学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主张,详细解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努力做理想信念的“播种机”。最后,要培育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制定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推动建设继续教育课程思政“金课”,突出建设特色,强化示范引领,为专业课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专业课教师育人素质提升。
(二)发挥管理服务力量的“关键少数”作用
一是优化思政教育队伍结构。在立德树人工作中,除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之外,校内外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服务力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少数”,他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高校继续教育也要充分彰显管理服务力量的育人主体作用。首先,校内外党政领导干部应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走进学生课堂、下沉工作前线,学期初要讲好“开学第一课”,学期中要参与校园文化、先进表彰等学生活动,学期末要组织好毕业典礼、传好思政“接力棒”,全过程地践行育人使命。其次,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高校教师通过屏幕与学生“见面”,校内的管理人员通过管理系统与学生“联系”,校外站点的管理人员则成为唯一和学生面对面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学校“代言人”[14],这就要求高校将校外站点的管理人员纳入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构建主办高校与校外站点的“育人共同体”,激发校外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校内外教育合力,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是提升站点管理服务水平。校外站点作为继续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继续教育教与学的延伸、管理与服务的延伸和品牌与文化的延伸,其工作形象、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继续教育的声誉和质量。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强示范性校外站点建设,将思政工作纳入到校外站点评估考核,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落地落实;要构建校外站点管理队伍成长体系,开展系统化、全流程的业务培训,使校外站点管理人员掌握高校的招生规则、教学规范、服务标准,树立正面的工作形象,成为继续教育学生“最信赖”的人;要坚持业务培训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建立主办高校与校外站点的“价值观共同体”,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使高校办学理念融入到站点的管理中、高校文化传统体现在站点的服务上,使校外站点成为支持学校办学、传承学校文化、传递学校价值观的“最美窗口”。
四、结语
综上,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胸怀“国之大者”,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实施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三个基础性工程,持续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政治合格、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