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南部高速正式通车运营
2022-02-26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文/图 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12月30日,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城际交通要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段至无锡段通车,意味着苏锡常南部高速正式从项目建设阶段转入运营管理阶段。为确保前后两个阶段的顺利过渡,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将工作前置,在做好运营管理理念和项目建设有效融合的同时,确保了项目通车运营后各项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以下简称“苏锡常南部高速”)既是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确定的支撑“三大战略”发展的地方高速公路项目,也是江苏省“十五射六纵十横”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十五射”的重要组成部分,沪宁间的第二条高速公路通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全长43.9公里,其中无锡段长22.43公里(含太湖隧道10.79公里),常州段长21.47公里(含邀贤山隧道1.47公里)。全线共设运村、太湖湾、马山、军嶂4个收费站及武进太湖湾服务区一对,由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于2018年1月开工建设,2021年底正式通车。
为确保苏锡常南部高速建设与运营两个阶段的无缝衔接,力争将其打造成新时代江苏交通的建设名片,全国交通领域领先的“示范工程”“品质工程”“样板工程”,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沪公司”)作为受托的运营管理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便选派专人全程跟进,在积极做好运营管理理念和项目建设有效融合的同时,确保了项目通车运营后各项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完善机制 提升筹备工作推动力
围绕项目开通筹备工作,宁沪公司以“鼓足干劲、科学组织、周密安排”为总要求,按照“三级管理”模式成立开通筹备领导小组,齐心协力聚智攻坚。经营层小组负责项目开通筹备工作的“顶层设计”;职能部门负责人小组,以部门为单位,列出“计划表”,并明确各部门在项目开通筹备各环节中的时间节点;现场筹备组则是收集现场工作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做好与建设单位沟通的无缝对接。通过将任务逐级分解,增强工作的“匹配度”和“透明度”,提升“责任感”和“紧迫感”,宁沪公司形成了上下一心“围着目标转、盯着任务干、保障迎开通”的浓厚氛围。
善谋勇为 寻求智慧管养新突破
苏锡常南部高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太湖隧道在太湖梅梁湖水域“一隧穿湖”,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水下公路隧道,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两侧行车孔单孔净宽17.45米、净高7.25米,穿行其中,视野宽阔,明亮舒适。隧道内设置了智能视觉系统和洞口距离提示特色标志,侧墙装饰有蓝、黄、绿三种色带元素,隧道顶部打造有3处LED可变景观带,交替呈现“蓝天白云”和“夜晚星空”主题,可有效缓解司乘因长时间驾车所引发的压抑、疲劳等问题。
作为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全国首条“未来隧道”示范工程,太湖隧道结合5G、北斗定位、光纤检测、多目标雷达跟踪、光谱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发出视觉疲劳唤醒系统、交通事件检测及预警系统、智能无极调光照明系统和隧道通风运营节能系统。同时,太湖隧道还依托隧道运营管理平台及聚合平台,凭借数字孪生技术手段,实现了隧道环境温湿度与风速的智能感知及人员定位可视化;火灾报警智能分析,交通事件、危险驾驶监控预警,重点车辆运行轨迹跟踪;车道信号灯、可变情报板、广播、通风消防、供电照明、人行车行横道门智能联动与远程控制;智能救援与沟通,交通事件确认与预案联动、交通事件路网衔接诱导、北斗导航及隧道气体检测疏散疏导。
然而,针对后期隧道运营管理既有可参照标准不足,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宁沪公司紧扣江苏交控“国内领先”的企业愿景,坚持先行一步、善谋勇为,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隧道管理先进经验,以“综合管养+智慧平台”为基础,探索“内外协同”的管理模式,积极打造“一体化”“智慧化”的隧道综合管理新标杆,努力形成高质量工程、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支撑的隧道养护、运营发展新格局。
统筹谋划 探索队伍建设新路径
优秀的团队是高效开展工作的关键因素。在苏锡常南部高速通车运营后的人员管理事项上,宁沪公司围绕降本增效,展开深入思考,统筹谋划,认真分析岗位需求,打出了“管理人员内部选拔+清障岗位和部分收费岗位人员外部招聘”组合拳,在合理降低用人成本的同时,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开展。不仅如此,宁沪公司还在现有员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外包岗位特点,制定公司外包人员管理规范,蹚出人员管理新思路,开拓员工队伍建设新路径。
苏锡常南部高速起自常州武进区前黄镇,跨越锡溧漕河改线段、常漕公路及新长铁路,与锡宜高速公路交叉后,经雪堰镇穿越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下穿邀贤山后进入无锡马山境内,穿越太湖梅梁湖后在无锡南泉接无锡环太湖高速公路。苏锡常南部高速建成后,将在沪宁间新增一条高速通道,可有效缓解沪宁高速通行压力,实现苏锡常三市绕城高速间交通自由转换,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对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具有引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