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纪念章背后的青年植树造林往事
2022-02-26李川杨宝光
李川 杨宝光
在陕西省延安市92岁老人马思恭的珍藏品中,存有一枚锈迹斑驳的纪念章。
虽然历经65年的岁月侵蚀,纪念章上仍可辨别出“陕甘晋蒙豫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纪念章”的字样,落款时间和地点为1956年3月1日,延安。
这枚纪念章见证了马思恭的青春岁月和一段鲜为人知的共青团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革命圣地的延安由于历代砍伐及连年战争,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上只有单调的黄色。
为了实现绿化祖国的伟大目标,1956年3月1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联合林业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延安召开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内蒙古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这场造林大会,共有来自全国25个省区的1200名青年代表出席会议。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作了《青年们!把绿化祖国的任务担当起来》的报告。大会通过《关于绿化黄土高原和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决议》《致全国青少年书》。
在马思恭的记忆中,大会过后便是声势浩大、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景象。在11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延安的5700多名青年代表扛着树苗、铁锹、头,拎着水桶,浩浩荡荡分途奔赴至延安杨家岭、宝塔山、清凉山、枣园等地,种下一棵棵载着希望的树苗。
那一年,马思恭27岁。作为延安青年积极分子,他专门从老家甘谷驿赶来,投入到这场几乎影响他一生的植树造林活动中。在杨家岭的水平坡上,马思恭用头刨坑栽树。一抬头,望见了离他不远处在植树的胡耀邦。
植树造林活动结束后,马思恭获得一枚青年造林大会纪念章,更令他开心的是因为表现优异,不久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实际上,这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青年造林大会。会上,中共中央发来的贺电要求“20年内绿化一切可以绿化的荒山荒地”,也成为全国青年继续开展植树造林的行动指引。
在陕西,省级造林指挥部迅速成立,并改每年春季造林为春秋两季造林。在延安,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团中央“把绿化祖国的任务担当起来”的号召,展开了热烈的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突击运动。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延安共造林19281.6公顷,零星植树672.7万株。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马思恭始终未忘他投身植树造林的初心。1983年8月,马思恭有机会重返杨家岭当年植树的梁峁上,当看到郁郁葱葱的松柏与折断枯死的刺槐形成了鲜明对比,树木稀稀落落,马思恭极为心疼难受。
从那时起,马思恭决心将枯死的刺槐一棵棵补种回去,并自己掏钱买树苗、挖坑栽种。这一干就延续了30多年。
杨家岭的沟岔山峁上,几乎每年春天都能看到马思恭的身影。在一张上山的照片上,马思恭身上系着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握在儿女手中。
马思恭女儿马春玲说,上山的路又陡又窄,近年来父亲年纪大了,仍要坚持上山植树,为了保证父亲的安全,就在父親身上拴上一条绳子。
马思恭说,种活一棵树其实非常不容易。除了自然生长死亡,还会有附近住户砍树当柴烧。这曾令马思恭非常愤慨。
2012年4月,马思恭曾给时任延安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马思恭写到,“1956年春,全国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时,胡耀邦带领与会青年和延安青年一起上杨家岭山植树造林,形成了杨家岭柏树林区。当时,我作为延安县甘谷驿区青年代表参加了造林活动,杨家岭柏树林区至今已有50多年,这几年我曾四次上山看护,发现树木长期缺少修剪管理,因此写信,恳请市上能重视林区发展现状,组织有效看护管理。”
之后不久,延安市委、市政府对来信批示,要求延安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落实办理,并对马思恭关心绿化事业表示感谢。后来,在杨家岭,又专门设置了“全国青年造林纪念林”纪念碑。
也正是因为有马思恭这样一个个愿为绿色山川奋斗的青年人前仆后继,自上个世纪末20多年来,延安市退耕还林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曾经黄色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成为绿色的秀美山川。
树密了,山绿了,闲不住的马思恭又扛起头到临近小区的210国道上栽植了400多棵行道树,在小区,马思恭自己买籽育苗,在楼前路旁种上了一棵棵花椒树。
当问及为什么这么喜欢种树时,马思恭说,1956年在杨家岭种树,当时不希望雨水冲刷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曾经的住所。如今再种树,似乎已成为单纯的喜爱,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生活习惯。
(本组文章均摘自2021年5月10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