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里的“太阳系”
2022-02-26熊晨伊
熊晨伊
“水星加一分。”
“天王星加一分。”
这可不是在进行什么宇宙知识竞赛,而是我们班以太阳系行星命名的小组正在踊跃比拼呢!
别看现在场面这么和谐,刚开学时候的乱象让我历历在目——
一年级的小学生们怀着好奇和期待第一次走进教室,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挑选好自己的座位,把姓名牌放在桌子的左上角等待上课。一进教室,高矮不一的学生和种类繁多的名牌起伏交织,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不光教师认人花了一番工夫,家长们的心里也忐忑不安。刚开学的一周里,我接过不下十通电话。有人问:“老师,我们来晚了坐到了后面,能换一下吗?”有人说:“老师,我们家孩子可不能坐在后面,集中不了注意力,这可不行。”一时间,家长们谈“后”色变,生怕自己的孩子坐“偏远”的位置。
我仔细思考了家长对座位怀有“执念”的原因:一是幼升小阶段,家长们难免有些焦虑,怕孩子不适应小学生的角色,总觉得离老师近一些,孩子就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二是家长们担心孩子听不清、看不清,遗漏课堂内容。
于是,我从教师的角度和当前教学现状出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第一,教室的每个角落教师们都能一览无余,孩子走神的行为和状态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第二,针对孩子听不清、看不清的情况,我特地与各科教师深入沟通过,也在最后一排实地调查过,教师在多媒体上所采用的字体大小是合适的,说话的音量在教室后部听起来也是清晰的。
这头刚打消了部分家长的担忧,那头个高学生的家长又开始抱怨了:“我家孩子个头比别人高,是不是总要坐后面?”家长担心孩子座位老是得不到变动,不利于视力健康和人际关系建立。
第一次排座位,不仅仅排的是学生们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地点,更彰显了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和管理能力。我心里早已有方案,班上46名同学,恰好23男23女,性别占比十分均衡,根据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将座位分为七个单列,每列六至七人是最佳配比。
既然身高是一个痛点,那就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从低到高按顺序站好,再将男生队和女生队插队混合,使46人排成一列,然后按顺序编号,第一列1—7号,第二列8—14号,第三列15—21号,第四列22—28号,第五列29—34号,第六列35—40号,第七列41—46号。如此一来,每一列学生都按照身高相近的原则落座,方便换座位时前后滚动。我又将1—7列顺序打乱,重新进行横向分布,保证教室的身高分布错落有致,看起来更加整齐美观。
终于,我们班的换座制度开始运行了,八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身高相近,前后滚动”。每周五的課间,学生以面向黑板为基准,桌子不动(除了最后一排的四张桌子灵活调整),自行换座。学生们收拾好东西,从左到右挪一列、从前到后挪一排,几分钟就能换好座位。
根据大家身高的平均程度,我们以太阳系的行星名称为每一列命名,学生很喜欢这一与宇宙有关的设定,无形之中增加了对本列小组的认同程度。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接下来的班级文化比赛中,一枚火箭冲向广阔星空图案的班徽脱颖而出;家长们还购买了许多有关太空的科普书籍投放到班级图书角,孩子们一到阅读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借阅。各科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根据不同“行星”的表现给予加分,学生都想为自己这一阵营多挣几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整个班级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慢慢地,家长们原有的一些疑虑打消了,毕竟,谁会不喜欢一个公平而秩序明确的“宇宙”呢?
责任编辑:曹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