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问题建构“有声有色”的课堂

2022-02-25寇志德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西关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设置知识点班级

◇寇志德(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西关小学)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热衷于“霸占”课堂,在讲台之上独自“演讲”,这不仅使教师在课堂上筋疲力尽,更让学生感觉到厌烦。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缓解了教师的体力精力,更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互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有问有答”,构建“有声有色”的数学课堂,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参与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体现整体性,指向单元主题

数学教学中,各堂课是具有关联性和阶段性的,而这些关联性和阶段性又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知识点,这个整体性知识点就是单元主题。单元主题作为学生学习的“龙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握课堂主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有一个“灯塔”指引方向,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强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如在进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紧扣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在设置问题时又要与教材相比有所变化。如,张三的妈妈钱包里面有74 元钱,她在下班回家时要给张三买香蕉和苹果,她在水果店买了23 元的苹果和37 元的香蕉,问这时候妈妈钱包里面还剩下多少钱?因为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100 以内的加减法,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道加法还是减法,然后让学生将得到的算式写出来。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其所列算式为:74-23=51,51-37=14,最后得到正确答案,妈妈的钱包还剩下14 元。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还能怎么解答,学生思考后得到23+37=60,74-60=14,因为是同时买的两种水果,可以先算出在水果店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是一道加法算式,然后用总钱数减去所花掉的钱就是剩下的钱。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有限,对问题的理解还不能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确定将问题指向单元主题的同时,又让学生多了一种思路。通过设置有效问题进行提问,既能让学生感觉问题贴近生活,又能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主题,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有效把握课堂知识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单元整体的设计,在教学中,要不断通过内容重组,帮助学生构建完善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体现出整体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重点,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在回答问题时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构建系统性,注重知识衔接

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而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对本章节所学内容加深印象,更要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记忆,这就体现了教师所设置问题的系统性。问题的系统性,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衔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进而形成整体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做到举一反三。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抛出一个关于乘法的问题,如,李四是一年级的班长,他要给班级进行分组,将班级分为7个小组,每组6个人,问这个班级一共多少人?学校要进行足球比赛,一共有9 个班级参加,每个班级派11 人参加比赛,问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得出两个算式:7×6=42,9×11=99,这样就对前面所学的乘法进行了简单的复习。随后教师将问题进行变化:学校要进行跳绳比赛,一共有13 个班级参加,每个班级派21 人参加比赛,问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对于新接触的问题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带着这个问题教师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教学。在教材知识讲解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回看这个问题,学生得出13×21=273。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问题的系统性。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后面的教学过程产生兴趣,使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他们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不能主动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也无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更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点的关联性。这样,学生在运用数学新知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设置层次性,凸显梯度阶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要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成绩,让问题有的放矢,这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不能让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也不能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感觉非常简单。因此,所设置的问题要凸显梯度,富有层次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如,教师在讲解完“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知识点后,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市中心商贸大楼高98m,学校办公楼高25m,问两座大楼相差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让班级中数学成绩中等的学生进行回答,随后得出答案98-25=73,这部分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可能不太理解,如果进行提问,他们可能答不出来,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随后教师提问:篮球明星姚明身高2.26m,张三身高1.53m,问两人身高相差多少?因为这个问题紧扣本节知识点,可以让班级中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得出答案2.26-1.53=0.73。因为这两个等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接着教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关系,以及在后面的学习中,如果碰到这类问题应该怎么进行解答。这样设置问题,能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努力思考,既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点,又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点的复习,进一步了解现在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而营造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层次相对较低,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借助有梯度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契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加讨论思考,这既能够体现出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关心,不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掉队,更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注重开放性,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没形成定式,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避免学生思维僵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顺利进行。

在“统计表”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完教材知识点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设置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张三的存钱罐里面有一些人民币,其中5元有1张,2元有4张,1元有8张,要从这个存钱罐中取走9元,问张三应该怎么取?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统计,从表中得出要取走9元,可以分为:1 张5 元和4 张1 元;1 张5 元,1 张2 元和2 张1 元;1 张5 元和2 张2 元;1 张2 元和7张1 元;2 张2 元和5 张1 元;3 张2 元和3 张1 元;4 张2 元和1 张1 元,通过统计表可以得出7 种情况。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解答时全面思考,从不同角度仔细分析,对题目中不确定问题进行探索,进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思考这种开放性问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在条件不固定和答案不固定时,促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有利于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开放性思维是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平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将学生置于开放性情境中,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引导学生学会转变视角,以更开放的眼光审视问题,让学生不断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产生对问题的顿悟,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尤其是数学这一门课程,原本就是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其自身的严谨、抽象固然有其对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但是当学生通过思维的开放和发散,顺利解决了问题之后,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之情。

问题是高效课堂的引擎,是提升课堂质效的关键。尤其是数学课堂,更离不开问题的加持。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起始,是学生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在点亮数学课堂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设置问题既要注意选取不同的“角度”,又要让这些问题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能掌握教材知识点,同时又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设置知识点班级
班级“四小怪”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