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员年龄造假荒唐事

2022-02-25

新传奇 2022年45期
关键词:雍正帝年岁仕途

明代大部分官员,包括吏部,视“讳齿”(改年龄)为公开化的现象。官员们大多入仕都改小了年龄,同年聚会时又互相报真实年纪来排辈分。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54 岁才中举,为了仕途,他把年龄“砍”了几十岁。

官员年龄造假在古代早已有之,花样和手段虽然多,但目的基本一致,即追逐权力。古代官员年龄造假屡禁不止,也反映出古代政府对百官监察的乏力。

疯狂的“讳齿”

明代大部分官员,包括吏部,视“讳齿”(改年龄)为公开化的现象。官员李乐在《见闻杂记》中写道:“本朝自嘉靖辛丑以后,大都减年入序齿录者甚多,至同年宴会又序真齿以。”意思是官员们大多入仕都改小了年龄,同年聚会时又互相报真实年纪来排辈分。他讽刺说,一人有“两齿”,“非天下大可丑之事乎”?

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考试考了几十年,考到54 岁才中举,如实填上年龄恐怕对以后仕途有负面影响,所以还没有当官,他就把年龄“砍”了几十岁。

雍正帝在批阅官员的履历时,也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大部分官员看起来都比实际年龄老。湖南邵阳知县的履历上写的年龄是53 岁,雍正帝回忆起之前见过此人,觉得他“不似五十三,似六十外人矣”。雍正帝于是让人调查了一番官员的履历,发现许多官员都谎报了年龄。

“官年”的学问

南宋时期,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政敌,说赵汝愚、朱熹、彭龟年这些人是“道学之人”,怒斥理学为“伪学”。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人杨万里,不幸成为被打击对象之一。

杨万里当时年岁已高,身心俱疲,不再恋权,他向皇上请求退休,说自己档案年龄虽然只有66 岁,实际年龄已经70岁了。古代有“七十致仕”的说法,也就是到了70 岁,不管当多大的官,都可以退休回家养老了。皇上也不想再折腾这个老臣了,准了他的请奏。

杨万里提到的“官年”,在宋代已经被官方默认,官员年龄造假之事不再隐晦,甚至可以拿到朝堂正式的文件里面来谈说。

南宋文史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宋代官员年龄造假几乎公开化,大部分官员均有“官年”和“实年”两个年龄。

“官年”就是指考中科举时所呈报的年龄,“实年”则是真实年龄。碍于当时较为粗陋的户籍制度和档案管理,政府不可能核准考生的真实年龄,只要父母乡里不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年龄,这就给考生谎报年龄提供了宽松的土壤。

“官年”伴随着官员整个仕途生涯,报大还是报小,有不少学问和讲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透露了考生把年龄报小的考量:考取功名后,乡绅权贵来说亲的不在少数,如果选婿的达官贵人一看这家伙四五十岁了,还能不能和我闺女传宗接代都是个问题,自然不会太愿意搭理。但如果把年龄报小一点,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了。

另外,不少考生考几十年都没有结果,宋代于是又有这样的规制: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未能及第、年龄在60 岁以内的举人,可别作一甲奏名,从宽授官职,称为“特奏名”或“恩科”。到了清代,恩科范围和频率变高了,皇家遇到喜事,心情一好,便发起恩科。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就是慈禧七十大寿时发起的恩科。官年越小,机会越多。正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催生了考生修改年龄的灰色行为。

除了科举,古代进入仕途的另一种办法叫“恩荫”。即皇亲贵戚、文武官员的子孙、异姓亲属乃至门客仆人等到了一定年龄,可直接补授官阶。不少世家大族见自家后代愚钝,走不了科举这条路,便把年龄改大,争取早日吃到官粮。于是就有了“举子减年,任子增年”的说法,就是说靠读书考试科举入仕者要把官年改得比实际年龄小,靠父亲“荫补”的入仕者要把官年改大。

失灵的纠察

战国末期,甘罗12 岁便跟随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担任少庶子之职。当时对官员的年龄没有限制,自然不存在年龄造假之说。汉代实行察举制,一时结党营私、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为了规避这种风气,汉武帝时期出台新规,取孔子所言“四十不惑”之义,要求年龄不到四十,不得察举,虚报年龄的行为就此开端。

到唐朝,朝廷为早慧的青少年设置童子科,规定是12 岁以下、能背诵一些儒家经典的“神童”,可以推荐到中央授予官职。面试合格的,便可提前进入仕途。这个制度的受益者颇多,裴耀卿因能背诵《毛诗》《论语》《尚书》的内容而及第;另外一名神童王丘因文章写得好而中童子科……童子科的设置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弊病同样明显,试者多假报年龄,舞弊严重。终于在唐德宗时,童子科制度被废止。

宋代出现了“串串”,也就是官员可以花钱找中介买通吏胥“改易脚色”,所谓“脚色”就是官籍档案。政府虽然一再强调“严治虚伪之罪、纵容之罚”,但实际上惩罚措施根本无法落地,因为这种行为已然成为上下默认的潜规则。

清承明制,官员年龄造假愈加肆无忌惮。雍正帝专门对虚报年龄作出批示:“朕览文武官员履历,开载年岁多有不实。或年岁本少而增之为多,或年岁本多而减之为少。”同时又下达谕旨,要求官员改官年为实年。但随着官僚集团的腐败加深,不管如何“貌阅”,如何禁止谎报年龄,官员或者“准官员”总能找到办法伪造年龄。官场、社会对这样的现象见惯不惊,相当于默许了,各种纠察手段早已名存实亡。

话说回来,以年龄取人的政策本来就存在争议。若考核、任用官员增加人品、能力比重,少一些年龄上的限制,也许会少一些“装嫩”“卖老”的荒谬官场事吧。不过,如果权力缺乏监督,不管多么严苛的制度都难落实,即便没有年龄限制,其他连锁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事实也证明,古代纠察官员的制度大都以失败告终。

猜你喜欢

雍正帝年岁仕途
雍朝戏事——从《活计档》看雍正帝与宫廷戏曲的发展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从借戏韬晦到节戏治吏——雍正帝执政前后戏剧理念变化及其影响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泥塑彩绘雍正帝坐像
黄河
后来我们在朋友圈里活得牛哄哄,可我更怀念在一起傻呵呵的年岁
仕途劫
萌萌哒的皇帝朱批雍正:朕就是这样汉子
东晋年岁,靡丽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