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迁移过程中与人类冲突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2022-02-25赵思桃孔芳菲田恬
赵思桃, 孔芳菲,田恬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上海201620;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600)
亚洲象是亚洲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物种,也是我国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亚洲象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和亚洲大部分区域,目前零星分布于亚洲的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越南、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及中国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亚洲象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该州地处21°08’~22°36’N,99°55’~101°50’E,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境内山高谷深,河谷交错纵横,山坝相间,地形复杂,为亚洲象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1 研究背景、思路与目的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经常发生亚洲象擅自进入当地村民家中及庄稼地里进行破坏,造成村民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亚洲象威胁到了人身安全。部分人会产生报复心理,对大象进行伤害,导致大象数量减少。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当地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人象冲突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甚至愈演愈烈。2021年3月,16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途径普洱、玉溪,直达省会昆明,直到12月9日才折返回原栖息地。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就人象冲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查询、检索相关文献得知,一些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利用的科研人员在亚洲象的分布与保护策略[1]、人象冲突的实质和现状[2-3]以及活动廊道的开辟与利用[4]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在一些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比如,部分关于建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果仅局限在村民对亚洲象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的认知与态度上[5],有的对生态廊道的概念、目的、规划、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保障体系、效益评估等进行了全面涉及,而恰恰缺少对建立生态廊道的实际操作进行表述[6]。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调查试图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象之间的新矛盾进行进一步探讨,希望在找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切实可行的新措施。
研究试图采用物理隔离的方法,构建生态廊道,以此减少亚洲象与人类的直接接触几率,实现人类和亚洲象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
2 调查地点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
选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为实地考察地点,走访村寨,查看现场,录像拍照并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了解情况。
2.2 方法
运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到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咨询并收集有关亚洲象现状及保护方面的资料。
3 人象冲突调查结果
3.1 亚洲象对人类的伤害
3.1.1 人身伤亡事件频发。近年来,亚洲象伤人事件频发,且逐年递增,同时呈现出人员伤亡数量在新分布区大于老分布区的特点。据统计,1991~2010年20年间,亚洲象共造成41人死亡、170人受伤;2011~2017年上半年的6.5年间,共造成30人死亡、153人受伤,其中,仅2016年1~6月,就造成7人死亡。2017年1~5月,死亡3人,重伤3人;2019年1~6月,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肇事近300起;2020年10月10日,云南普洱纳吉村村民遭遇野象袭击,当前人象冲突亟待缓解。
3.1.2 群众财产损失严重。亚洲象肇事造成当地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主要有4个方面:取食、糟蹋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损毁农田、农业基础设施;进入民房取食,损毁房屋、农机具、生活设施和交通工具;伤害家畜家禽。根据《云南省亚洲象保护暨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调研报告》以西双版纳州为例,1991~2010年间,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州取食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总计造成损失2.4万吨,取食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造成损失3.6万吨,踩踏、折断橡胶、茶叶等经济林木损失156.4万株,牲畜家禽损失1550头(只)。2011~2015年间,造成粮食作物损失70171亩,经济作物损失5139亩,经济林木损失497.9万株;牲畜家禽损失162头(只)。除以上损失外,还有大量的农具、田间工棚、房屋被破坏。
3.1.3 间接损失。除直接损失外,许多社区群众因亚洲象的威胁和危害失去了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机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近年来大量出现撂荒耕地、弃收经济作物、不敢采集食用菌和竹笋等林下产品等现象。同时,正常劳作时需要警戒放哨等也浪费了大量生产力。这些间接损失一直以来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也未纳入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范围。
3.2 人类对亚洲象的伤害
3.2.1 食物质量严重下降。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日趋活跃,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亚洲象的大部分食物正在由野生植物转为农作物,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这种食物正在成为严重危害亚洲象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6月,2头幼象因误食喷洒了农药的农作物死亡。
3.2.2 人类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亚洲象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除故意猎杀外,人类的生产生活设施等也对亚洲象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目前已记录到亚洲象因触电死亡5头,掉进人工水渠、鱼塘等受伤多头。为防止亚洲象损害,当地群众采取了放鞭炮、架设强光射灯等驱离措施,对亚洲象也造成了一定干扰,破坏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2015年6~7月,西双版纳境内就发生了3头亚洲象非正常死亡事件。
4 造成冲突的原因分析
随着近些年来人口的增长,热带作物(尤其是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区不断扩大,从而使亚洲象的栖息地面积急剧下降。根据《中国亚洲象生存状况及保护对策调研综合报告》, 亚洲象西双版纳活动区森林面积变化,1995、2005、2014年天然林是10970、10473、10157km2;人工林(人工林中的经济林)1283(1283)、4733(4639)、5549(5428)km2;无林地是3485、592、264km2。由数据可知,这些种植区面积的扩大,大多是以牺牲天然林为代价的,而天然林正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也就是说亚洲象的天然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少。
另外,在已建立的亚洲象自然保护区中,大部分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主要强调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森林火灾、毁林砍伐等,却忽视了为食草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在自然演替过程中,亚洲象最喜爱的许多竹林、野芭蕉林老化或退化,亚洲象原本可采食的林下草本植被逐步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林下可采食的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或生长不好、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亚洲象大量的食物需要,因此这些保护良好的天然森林,对于亚洲象来说,成为质量下降的栖息地,不利于亚洲象的正常生存。当自然生境无法满足生存需求时,亚洲象不得不在适宜生存的斑块之间迁移和觅食,途中偶然盗食人类种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尝到甜头后逐步形成了对农作物的依赖,从而大量取食当地村民的农作物,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综上所述,造成人象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亚洲象的正常迁移路径与人们生存活动空间形成重叠和交叉。也就是说,由于亚洲象生存所需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不得不去挤占人们的生存活动空间,反之亦然。
5 建立生态迁移廊道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设想如果能够控制亚洲象迁移路线,不让亚洲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是不是就可以减少人象冲突,从而更好地保护亚洲象,使亚洲象和人类和谐相处?由此可以提出建立保护亚洲象的生态迁移廊道。迁移廊道顾名思义,就是亚洲象在迁移中所走的道路,这一道路与外界相对隔离。如何使亚洲象按着我们所设想的道路进行迁移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到亚洲象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在早、晚及夜间,亚洲象会外出觅食,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亚洲象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亚洲象生活中水是必不可少的,会长途跋涉去寻找水源。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进30~60 kg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所以研究认为通过食物来引导亚洲象进行迁移是最好而且可行的办法。进一步设想:在迁移生态廊道周围种植甘蔗及其它草本植物等亚洲象喜食的食物。同时为了防止亚洲象偏离路线,在种植喜食食物外还应种植对亚洲象没有吸引力的植物种类,如辣椒等强烈刺激性作物。然后在外围建立大密度防护林,防护林的建立不仅能够进一步阻止亚洲象偏离设计路线,减少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而且还可以阻止一些人为捕杀、猎杀亚洲象的行为,更好地保护亚洲象。防护林外可以种植一些如玉米等农作物,保证象区群众的经济来源。这种分层次的种植结构就构成了亚洲象迁移生态廊道的雏形。
2016年6月,西双版纳州尝试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勐海县采用无人机长期对象群活动进行监测,根据象群活动情况采用手机短信、微信、广播等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组织群众避象。在无人机监测下,指导象区群众抢种抢收,实行象退人进,收到了良好效果。监测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无人员伤亡的较好成绩,象区群众实时掌握象群位置,恐象心理降低,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鉴于此,在防护林外还应建立监测站。生态廊道模式图见图1。
图1 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模式图
廊道模型选设原则:(1)设置在亚洲象熟悉并且适应的地域或者人为创建亚洲象的适生区域;(2)尽量避免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区域重叠;(3)地势相对平缓,适宜所选用植物的栽植;(4)所选择植物种类要经过林业专家的科学论证,要确实能达到疏导或限制亚洲象运动方向的效果;(5)廊道外要设立明显标识,防止村民误入其中;(6)应配备足量的管护员,做到及时发现廊道受损情况,并及时报告与修补完善,确保人象隔离,避免相互伤害。
6 讨论
从理论上来讲,亚洲象迁移生态廊道的建立可以很有效地抑制人象冲突。但是,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实地考察时发现,当地地形大多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势崎岖,种植面积有限导致经济并不发达。而亚洲象迁移生态廊道的建立往往会导致居民被迫搬迁,移民搬迁伴随着其它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亚洲象迁移生态廊道的建立可以结合国家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政策来实施,加大对亚洲象迁移生态廊道沿线村民的搬迁补偿力度;加强对亚洲象保护与防范及迁移生态廊道等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另外,西双版纳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世居地,在居民搬迁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当地政府应本着尊重理解的态度进行工作,切不能因此破坏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而影响到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