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输注时间间隔对重症创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2-02-25王汲文朱秀英张成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悬液凝血因子创伤性

王汲文 朱秀英 张成新

重症创伤性失血为常见危急重症,有病死率高、进展快、病情复杂、起病急等多个特点[1]。目前,输血是临床救治严重失血者的主要方式,以往常规性输血是以血浆、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等悬液输注为主,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限制[2],故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显示,严重创伤者在大量输血后具有凝血功能降低的风险,使出血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凝血功能异常发生概率较高,极易导致血液浪费[3]。新鲜冰冻血浆在特定条件下融化至少量冰渣时取出,离心移除上层血浆,遗留难以溶解的白色沉淀物为冷沉淀(Cryoprecipitate,CP),而输注上述沉淀物即为CP 输注[4]。CP 内含多种凝血因子,可预防凝血功能异常,故输注血液时辅以CP 效果更佳[5]。目前临床关于CP 输注时间尚无统一标准,且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重症创伤性失血者113 例,旨在分析不同输注时间间隔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我中心血站2019年1月~2020年11月113 例重症创伤性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CP 输注时间分成A 组和B 组,A 组(56 例):第1 袋RBC 悬液与第1 单位CP 输注时间间隔≥3h;B 组(57 例):第1 袋RBC 悬液与第1 单位CP 输注时间间隔<3h。A 组:男28 例,女28 例,年龄33~55 岁,平均(44.17±5.20)岁,15例颅脑外伤、30 例多发外伤、11 例肝脾破裂,失血量1 151.1~1 266.3ml/24h,平均(1 208.67±28.76)ml/24h;B 组:男27 例,女30 例,年龄33~54 岁,平均(43.26±4.95)岁,13 例颅脑外伤、32 例多发外伤、12 例肝脾破裂,失血量1 155.3~1 275.6ml/24h,平均(1 215.41±29.95)ml/24h。两组年龄、性别、创伤种类、失血量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存在严重创伤史者,且发病3h 内出血量超出50%血容量或者24h内丢失1 个自身血容量者;需要输血,且治疗前未采取相关抗凝干预者;受伤至入院20min~2h 者;年龄大于18 岁者;病历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伴显著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者;心、肾、肝等脏器功能显著异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处在无法复苏的临床状况者;预计生存时间<24h 者。

1.3 方法两组在入院后实施常规急救处理,即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予以有效吸氧,给予心电图、脉搏等多个生命体征监测,同时给予降压、限制性液体复苏、抗感染、手术等治疗。基于上述急救处理措施实施CP 输注(我中心血站制备),分别自200ml、300ml、400ml 全血中将血浆分离,制备有效CP,分别装至每袋1U、1.5U、2U,容量控制在20~30ml;将制备好的CP 储存待用,注意储存时间不可超过12个月;CP 输注前,选取血型相同的CP 放置在37℃融浆机内融化,维持5~10min;由输血科对CP 予以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输血责任人员取走,同时予以输注治疗。两组均为入院2h,且RBC 悬液的输注时间无差异,但两组CP 输注时间不同。输注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出血状况以及凝血指标变化等。

1.4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输注6h 的止血成功率、病死率。止血成功标准: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否则为未成功止血。对比两组24h 输血量(即RBC 悬液用量与血浆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essi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对比两组输注前,输注3h、6h 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即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检测方法:收集晨起空腹2ml 静脉血,高速离心,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指标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Bartlett 方差齐性检验与Kolmogorov-Smirnov 正态性检验,方差齐并近似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双侧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死率和止血成功率比较B 组病死率为1.75%,低于A 组的16.07%,止血成功率为96.49%高于A 组的82.14%(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死率、止血成功率比较[n(%)]

2.2 两组24h 输血量比较B 组24h 血浆用量、RBC悬液用量均少于A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24h 输血量比较(±s,U)

表2 两组24h 输血量比较(±s,U)

注:剔除死亡病例

组别 例数 血浆用量 RBC 悬液用量A 组 47 9.53±1.41 9.19±1.50 B 组 56 8.14±1.42 8.01±1.13 t 5.198 4.702 P<0.001 <0.001

2.3 两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输注前两组PLT、TT、APTT、P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输注3h、6h 的PLT 高于A 组,TT、APTT、PT 低于A 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输注前,输注3h、6h 凝血四项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输注前,输注3h、6h 凝血四项指标比较(±s)

注:剔除死亡病例

组别 例数 PLT(×109/L) TT(s)输注前 输注3h 输注6h 输注前 输注3h 输注6h A 组 47 39.50±8.68 46.28±5.09 55.16±6.11 29.78±5.21 23.56±3.35 18.62±3.98 B 组 56 38.62±7.31 56.12±5.27 63.87±6.54 30.02±4.69 20.61±3.18 14.30±3.56 t 0.559 9.586 7.283 0.246 4.576 5.812 P 0.578 <0.001 <0.001 0.906 <0.001 <0.001组别 例数 APTT(s) PT(s)输注前 输注3h 输注6h 输注前 输注3h 输注6h A 组 47 80.63±8.30 67.14±5.99 49.71±8.75 24.63±3.89 20.24±2.76 17.04±3.31 B 组 56 81.50±7.82 59.66±6.48 39.42±9.54 25.75±4.11 17.38±2.95 12.11±3.02 t 0.547 6.039 5.661 1.411 5.046 7.898 P 0.586 <0.001 <0.001 0.161 <0.001 <0.00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B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与A 组的6.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重症创伤性失血为临床常见病,以血容量下降、大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需大量输液和输注RBC 来增加血容量,以免发生休克[6]。以往常规输血极易下调稀释性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致凝血障碍,提高止血难度,浪费血液,而CP 内富含纤维粘连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其在大量出血者输注止血治疗中发挥积极辅助效果,充分补充凝血因子,调节凝血作用,挽救患者生命[7,8]。重症创伤性失血者失血量较多,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与丢失,在输血治疗期间,库存的血液中有少量不稳定凝血因子极易随保存期延长而丧失活性,导致止血效果欠佳。CP 输注通过补充多个凝血因子,纠正异常凝血,提高单核巨噬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和细胞等物质,从而促进创面愈合[9]。目前重症创伤性失血者在输血时关于CP 输注时间的研究仍然较少,仍具有CP 输注时间以及不同输注时间的作用机制不明等不足。

第1 袋RBC 悬液与第1 单位CP 输注时间的间隔<3h 更能确保CP 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有效性,从而发挥更为有效的凝血功能,同时增加血小板黏附作用,加快可溶性纤维蛋白变为固状纤维蛋白,提高血浆内凝血因子水平,增加血小板凝聚效果,从而有效控制出血,保障疗效,降低病死率。故间隔<3h 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者的输血治疗,可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改善凝血功能。第1 袋RBC 悬液与第1 单位CP 输注时间的间隔<3h 能明显优化血小板作用,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便于控制出血,减少输血量;而间隔时间≥3h 对凝血功能改善作用较弱,无法有效控制出血,使RBC悬液用量和血浆用量增多。因此第1 袋RBC 悬液与第1 单位CP 输注时间的间隔<3h 应用于重症创伤性失血者输血治疗能明显减少RBC 悬液与血浆用量,避免血液浪费。此外,本研究显示,间隔无论是≥3h 还是<3h 均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第1 袋RBC 悬液与第1 单位CP 输注时间间隔<3h 治疗重症创伤性失血者可提高止血成功率,优化凝血功能,减少输血量,降低死亡率,同时保障安全性。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病历资料为主,缺少临床前瞻性动态监测结果。

猜你喜欢

悬液凝血因子创伤性
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
超早期微创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龄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磁粉探伤磁悬液性能试块的使用分析
看恐怖片,血液都被吓凝固了
影响急诊非创伤性腹痛分诊准确率的相关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