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偏差”,通过多样化提高决策质量

2022-02-24贾拥民

财经 2022年3期
关键词:战略决策陷阱偏差

贾拥民

今天,行为经济学已经蔚为主流。一大批著名行为经济学家成了公众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等人。他们的著作一再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使得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中的许多术语都变成了流行语。“偏差”一词就是如此。

偏差是人们在决策中犯下的错误。任何人,无论是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学教授,还是政府官员、平民百姓,也无论他们的头脑多么“清醒”,都无法完全避免在决策中出现偏差。打开某网络百科上的“认知偏差法典”,有一幅非常漂亮的轮状图,上面洋洋洒洒地列出了4大类、20小类总计大约200种偏差。套用一句广告词,无论你作什么决策,“总有一种(或几种)偏差适合你”!

自从丹尼尔·卡尼曼、阿莫斯·特沃斯基等人提出“启发式与偏差”范式以来,对如何克服偏差、提高决策质量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要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取得突破很不容易。《偏差》一书,读来仍有非常多的令人耳目一新之处,着实难能可贵。

《偏差》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拥抱/利用偏差、作出正确决策的原理、流程和技巧。这本书的作者奥利维耶·西博尼是一位行为经济学家,行为经济学泰斗卡尼曼是他的老师和合作者。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他同时还是麦肯锡公司的资深管理顾问。后一个职位为他研究如何应对偏差、提高决策质量(尤其是商业决策的质量)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偏差》是一本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的书。西博尼先从一大批商业案例中总结出了“九大决策陷阱”:讲故事陷阱、模仿陷阱、直觉陷阱、过度自信陷阱、惯性陷阱、风险认知陷阱、时间范围陷阱、群体迷思陷阱和利益冲突陷阱。每一个决策陷阱都涉及若干种偏差。然后,西博尼又根据各种偏差发挥影响的方式,将他的书中论及的所有偏差归类为模式识别偏差、行动导向偏差、惯性偏差、社会偏差和利益偏差五大类,逐一加以讲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40个正确应对偏差、提高决策质量的实用技巧。

除了上述对于偏差以及应对偏差的方法的相当有独创性的分类阐述,西博尼此书还有两个很大的新意。

第一个新意是,西博尼提倡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对待偏差。首先,虽然各种偏差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决策时误入歧途,但是偏离的方向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有模式可循。我们人类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预见到这种非理性。在商业组织的战略决策中,会有多种偏差交叉或组合到一起,从而导致某些反复出现的战略错误模式,我们能够学会识别这些模式。这些模式可以解释我们经常观察到的某些类型的战略决策的糟糕结果。西博尼认为,由于偏差的存在,决策失败不是例外,而是常态,所以我们要接受失败,重要的是及时总结陷入决策失败的模式,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其次,西博尼强调,应对偏差的正確方法是,不要试图去克服它们,相反,要学会拥抱偏差。西博尼承认,我们通常无法克服自己的偏差;其实并不需要将偏差全都“克服”掉,对于决策者来说,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会与偏差共存,并巧妙地利用偏差去对抗偏差。

第二个新意是,西博尼阐明,决策者作为“决策架构师”,要设计出能够有效利用多样化的群体来减少偏差的不利影响、提高决策质量的战略决策流程。

西博尼认为,有些认知局限在个人层面上可能比较难以克服,但是有效的组织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组织可以作出比个人更没有偏差、更符合理性的决策。西博尼强调,要发挥组织的作用,需要同时具备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有合作精神,二是具备有效流程。他还强调,要在组织层面消除偏差对决策的不良影响,决策者必须正确地“决定如何作出决策”,而这就要求决策者在作出具体决策前,先成为一名“决策架构师”,设计出自己所领导的组织的决策流程。西博尼在书中给出了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战略决策咨询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设计有效战略决策流程的原则和实用技巧。此外,西博尼还指出,培养良好的、能够促进决策质量提高的决策文化,也是决策者的责任。

那么,什么样的战略决策流程才是有效的呢?西博尼在《偏差》中指出,有效的战略决策流程的最为关键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能够鼓励对话、汇集多样化的歧异观点的有效机制,从而在善用大众智慧的同时避免群体迷思。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洞见。在此不妨花点笔墨讨论一下。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归根到底都要从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说起。在一定意义上,各种认知偏差之所以会出现,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信息过载。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大脑必须主动过滤掉绝大多数的垃圾信息,因此要依靠一些简单的原则来选择性地接收最有价值的信息。第二,大脑接收到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尽管已经信息过载,但是每个人仍然都只能接收到关于整个世界的很小一部分的信息,并需要在关于这一小部分世界的信息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于是大脑会将接收到的信息连接起来,然后自行“脑补”出这些信息之间缺失的环节,赋予其意义,并利用它们更新世界观和心智模型。第三,大脑经常不得不尽快采取行动。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正是因为具备了在未知的环境中快速反应的能力。一旦遇到新问题,大脑就会做出评估,考虑可选的应对方式,并推测不同的决定会导致的后果,作出判断和决策,或者立刻开始行动。第四,大脑无法记住所有的信息。大脑必须对信息做出取舍,尽力记住将来最可能用得上的信息;而且大脑通常更“喜欢”概括性信息,而不是具体的细节信息,因为前者占用的脑容量更少。另外,大脑信息选择记忆机制,与信息过载时的过滤机制,以及信息意义不足时的赋予意义机制都有关联,而且筛选出来的信息还会使这些机制自我强化,这样一来,最终在大脑内部会保存下来一个模式化的“解决方案”库,然后大脑以一种类似于模式识别的机制来解决问题。

由于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上述限制,我们的大脑可以说天生就是有“偏见”的,或者说,我们人类天生无法避免认知偏差。但是另一方面,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又可以说认知偏差是有效的生存工具。当新问题出现,需要我们作出决策时,在前所述的几个机制的作用下,大脑会自动地运用原先记住的解决方案去尝试解决新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大脑运用的解决方案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旧”的,那么我们人类作为整體为什么却如此擅长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尽管大脑按照为特定的问题匹配它所熟悉的“旧”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将新问题重新表述为某种大脑所熟悉的旧问题的形式,那么就有可能“引诱”大脑为它匹配一个旧的解决方案,从而这个旧的解决方案就在实际上解决了大脑以往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由于要解决的是一个新问题,旧的解决方案也将被赋予新的意义,于是,这一个旧的解决方案就有机会变成不同于原始的旧解决方案的,可以应对新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这里有两点比较关键,一是个人有没有能力以多样化的形式去表述问题,二是大脑内部的模式化的解决方案库是不是足够丰富。作为个体,这两个方面都会受到较大的限制。相比之下,群体在这两个维度上都有非常明显的多样化优势。

许多人都谈到过所谓的“群体智慧”,但是通常都停留在群体的平均预测准确性高于个体预测这个层面。其实群体的智慧更重要的体现是在创新方面,而且其内在机理,实际上与经济学中从约瑟夫·熊彼特到布莱恩·阿瑟都在强调的“组合式创新”有所类似。即更加多样化的问题表达形式与更加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库的“组合爆炸”,会带来更多的找到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机会。

当然,群体智慧(群体的创新能力)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对此,西博尼在《偏差》一书中有非常精彩的阐述。事实上,从第一个决策陷阱(“讲故事陷阱”)开始,西博尼就已经在讲怎样才能有效发挥群体智慧的问题了——任何一个群体,一旦被某个人“带了节奏”,那么它的智慧就会大打折扣。

人类大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于,要将原有解决方案与新问题联系起来,因此能够接触到新问题的人越多,可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越多。但是一个不幸的事实是,在群体中,一旦某个人说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就会影响群体中的其他人,导致大家都以类似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导致群体的多样性所能带来的创新优势大受损害。西博尼在《偏差》一书中的最大贡献,可能就在于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程序。

总之,西博尼这本《偏差》,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各种认知偏差是“自然产物”,完全不必觉得它们有多可怕。

(作者为均衡研究所学术顾问、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特约研究员;编辑:臧博)

猜你喜欢

战略决策陷阱偏差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陷阱
关于均数与偏差
陷阱2
陷阱1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
中原突围是毛泽东的伟大战略决策
抗美援朝——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