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麻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要点及效益分析
2022-02-24韦云生
韦云生
(柳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 545026)
麻竹,又称八渡竹、大头竹、大头甜竹等,为竹亚科牡竹属的一种笋材两用的大型丛生竹[1]。柳州市拥有丰富的麻竹资源,且随着螺蛳粉原材料(竹笋)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麻竹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存在大量的麻竹低产林需进行营林改造。目前,较少有针对已成林的麻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研究报道,本文根据柳州市林业技术部门开展的改造实践,归纳总结麻竹低产林改造的关键技术。
1 概况
据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统计,截至2022 年6 月底,柳州市麻竹种植面积达5 333.3 hm2,实际投产麻竹林达2 800 hm2,仍存在大量麻竹低产林需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竹笋产量和质量。以柳州市鹿寨县为例,鹿寨县现有麻竹林1 453.3 hm2,2021 年改造低产林84.3 hm2,2022 年计划改造低产林140 hm2,但仍有近300 hm2的麻竹低产林需在今后3年内完成改造。
麻竹低产林是指每年嫩采(笋高50~60 cm 时,笋节间未老化时采笋)竹笋产量低于4.5 t·hm-2,或每年老采(笋高60 cm 以上,节间部分老化不能食用时采笋)竹笋产量低于10.5 t·hm-2的麻竹林。经营年限久、抚育管理不善是形成麻竹低产林的主要原因。例如,鹿寨县部分麻竹林经营年限达25~30年,麻竹产笋能力下降。加之部分竹农长期实行粗放式经营管理,导致林地土壤板结、养分不足、老竹蔸充塞,进而造成麻竹出笋量少,形成大面积低产林。因此,改造麻竹低产林需根据低产林的产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改善麻竹生长环境,促进竹笋生长。
2 关键技术措施
2.1 砍伐老竹
砍伐老竹的目的是调整竹丛、竹龄结构,扩大竹林生长空间。经营年限过久的麻竹低产林大多存在一定数量的树龄超20年的老竹。老竹竹丛规模大、萌枝多,造成竹林密度过大,限制了幼竹生长。因此,需砍伐低产林中的老竹,为新竹枝叶、竹笋和幼竹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光照和养分,促进竹笋萌发。
应在当年12 月至次年3 月砍伐老竹,此时麻竹进入休眠期,疏伐竹丛可避免麻竹生理功能受到不良影响;若冬季气温低于常年平均气温,为防止发生冻害,应在2—3 月疏伐老竹。砍伐老竹时视竹丛大小,在竹丛东、南、西3 个角或东、南、西、北4 个角,保留3~4 株3 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立竹作为母竹,伐除竹丛中的其他立竹,使竹林形成中空状态,增强竹林的透风性和透光性,同时砍伐竹林中的病竹、弱竹,避免病害蔓延。
2.2 清除竹蔸
砍伐老竹后在3—4 月清除竹蔸。竹蔸由麻竹秆基、秆柄和竹根组成,竹蔸会带动竹根从深层土壤向浅层土壤生长,使竹丛根系分布在林地土壤浅层甚至露出地面,进而造成麻竹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下降,影响麻竹健壮生长。同时,从浅层土壤根群生发的新笋会过早露出地面,导致竹笋提前老化,品质降低。而树龄较大的竹丛会形成死竹蔸、老竹蔸,因此清除竹蔸是促进麻竹低产林复健、提高竹笋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可采用人工挖除和机械清除的方法清除老竹蔸,同时挖除部分老竹根,并切断剩余老竹根与立竹竹蔸的连接茎根。机械清除可使用挖掘机配合竹蔸旋切粉碎机,将粉碎的老竹蔸铺放在竹林地面,使其逐渐腐烂形成绿肥。从改造当年起3 年内,逐步清除竹林中的所有老竹蔸,促进竹林恢复竹笋产量。
2.3 林地垦复
经过疏伐、清蔸后的竹林,要全面清理林地上的树桩、石块等杂物,并对林地进行垦复,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通透性,营造利于麻竹生长的土壤环境。垦复深度在20 cm 左右。坡度小于15°的林地需进行全面松土;坡度在15°~25°的林地需进行竹丛间带状松土;坡度大于等于25°的林地需进行块状松土,松土范围在竹丛周围40 cm以内。
2.4 剪除萌枝
麻竹枝条的萌生能力强,过密的萌枝会争夺主干和竹笋养分,降低麻竹笋产量和质量,因此,需在4 月和10 月各进行1 次萌枝剪除工作。每只笋蔸保留1枝最健壮的竹枝,其余萌枝全部剪除。剪枝时要使用锋利的工具在靠近笋蔸处剪除萌枝,确保剪口平整。
2.5 补植补种
麻竹低产林植株密度过小也会影响竹笋产量,因此竹林密度过小时需适当补植竹苗,提高林地利用率。疏伐过老竹、病竹、枯竹的,3 年生左右的及立竹少于3 株的竹丛,可在竹丛边适当方向补植竹苗。对竹林密度小于420 丛·hm-2的竹林,可在林地垦复后,在林中挖取1 年生带蔸母竹或1 年生优良竹苗在林间空地处进行补种。
2.6 合理施肥
麻竹生长、孕育竹笋及竹笋生长均需消耗大量养分。据调查,麻竹林每生产1 t竹笋,需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氮10.0 kg、有效磷2.0 kg、有效钾4.0 kg、硅酸盐2.8 kg[2]。麻竹对氮元素的需求量较大,但柳州市麻竹林地土壤中的有效氮、有效钾含量较低,需通过施肥补充。同时,有研究表明,通过增施氮肥可保持麻竹林旺盛的营养生长,显著提高麻竹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3]。因此,麻竹低产林改造应以施用氮肥为主,配合施用商品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为麻竹笋生产提供良好的养分条件。
根据麻竹低产林竹材产量与立地条件进行测土配肥,每年施肥3 次。中等立地条件下的麻竹低产林施肥标准如下:第1 次在4 月中下旬扒土暴晒后,每丛施商品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25~50 kg,施后培土;第2 次在6 月,第3 次在8 月,每丛施m(N)∶m(P2O5)∶m(K2O)=15∶7∶8 竹子专用复合肥1.5 kg。施肥前在竹丛上方30 cm处挖深25 cm的半圆形施肥沟,施肥后覆土。施肥时要避免肥料直接接触嫩笋,以免产生肥害。而林地土壤养分含量过低时可在9 月竹笋生长高峰期,每丛增施1 次0.5 kg 复合肥,用水稀释后在竹丛上方40 cm处挖沟浇灌[4-5]。
2.7 扒晒培土
扒土晒芽是麻竹笋用林特有的一项抚育措施,在2月底至3月中旬,笋芽尚未露出地面时,用锄头自外向内扒开竹丛周围的土壤,露出竹蔸上的笋目,用阳光暴晒,以促进笋目早萌发、早长笋,扒土时避免损伤笋芽。扒晒后至4 月中下旬,结合第1 次施肥进行培土,此时竹笋尚未出土,培土可避免笋箨见光老化,促进竹笋生长,培育大笋,从而提高竹笋产量。培土时,从竹丛中心点外90 cm 处用细碎的湿土向内进行培土,以高出地面10 cm 为宜。第1 次培土后,每年增加培土厚度5~10 cm,直至厚度达30 cm 时停止培土。
2.8 砍灌除草
5—6 月砍灌除草,避免杂草、杂灌与竹林争夺光照、养分和水分。将砍除的杂草、杂灌嫩枝铺放在竹丛周围,以提高林地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杂草、杂灌嫩枝腐烂后可作绿肥,提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麻竹生长。
2.9 科学采笋
采笋需掌握适当的时机,过早采笋,竹笋较小,产量较低;过晚采笋,竹笋变老,口感和商品性变差。在竹笋高50~60 cm、露出2~3 个节间时,用薄型笋刀于早上露水未干时,在露出地面的笋头的第一个节以上2 cm 处进行切割,采笋后留下的穴要及时覆土封闭。
2.10 林下种养
为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可在低产林改造时开展林下种养。例如,可在竹林下套种竹荪、草珊瑚、金线莲、灵芝、黄精等菌类或中药材,也可在竹林内饲养鸡、鸭、竹鼠等。林下种养还有利于促进老竹蔸、枯枝、落叶的分解,增加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麻竹生长,增加发笋数量。
2.11 留笋养竹
营林改造第1 年的麻竹低产林会逐步形成健壮生长、发笋量提高的优势,此时需进一步促进竹林更新,形成麻竹增产的内在优势。因此,在进行营林改造的第2年,应做好留笋养竹工作,以实现母竹更新。在改造第2 年出笋初期,结合采笋,每丛选留2~3 株不同方向的、粗壮且入土较深的竹笋作母竹,采收其余竹笋。此后每年进行留笋养竹工作,使每丛形成母竹4~5 株、2 年生竹1~2 株、1 年生竹3 株的竹龄结构,以促进次年多发竹笋,提高麻竹笋产量。
3 病虫害防治
麻竹林病虫害防治是贯穿麻竹新造林抚育及低产林改造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优先的基础上使用安全、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3.1 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竹丛枝病:该病主要为害麻竹竹枝、竹叶。需及时疏伐、剪枝,保持竹林合理密度,增强竹林通透性,以预防竹丛枝病。发病时需连竹蔸一起挖出并带出林地烧毁,配合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对周围麻竹进行喷雾处理,每7 d 喷1 次,连喷3次。
竹秆锈病:该病主要为害麻竹竹秆、竹枝、竹叶。应通过合理砍伐增强竹林通风透光性,预防竹秆锈病。发现病株需及时砍倒并带出林地烧毁。于6—10 月病害发生期,在林间喷洒1°Bé 石硫合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10 d 喷1 次,连喷3次,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
笋腐病:该病主要为害新生竹笋,导致竹笋腐烂,严重降低竹笋产量。防治措施为定时巡查竹林,发现笋尖腐烂的竹笋要立即从基部割除,并带出林地销毁;发病初期可喷洒1.5%等量式波尔多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每10 d喷1次,连喷2~3次。
3.2 主要虫害的防治技术
竹大象虫:竹大象虫主要蛀食竹笋,使竹笋失去商品性。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 点。1)农业防治。对竹林进行冬季垦复或松土,破坏害虫越冬环境。2)物理防治。在笋期切开笋尖枯萎发黄、笋体变软的被害笋的笋壳,利用成虫的假死性捕杀成虫;在竹笋低于60 cm 时用塑料袋套住竹笋,防止害虫侵入。3)药物防治。当竹笋高1.0~1.5 m 时,用注射器将20%吡虫啉原液1~2 mL 从竹笋基部注入笋腔,以杀灭幼虫;也可用2.5%溴氰菊酯2 500 倍液对竹笋进行喷雾处理,防治害虫。
竹金针虫:竹金针虫以幼虫啃食竹笋根部及地下部分,使竹笋不能成竹,形成退笋。防治措施:保护天敌鸟类;夏季翻土使虫卵暴晒致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用糖醋液诱杀,或用5%辛硫磷颗粒剂于笋期之后施入林地土壤表层毒杀。
4 效益分析
根据柳州市2021年实施的麻竹低产林改造工作实践,原产量1 125~2 250 kg·hm-2的麻竹林在改造当年产量提高到9 000 kg·hm-2;原产量4 500 kg·hm-2的麻竹林改造当年产量提高到11 250 kg·hm-2,竹笋产量大幅提高。同时,结合柳州市实施的麻竹低产林改造项目补贴,竹农当年增收可达22 500~30 000 元·hm-2。根据林业技术部门预计,麻竹低产林经过1~3年的营林改造,产量可达22 500~30 000 kg·hm-2,增产增收效益巨大。
5 结语
柳州市麻竹低产林改造技术主要包括砍伐老竹、清除竹蔸、林地垦复、剪除萌枝、补植补种、合理施肥、砍灌除草、科学采笋、林下种养、留笋养竹及病虫害防治等。实践表明,广大竹农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科学实施低产林改造,不仅能提高麻竹笋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还有利于提高当地麻竹林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