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业财融合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2-02-24林晓萌中电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林晓萌 中电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而财务管理无疑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举措,能够为国企稳定立足市场奠定坚实基础。虽然业财融合模式持续地贯彻落实,但由于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所以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包括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升级。因此,要想发挥业财融合的作用,就需对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改良,打造高质量的内控体系,为国企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一、国企业财融合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性
(一)业财融合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与合理配置资金、规避资金风险等方面息息相关,所以财务管理工作深受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财务数据的搜集、整合、分析、归纳并形成财务报告等职能,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而业财融合指的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上进行转型升级,将业务与财务有机结合作为财务管理实施的方式,这就扩大了财务管理的范畴,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财务数据方面的处理,而是要立足业务开展的视角下进行财务管理,通过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调配合,使业务开展有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支持,也落实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进而确保财务管理的效能。业财融合模式的实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无疑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价值十足的数据,能够提高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实现国企的转型升级。
(二)业财融合的重要性
1.提高企业内控效率
业财融合模式是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的重要路径,加强业财融合力度势必能提高企业的内控效率。国企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所以无论内部经济形势还是外部经济环境都在动态变化,国企的发展模式、业务内容与时俱进,所以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虽然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并一定程度地降低经营风险,但财务管理的职能却不够全面,未能全面覆盖国企的经营。而业财融合模式则是站在业务的角度,基于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经济情况的管理,这就实现了业务的全覆盖,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方式能够及时察觉出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并实现有效的应对。业财融合下,国企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优化财务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更新滞后理念等,整体性的提高了内控效率,而这也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了企业的稳定运行。
2.保障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业财分离模式下,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偏低,难以全面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参考价值也偏低。而在业财融合模式下,财务管理秉持着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原则,实现了精细化的管理,无疑提高了财务数据信息的可靠性,进而为国企的战略目标制定、决策制定提供有力参考,保障了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在业财融合模式下,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相连,财务管理透明化、细节化,这就提高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就全方位的反映出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国企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如财务工作不规范、业务结构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明确等都会引发一定的风险。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数据作为经营状况的唯一参考,所以客观性有所不足,经营状况的反映不够全面。而业财融合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到业务层面进行财务管理,就能直观了解企业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确保了经营风险的及时发现与应对。
二、国企业财融合中财务管理的现存问题
从国企业财融合的现状来看,财务管理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业财融合的形式化相对较强,尚未制定协调统一的工作目标,致使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各自为政,受到权责、职能不够明确的影响,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融合的积极性偏低。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尚未有效落实,致使业财沟通受阻,阻碍了业财的深度融合。此外,则是相关的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绩效考核、人才调度方面不够合理,人才的创造力未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下对现存的几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缺乏统一目标,统筹规划不合理
业财融合的根本就是加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部门的合力以保证内控效率。但从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由于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长期的各自为政,所以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财务工作的目标就是借助于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掌握财务情况、规避资金风险等,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而业务工作的目标则是提高经济效益、扩展业务范畴、保障业务质量等,并基于具体的业务内容制定针对性的目标。由于业财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工作的重心自然也各不相同,所以二者始终处在分离的状态下,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融合。同时,业财融合制度不健全,也就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统筹规划,未设定统一的发展目标,所以业财融合较为形式化。
(二)融合理念淡薄,部门职能不明确
目前,国有企业基于全新的市场发展形势,大力推进业财融合以提高内控效率,并提出了先进的融合理念,但受到传统工作理念由来已久的影响,工作人员的认知与观念还需要时间转变,业财融合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全面,对业财融合的形式了解不充分,所以对自身的权责、职能不够清晰,业财融合下的新义务没有良好地履行,所以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时出现了业务部门态度敷衍、消极的状态,没有提供实时、精确的数据,致使财务管理不够全面。并且也有部分业务人员认为业财融合是以财务部门主导,所以在开展业务时过度依赖财务部门的辅助,这无疑加重了财务部门的负担,业财融合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国企对业财融合不够重视是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领导层没有全面推进业财融合工作,并且也没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财务人员的认知。所以还需要针对性地完善业财融合的推进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推进制度,确保业财融合有所依据。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财务管理效率低
近年来,信息化的趋势逐渐普及,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也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财务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从国企的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照搬的方式致使信息化平台的运用效率偏低,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未能协调统一,致使财务现代化和业务现代化分离开来,这就阻碍了业财融合的推进,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国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更多的资源放在市场拓展方面,而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依据企业运营情况、行业特征等因素,将各个管理模块有效衔接,缺乏人力、物力的投入无疑影响了系统化建设的效率,“信息孤岛”现象屡见不鲜。
(四)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
国企推进业财融合的过程中,应结合业财融合的需求对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并构建起对应的考核机制、工作机制,一方面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另一方面则是落实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能,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业财融合,并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然而实际情况确实相关的制度体系仍然不够健全,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传统的制度体系使得工作人员难以快速适应业财融合的新工作形势,人才技能受岗位限制较为严重,人才的创造力也难以发挥。人力资源是业财融合的关键,所以改善人力资源配置、构建科学合理制度体系迫在眉睫。
三、国企业财融合中财务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通过对国有企业财融合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业财融合中财务管理的现存问题仍然较为显著,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所以国企必须立足战略发展的角度,提高业财融合的重视程度,并从各个方面推进业财融合,包括转变观念认知、重视人才培养、健全制度体系、明确统一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等,为业财融合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改善财务管理的质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业财融合重视程度,制定统一发展目标
首先,国有企业必须对业财融合模式产生清晰的认识,这是推进业财融合深度实施的前提条件,不仅要明确其主要内容、原则,还要清晰其重要性,如此才能为贯彻落实奠定基础。业财融合有着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所以国有企业应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活动,让全员产生业财融合理念,如此才能协调员工共同为统一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提高业财融合的主动性。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召开主题会议、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业财融合知识的普及,实现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规范,同时也要建立起完善的业财融合制度,使业财融合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构建完善的业财融合体系。为了业财深度融合并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应基于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业财融合体系,在其中明确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使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开展关联在一体,进而动态调整财务管理的方式与工作内容。明确业财融合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使业务开展与财务分析发挥协同作用。除此之外,则是要加强对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财务部门主导、业务部门辅助的理念,让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并清晰了解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如此才能发挥好自身的职能,把握好业财融合工作的要点。
(二)明晰业财职能,强化部门合作
业财融合实施的过程中,国企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应对现有组织架构进行改善,使组织架构满足业财融合下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将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在业财融合下的职能进一步明晰,如此才能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业财融合要求财务管理全程化的跟踪业务开展,所以在进行组织架构的完善时,应通过团队的方式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为各类型的业务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团队,并为该团队抽调专业的财务人员,使其负责的岗位职能统一化,解决因业务分散而导致的业财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弱化业务岗位的分散性。
例如,在国企经营的过程中,可以为销售业务、售后维护业务等分别设置财务管理团队,并明确销售业务、售后维护业务对应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等,随后设立相应的岗位,以专职岗位负责专门的业务类型,一方面保障岗位职能的专一性,改变一个岗位负责多项业务的财务管理现状,另一方面则是规避岗位差异引起的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使财务管理与业务开展逐一对应,进而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财务管理现代化
从相关调研中发现,部分国企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较为形式化,将计算机操作、接入互联网、购买财务软件等作为主要方式,忽略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的特点。因此,国企也结合市场形势、企业特征,构建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并将业务模块、财务模块合理的衔接在一起,改变滞后的信息化建设理念,要将流程操作融入到财务管理日常工作行为中去,使信息化处理常态化,引导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并结合岗位特征进行信息化系统、操作流程的挑战,提高岗位工作与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匹配性。
此外,国企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应立足长远发展的视角考虑,减少重复投资、反复建设的矛盾。由于国企的业务规模逐渐扩大、种类越来越多,所以财务管理的难度也随之提升,因此应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各个模块的功能,形成集成化的信息平台,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让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如此才能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同时,也要加强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数据信息的整合利用率,进而为财务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奠定基础。
(四)提高工作者专业能力,发挥人才创造力
为了满足业财融合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岗位职能需求,企业应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企业应从加强培训、提高招聘准入门槛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财务人员加强对企业业务的了解,进而为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首先,在进行培训时,企业应基于业务类型、企业运行状态、财务管理职能等方面的内容,制定财务培训内容,并结合财务管理现状,合理设计培训计划,让财务人员掌握业务情况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的改进。同时,考虑财务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的特点,学习能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所以企业应引入内训软件,具备APP登录、培训视频回放、培训资料共享等功能,为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便利。此外,则是将培训与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调动财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在企业工作人员的招聘方面,应提高准入门槛,将业财融合理论掌握程度、实践经验等融入到招聘标准中去,吸纳专业的业财融合人才,为实现高质量财务管理提供充分助力。
(五)做好动态预算,规避资金风险
就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由于传统管理方式的全面性不足,所以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成效偏低,致使预算与实际财务支出存在较大的出入,这就一定程度地加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因此,在业财融合模式下,应加强财务管理的全面性,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做好动态预算。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业财融合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数据信息具备良好的时效性、可靠性,财务部门只需充分重视起预算管理的功能即可提高预算管理的效能,依据业务开展情况,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将财务支出进行明确,并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的预算调整,如此即可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确保预算与实际支持的一致。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支持下,开展针对性的成本控制,将不必要的支出消除,以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应落实经济调整结构、优化改革,基于业财融合模式进行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的事后评价财务管理方式,注重事前预算、事中监管,使财务管理与业务开展有机结合,进而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在财务管理的创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国企的实际情况,立足创新的视角对财务管理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将财务管理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切实有效地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把握好新时期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