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高质量国际传播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2-02-24田学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田学军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一重要论述,从战略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其中,人才是关键,是第一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提高国际传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供人才支撑。
一、充分认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他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我们要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充分认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一方面,新时代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之争,也愈加表现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软实力之争,国际话语权争夺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既要为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也要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前,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三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必须发挥龙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大力培养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准确把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国际传播教育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国际传播优秀人才。
一是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逻辑”,积极设置国际传播学、汉语国际传播等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自主设置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积极建设国际传播相关一流学科,打造国际传播相关一流本科专业,引领带动全国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二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人才培养项目等,支持高校将中国国情教育与全球视野培养相结合,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国际传播相关课程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强化学生国情教育和实践能力。
三是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健全。高校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协同开展国际传播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积极聘请长期工作在新闻单位国际传播一线的资深全媒体记者、编辑等到校执教或授课,助力提升师生国际传播实践力。
四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加大高校国际传播相关研究支持力度,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各类国际传播相关研究平台高质量建设,优化平台布局,发挥特色优势,深化全局性、前瞻性理论研究,探索构建国际传播对外话语体系。
五是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开展国际传播相关中外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作用。举办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意识。搭建国际传播研究相关国际交流平台,促进高质量开放合作。
面向新时代,迈上新征程,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刻把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规律性;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建强队伍,提升国际传播教师队伍教学能力;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际传播相关对外交流合作,走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自主之路。
三、全面提升国际传播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高校国际传播教育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更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国际传播后备人才。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夯实国际传播人才思想基础。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紧密融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是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懂国情知社情,懂外语精专业,懂传播精技术,切实增强脑力、眼力、脚力、笔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深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国际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全媒体+国际+外语”课程体系,加强“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要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成长为未来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是推动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培育高水平国际传播教师队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技术方法娴熟、育人水平高超的国际传播教师队伍。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要经常性开展国内外高水平教学观摩、经验交流、教学能力培训等,提升教师国际传播教学能力。要深化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骨干教师与新闻单位优秀编辑记者互聘交流,提升教师国际传播一线实践能力。要引导广大国际传播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育人“硬本领”,真正成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大先生”、好老师。
四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走出去。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中外交流合作相关平台,支持相关专业师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交流。要探索建设国际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海外教学实践。要加强国内外高校间学术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