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政教育过程的策略探究
2022-02-24文赵云宁郑小藇
文赵云宁 郑小藇
将红色革命故事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故事所具备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对红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政理论课的途径进行研究分析,发掘新课改下思政理论课的完善方式和创新方向,进而丰富新时代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促进课堂教育丰富化以及课外实践形式多样化。另外,将红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政理论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对优良传统精神的发扬,也是加强“四史”教育的必然途径。
一、红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体现
(一)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积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红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铸魂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把精心筛选的红色革命榜样故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团活动、校内外实践等结合起来,将红色革命故事中蕴含的爱国、牺牲、团结、奋斗、奉献等红色革命精神“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优秀榜样的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从内心理解红色教育,体会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提升教育内容与红色革命故事内容的契合度,善用各类现代化媒体载体,尽可能具象化地还原历史人物、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采用新媒体的方式播放红色故事影片、展示革命故事手绘、壁纸,以及展示红色文化周边生活用品等。用新颖的方式讲述历史,尽可能地还原战争年代里革命的残酷、先辈的勇毅和革命者的乐观与豁达。通过多维度的展示,激活课堂氛围,有效地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和传承红色文化。
(三)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红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是将故事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的思政课多是对理论知识的阐述和探究的过程,以红色革命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探究思政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思政课程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内在思维和外在行为重塑的课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在探究中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红色革命故事是革命历史发展的过程记录,革命充斥着流血牺牲,主要人物在生死关头所做出的决定和选择、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启发了学生对生命和理想的思考,同时为学生的行为作出指引。在校学生正处于人生选择较为独立的时期,许多事情学校和家长已经不能过多干涉,学生需要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在教师和红色革命故事的引导下,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学生在面临事情时正确理解,做出对的抉择。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会局限于表象,他们会思考更深层次的事物本质,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获取正确的认识。
(四)增进学生对思想理论的认同感
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就是构建学生的理论认同体系,增进学生对国家和身份的认同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相对来说是很枯燥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思政理论知识,还需掌握理论的本质和来源、发展历程、应用规律等,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红色革命故事在思政课堂中的结合能够在某些情感方面上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故事中的一个或多个节点来拉近学生与思政理论的距离,从内而外激发学生对哲学的欣赏和认同。红色革命故事可以依托各种载体进行传播,这可以让学生对近代史、国庆、民族复兴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可通过学习红色革命故事中先辈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结合中找到真理与出路。学生在革命故事中深悟哲学的鲜明性和独特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生能够用哲学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自我修养。
二、红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根据实际需求选取红色革命故事
教师在进行红色革命故事的选取时,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要核心,制定故事选取的方向和类型,用适宜的红色革命故事,架好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联系。红色革命故事是思政课堂的补充,要避免喧宾夺主,应以教材为主要引导,革命故事最终主题要回归教材内容。因此在对红色革命故事进行选择时,教师应慎之又慎,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选取红色革命故事。例如在学习“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在进行简短的故事介绍后,通过媒体播放红色革命精神的相关影视片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更高效地引导学生发掘红色故事中所蕴含的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
(二)因地制宜融入红色革命故事
因地制宜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一方面是地方特色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红色文化。通过地方红色文化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地区的历史和环境,快速融入学校生活,增强对地方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到当地遗址学习的兴趣。例如湖南地区的思政课堂,教师根据当地情况选取纪录片《走近毛泽东》、《遵义会议》等红色教学资源。重庆地区教师优先择取《重庆谈判》等红色革命故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兴趣延伸至课外,相约结伴到当地对应的革命遗址实地学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巩固,也是其和革命精神的直接接触。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政教学,可以更加生动具象地将革命历史展现在学生眼前,将革命精神根植于学生内心。
(三)因生差异规划红色教育
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群体特性,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对红色革命故事进行整合,这样做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教师在选取红色故事时,不能依据个人喜好来进行选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整合资源。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相关理论教学时,教师可将课程分成小课时进行设计,不同课时各有特点又相互关联,通过小课时的串联,将理论知识层层深入。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选取不同的红色故事,例如选取的《恰同学少年》视频片段契合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背景;《地下交通站》契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四)红色革命故事以多种形式灵活导入
教师在备课时,将红色革命故事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设计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红色革命故事的特性。有趣的课堂设计与良好的控制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全新的感受,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正确的人生观》一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个性特点,避免使用空洞的赞美语言介绍红色故事人物的经历和事迹,可将类似董存瑞炸碉堡的英勇故事引进课堂,先还原故事本身,再延伸至当代军人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事迹致敬的同时,思考生命的意义。例如让他们站在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面前,他们会如何取舍,如何抉择?让学生全身心代入情景,理解并发自内心地敬佩革命者,通过红色故事,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三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水到渠成。
(五)要善用鲜活案例
案例剖析对理论知识来说是很好的阐述途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解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这种方式更利于新课的开展。在课堂阐述环节中善用红色故事,做到有例可寻、有“案”可查,不仅可以增强理论知识的可信度,还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鲜活的课堂不仅体现在氛围的“活跃”上,也体现在资源的“新鲜”上,我国的红色文化教育推进多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典的红色故事大多数人从小就熟悉,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的红色革命故事基本耳熟能详,此时需要引进“新鲜的”红色革命故事,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学习需求。讲述更有趣,更冷僻的红色故事,或将经典故事中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展开讲授,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辉历程。
(六)师生交流气氛融洽,提高课堂温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亦是学生。思政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调整授课方式,明确教学任务。应避免在课堂上延续传统教学的习惯,用“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与新课改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理念相悖。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将课堂从“独唱”转变为“合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红色革命故事对学生进行提问,采用对话、演练、配音等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严肃”、“活泼”的思政课。例如在讲授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课时,可以将《中国 1921》中第一次党代表开会的片段引入课堂,让学生对这段历史事件进行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深刻体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的严峻情形和紧张氛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的艰辛、坎坷和重重波折。让学生了解红色故事,并把故事中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传递给每一位同学,推动发展令人民满意的好教育。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一件关系国家未来与国家命运的大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讲好红色革命故事是关系民族未来的重大教育工程。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政工作重大的时代使命,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应引起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的长效机制,搭建红色革命故事资源平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实现高校思政课堂与红色革命故事教育的一体化。勇担弘扬继承红色精神的时代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仰和坚定的爱国意识。